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養生禁忌事項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秋季天氣乾燥,很多朋友也備受“秋燥”的困擾,這個時候養生就顯得特別重要,但是大家在養生的時候卻總是忘記一些禁忌。下面跟隨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無病進補

  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2、慕名進補

  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越能補益身體,人蔘價格高,又是補藥中的聖藥,所以很多人服用,但要注意的是,濫服人蔘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等症狀。

  3、不分虛實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會適得其反。

  中醫講“虛不受補”,在身體很虛的情況下直接大補特補身體會吃不消,要一步步的慢慢補充。

  4、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會有害,因此,進補要適量。

  5、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6、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蔔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7、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祕。故養生專家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8、恆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恆補不變,一補到底。

  9、貴賤之分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並無奇特的治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紅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物件和適應症,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麼,補什麼,切勿以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秋季養生健康知識

  1、健康飲食

  秋季膳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原則。年老胃弱者,可採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蓮子粥、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此外,還應多吃一些酸味果蔬,少吃辛辣刺激食品,這對護肝益肺是大有好處的。

  2、調理脾胃

  立秋之後應儘量少吃寒涼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尤其是脾胃虛寒者更應謹慎。夏秋之交,調理脾胃應側重於清熱、健脾,少食多餐,多吃熟、溫軟開胃,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刺激油膩類食物,秋季調理一定要注意清洩胃中之火,以使體內的溼熱之邪從小便排出,待胃火退後再進補。

  3、預防秋乏

  俗語說的好“春困秋乏”。秋乏,是補償夏季人體超常消耗的保護性反應,常表現為倦怠、乏力、精神不振等。防秋乏的最好辦法就是適當地進行體育鍛煉,但要注意循序漸進;保持充足的睡眠,亦可防秋乏。

  4、預防秋燥

  秋天雨水較少,天氣乾爽,人體容易虛火上延出現“秋燥”,中醫認為,燥易傷肺,秋氣與人體的肺臟相通,肺氣太強,容易導致身體的津液不足,出現諸如津虧液少的“乾燥症”,比如面板乾燥,多有咳嗽。防秋燥,重在飲食調理,適當的選食一些能夠潤肺清燥、養陰生津的食物,比如酸角、西番蓮、梨、甘蔗、荸薺、百合、銀耳等。

  5、預防感冒

  秋季感冒增多,預防感冒,首先要根據氣溫變化適當增減衣服,尤其是老年人更要注意;其次室內的空調溫度不要過低,一般在25℃~27℃最好。秋季是疾病的高發期,遇到疾病一定要及時就醫以免耽誤病情。

看過的人會看:

辦公族有什麼養胃禁忌
男人腎虧要多吃什麼肉
相關知識
秋季養生禁忌事項都有哪些
秋季養生禁忌事項
春季養生禁忌事項有哪些
冬季養生禁忌事項
冬季養生禁忌事項
中年人養生禁忌事項
秋季養生注意事項
肝病患者養生禁忌事項
初夏養生禁忌事項
健康養生禁忌事項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