中醫養生與四季飲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與季節相對應,養生保健也要順應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的規則。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與飲食

  有人說,冬至要喝綠豆粥。此種做法似與天地規律不合。冬至一陽生,陽氣萌芽,有如生命的肇始。養生就是要呵護好這個陽氣,使之生長壯大起來。生命成長需要的是溫暖,而絕不是寒涼。而綠豆性寒,能傷陽而不能養陽。冬至要養陽之生,需飲食溫性食物,並多休息,勿妄耗陽氣,以助陽氣於極陰之中破繭而出。

  假期過完了,一肚子油膩也需要清理一下才好。提供一個小方:白芥子,蘇子,萊服子,柏子仁,杏仁各100克,一付,上藥混合,略炒香,共研極細末,每次十克,日兩次,溫水沖服。此方有化痰攻塊,降濁通下之功。常服之,有助健康,不僅有助於養生,且於高血壓、高血脂、心血管病人亦極有好處。

  諺語有云“欲得長生,腸中常清;欲得不死,腸中無滓。”此語確為最重要的養生經驗之一。大腸得木氣之疏洩及金氣之斂降,而後飲食濁毒得以排出體外。若木失疏洩,金失其降,則腸中燥屎不得洩出,鬱而成毒,化熱化火,灼傷陰津,上閉神竅,內風妄動,則半身不遂矣。故養生之法,要在通便。可用五子為散。

  大寒節氣養生,需注意幾點。一則素食,以清淡飲食為好,既助中焦運化,又防厚膩礙胃,以養中氣。二則天寒地凍,溫食為宜,戒涼食、生冷、瓜果、油膩。三則休息少勞,將養節氣,最需戒耗,節氣裡讀讀書,散散步最好,不可妄事消耗性工作或運動。四則寬心怡情,戒除怨恨惱怒煩五情干擾。五則早睡早休息。

  四季飲食養生

  春末夏初,地戶開啟,天陽升浮,善養生者亦可藉此時機以升浮陽氣。其法,一則適當運動,可以汗出透徹,讓人體陽氣宣散升發;二則多晒太陽,以引機體陽氣升浮;三則適當吃些大蔥、大蒜之類當季食物,促進陽氣向外透發;四則辛可散,溫可暖,此時吃些辛溫食物,能有助於透出陰邪。小滿後飲食需多些辛溫。

  春分,春半也,陰陽相半,晝夜等長。春屬木,表現為陽氣升髮狀態。冬至而一陽初動,立春而陽氣自地下始升,至春分而陽氣升發於地面。此時陽升之力與陰退之力均衡,但陽升佔上風,因此天地之間漸暖漸溫。宜順陽氣而早起,心態當積極向上。飲食當溫,忌寒涼,以養天地升發之陽氣。此之謂“春夏養陽”。

  正逢夏天,不少人喜歡吃冰飲冷,自覺周身舒暢。我們的生命是一團陽氣,陽氣是有溫度的。為了維持體溫,機體會不斷把飲食精微氣化成陽氣以溫煦五臟六腑。若因天熱而喝冷飲,雖能解一時之熱,但寒涼入體,卻要消耗大量陽氣去氣化這團寒溼邪氣。若反覆消耗陽氣,則機體漸趨陽虛,進而陰濁凝滯,百病叢生。

  有人問,夏天陽氣外浮而內陽虛弱,不能喝冷飲,那什麼時候可以喝冷飲呢?為了維持健康,人體要保持相對恆定的正常體溫。而冷飲入腹,即需陽氣努力工作,以氣化寒溼,變成飲食精微。若素體陽虛,氣化功能不足,冷飲中的寒氣或許留滯於體內,即成病邪。因此說,若屬陽虛之體,什麼時候都不建議喝冷飲。

  夏天炎熱,有人認為以下這些方法可以解暑。其一,吹空調;其二,喝冷飲;其三,喝涼茶;其四,吃西瓜;其五,喝綠豆湯。從中醫來看,夏季陽氣外浮,內陽反虛,最忌飲食寒涼,反需溫熱飲食。年輕體壯之人尚且能耐暫時的寒涼入體,而陽虛體弱之人則必然因貪涼而體質愈衰。因此,炎夏養生,首在勿傷內陽。

  春夏養陽。越是到夏至,越要重視養陽。養陽的本意是養內虛之陽,因此,既可飲食溫補陽氣,亦可用湯藥,或者艾灸,都可扶助內陽。食物及調料以溫性或熱性的為好,如羊肉、鹿肉、乾薑、大蒜、大蔥、胡椒、辣椒、八角、茴香等等,而忌生冷、油膩、涼茶。總之,天氣越是炎熱,越是要吃性溫性或熱性的食物。

  炎熱夏天,火氣流行;暑氣燻蒸,汗氣大洩。此時切不可因熱而貪食涼飲。需知暑熱灼於外,陽氣虛於內,並非陽氣太多,而是中陽不足。因此,暑天最需將養內損之陽氣。陽氣內虛,運化功能減弱,故見食慾下降;且中陽不足而人易疲乏;汗液大洩而易損陰,故需清淡飲食,不可過食生冷、寒涼、煎炸、油膩諸物。

  廣西玉林的民間有“冬至魚生夏至狗”的飲食習慣。認為“吃了夏至狗,西風繞道走”,夏至時節吃狗肉,可以抵抗寒風,且少感冒,身體好。從中醫理論來分析,入夏之後陽氣漸浮,至夏至而陽浮之極,其內陽亦最虛。此時借血肉有情之品補益內陽,甚有道理。但狗是人類的朋友,其實可代以羊肉,亦有養生效果。

  春天陽氣升發,有人說,應該順應節氣吃一些發物,這樣才是順應天時。的確,若平素健康無病之人可以按節令調節飲食。但若屬易過敏的體質,每逢木氣升發病情易見反覆。因此逢春需忌辛散升發之類的食物,反而可以吃些酸性收斂的食物。古代大醫早已明示,肝德在散,用辛味可助肝之散,用酸味可斂肝之過散。

  秋季養肺之法之六,飲食要“減辛增酸”。肺得金氣,其性收。而酸有收斂之性,可助肺之用。因此,秋天當適當吃點酸味食物,如酸醋、酸味水果,包括蘋果、梅子、石榴、葡萄、山楂等,都有養肺補肺之效。而辛味有開散之功,影響肺氣之收斂,因此秋季當戒食或少食辛辣食物,如辣椒、蔥、姜、蒜以及烈酒等。

  立秋前後,屬太陰溼土司時,人的脾胃往往特別虛弱,因此,最需清淡飲食,不可過食生冷、油膩以及煎炸燒烤辛辣等動火動風之物,以防傷損脾陽。特別是素體陽虛溼熱,再兼過食動風動血諸發物,更感溼熱潮氣,不免有風溼熱痺類病症的發生。如痛風、關節紅腫熱痛之類疾患,每於此時發病,需及時預防。

  不少人問我冬天如何養腎?我認為當節流與開源並重。節流意味著減少腎精的消耗,比如節制性慾有助於養腎;恐傷腎,需忌恐;過度運動會消耗腎精,冬天尤需注意;鹹傷腎,飲食忌用太多鹽;過勞傷腎,需注意休息;如此等等,都需忌之。開源即指補腎精,益腎氣,可服補腎諸湯藥,或補腎膏方,或重視養生等。

  節氣時天地氣機變動,人氣亦應之。此時最好清淡飲食,早休息,勿過勞累思慮,保持心情舒暢,最忌熬夜,並忌怨恨惱怒煩五毒內擾。不建議節氣時濫服補藥,以清養最好,休息為主。若逢節氣而發病,不管是何病,多與肺失宣降有關***因肺主治節,協調身體與天地氣機的平衡***,一般不需驟補,當以調養為法。

  養生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則,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時節多助人體陽氣的升發,比如運動可以生陽,溫食可以養陽之類即是;秋冬時節則多助陽氣斂藏,比如避寒以斂陽,靜坐而陽潛之類即是。生活習慣飲食行為都需順應天地自然的規律。人之陽氣盛衰關乎生命與健康,順天則天將助之,逆天則天必遣之。

  當世之時,人人皆出養生之術,紛紛博雜,令人莫之適從。我認為當抓住一個原則,按四季變化規律養生即可。冬寒則保暖,勿傷於寒;春溫則避風,勿傷於風;夏熱則避暑,勿傷暑熱;長夏則避溼,勿傷於溼;秋涼則防燥,勿傷於燥。如此即是養生大法。其餘何物當食不當食,只以本季本地所產食之即可。

秋分如何養生
冬季健康養生小百科
相關知識
中醫養生與四季飲食
中醫養生之四季養生
中醫養生與飲食
中醫養生與五行
中醫養生與慢病防治
中醫養生學夏季養生
中醫養生與保健
中醫養生學冬季養生
中醫養生學秋季養生
中醫養生學春季養生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