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邊的勵志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一個個身邊勵志小故事如一盞明燈,指引著我們的方向;一本好書如一縷溫暖的陽光,照耀著我們的心房。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比爾·蓋茨給年輕人提出過11條忠告。

  蓋茨是一個比較現實的人,甚至被很多人認為是一個非常乏味的有錢人。他的乏味其實就是骨子裡的現實主義,他有自己的邏輯。

  蓋茨的第一條忠告是,世界充滿著不公平,你不要想著去改變它,而是要去適應它。他還有一條忠告:世界不會在意你的自尊,人們看到的只是你的成就,在你沒有取得成就之前,切勿過分強調自己的自尊,因為尊嚴來自實力。

  蓋茨的第一句話很值得玩味,一上來就告訴你,這個世界是不公平的,你千萬不要整天去抱怨它,而要去適應它。如果一個人的眼裡只有不公平、不公正、誰不遵守規則,他所看到的就是不公平和不公正,好像整個世界都是不公正的。而且,當人的念頭總被那些不公平、不公正的事情所糾纏的時候,他的狀態就會非常糟糕。

  一個人心有不平,他就會抱怨、評判,就會以一個完美的準則來評判周圍的事物。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意識雷達”。“意識雷達”裡如果有不公平、不公正的念頭,就往往什麼都不做,他並沒有努力去改變現狀,而只是在抱怨。甚至在某種程度上,他把抱怨當成改變現實的一種手段。

  在生活中有些人就是這樣,一見面就開始抱怨,老闆、同事、配偶甚至天氣都是他抱怨的物件,但他從沒想過怎麼去改變這種境遇。一個月之後再見面,他又在抱怨類似的東西。所謂抱怨,就是對當下現實的不接受和牴觸,不願意直面現實,不願意想積極的辦法去改變它。所以,抱怨從本質上來說是一種惰性,也可以說是一種持續的心理惰性。通過發洩不滿、找到不公平,為自己的不努力、不作為尋找各種藉口和託詞———這事兒怨不得我。怨誰呢?怨別人。

  批評家和評論家往往是不受歡迎的。比如,影評家掙的錢遠不如導演掙的錢多,股評家掙的錢遠不如基金經理掙的多。因為在這些領域裡,前者不如後者對社會的貢獻大。有一篇文章《如何面對公司裡的批評家》說,英國著名的威斯敏斯特教堂埋葬的諸多英國曆史名人中,沒有一個是評論家。

  一個人如果處於閒散、無所事事的狀態,就會產生非議或對周圍的一切指指點點。一個單位內如果有很多人在非議別人,那隻能說明這個公司冗員太多。如果一個公司忙到人手永遠都不夠,哪有時間去抱怨別人,去指責生活不公平?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在抱怨世界的不公平,那你肯定是個閒人,起碼在這個階段比較閒,這說明你還不夠努力。

  篇二

  臺北有位建築商,年輕時以精明著稱於業內。那時的他雖然頗具商業頭腦,做事也成熟幹練,但摸爬滾打許多年,事業不僅不見起色,最後竟然以破產而告終。

  在那段失落而迷茫的日子裡,他不斷地反思自己失敗的原因,但想破腦殼也找尋不到答案。論才智、論勤奮、論計謀,他都不遜於他人,為什麼有人成功了,而他卻離成功越來越遠呢?

  百無聊賴的時候,他來到街頭漫無目的地閒轉,路過一家書報亭,就買下一張報紙隨便翻翻。看著看著,他的眼前豁然一亮,報紙上的一段話如電光火石般擊中他的心靈。他迅速回到家中,把自己關在小屋裡,整夜整夜地進行思考。

  後來,他以僅剩的1萬元為本金,再戰商場。這次,他的生意好像被施加了魔法,從雜貨鋪到水泥廠,從包工頭到建築商,一路順風順水,合作伙伴趨之若鶩。短短的幾年內,他的資產就突飛猛進到1億元,創造了一個商業神話。有很多記者追問他東山再起的祕訣,他只透露4個字:只拿6分。

  又過了一些年,他的資產如滾雪球般越來越大,達到了100億臺幣。有一次,他來到大學演講,其間不斷有學生提問,問他從1萬元變成100億到底有何祕訣?他笑著回答,因為我一直堅持少拿2分。學生們聽得如墮雲裡霧中。望著莘莘學子渴望成功的眼神,他終於揭祕了一段往事。

  他說,當年他在街頭看見一張採訪李澤楷的報紙,讀後很有感觸。記者問李澤楷:你的父親李嘉誠究竟教會了你怎樣的賺錢祕訣?李澤楷說,我的父親從沒告訴我賺錢的方法,只教了我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記者大驚,不信。李澤楷又說,父親叮囑過,你和別人合作,假如你拿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我們李家拿6分就可以了。

  說到這兒,他動情地說:這段採訪我看了不下100遍,終於弄明白一個道理:精明的最高境界就是厚道。細想一下就知道,李嘉誠總是讓別人多賺2分,所以每個人都知道和他合作會賺到便宜,所以更多的人願意和他合作。如此一來,雖然他只拿6分,但生意卻多了100個;假如拿8分的話,100個會變成5個。到底哪個更賺呢,奧祕就在其中。我最初犯下的最大錯誤就是過於精明,總是千方百計地從對方身上多賺錢,以為賺得越多,就越成功,結果是多賺了眼前,輸光了未來。

  演講結束後,他從包裡掏出了一張泛黃的報紙,正是採訪李澤楷的那張,多年來他一直珍藏著。報紙的空白處,有一行端端正正的毛筆書寫的小楷:7分合理,8分也可以,那我只拿6分。他說,這就是100億的起點。

  篇三

  一位青年滿懷煩惱去找一位智者,他大學畢業後,曾豪情萬丈地為自己樹立了許多目標,可是幾年下來,依然一事無成。

  他找到智者時,智者正在河邊小屋裡讀書。智者微笑著聽完青年的傾訴,對他說:“來,你先幫我燒壺開水!”

  青年看見牆角放著一把極大的水壺,旁邊是一個小火灶,可是沒發現柴火,於是便出去找。

  他在外面拾了一些枯枝回來,裝滿一壺水,放在灶臺上,在灶內放了一些柴便燒了起來,可是由於壺太大,那捆柴燒盡了,水也沒開。於是他跑出去繼續找柴,回來的時候那壺水已經涼得差不多了。這回他學聰明瞭,沒有急於點火,而是再次出去找了些柴,由於柴準備充足,水不一會就燒開了。

  智者忽然問他:“如果沒有足夠的柴,你該怎樣把水燒開?”

  青年想了一會,搖了搖頭。

  智者說:“如果那樣,就把水壺裡的水倒掉一些!”

  青年若有所思地點了點頭。

  智者接著說:“你一開始躊躇滿志,樹立了太多的目標,就像這個大水壺裝了太多水一樣,而你又沒有足夠的柴,所以不能把水燒開,要想把水燒開,你或者倒出一些水,或者先去準備柴!”

  青年恍然大悟。回去後,他把計劃中所列的目標去掉了許多,只留下最近的幾個,同時利用業餘時間學習各種專業知識。幾年後,他的目標基本上都實現了。

  只有刪繁就簡,從最近的目標開始,才會一步步走向成功。萬事掛懷,只會半途而廢。另外,我們只有不斷地撿拾“柴”,才能使人生不斷加溫,最終讓生命沸騰起來。

  

年輕人青春勵志小故事
逆境成功的故事
相關知識
你身邊的勵志故事
發生在身邊的勵志故事
身邊的勵志故事
激勵你一生的勵志故事
你身邊的創業故事
講講你身邊的創業故事
身邊人的勵志故事
身邊的勵志創業故事
身邊發生的勵志故事
身邊的勵志小故事演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