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殘疾人的勵志故事_關於殘疾人的勵志故事***3***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4日

  殘疾名人的勵志故事8:楊佩

  楊佩,女,漢族,1990年生,肢體殘疾,陝西省平利縣人。9歲時遭高壓電擊,雖然失去雙臂,但始終樂觀向上,不向命運屈服。如今小楊佩跟隨母親遠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個願望,待有了一筆錢後,要繼續學習深造,然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特別喜愛唱歌、跳舞,希望將來能擁有一個自己的殘疾人藝術團。

  家住在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興隆鎮蒙溪街村的楊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裡的變壓器放在村中央,孩子們來來往往總喜歡拉著高壓線線杆的斜拉線玩,9歲那年,一天吃過午飯上學去的她走到變壓器前時,習慣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線,但她沒有想到這次斜拉線已經鬆開並碰上了高壓線。

  命運在一瞬間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截肢對於還沒開啟自己絢麗人生的她來說,意味著學業的廢棄和生活的無著。

  從那以後,家裡更困難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親帶著弟弟留在家裡,而母親帶著她選擇了外出打工掙錢。沒了手,連自己的生活都很難自理,更不用說打工賺錢了。小楊佩自己慢慢練以腳代手,練就了一雙靈活的雙腳。但現實又實在是太殘酷,沒有一家單位肯接納無手的楊佩,無奈之下,她選擇了乞討的生活。

  楊佩很清楚殘疾人要自立,必須先要自強、自信。自強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如果沒有專長,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遲早也會被淘汰。她想根據自身的條件,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專業,然後努力學習、鑽研,使自己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她現在的乞討是在聚資,她的夢想是攢夠了錢,去完成自己的學業,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識,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她最喜歡做的事是跳舞,她的夢想是做一個藝術家,一個無臂的舞蹈家。

  楊佩從未失去對生活的夢想並堅信能從逆境中熬過來。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邊的一棵小草,默默無聞;她又是不凡的,能夠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昇華,哪怕乞討,也是為了飛翔。

  殘疾名人的勵志故事9:張治平

  張治平,男,漢族,1948年生,視力殘疾,特級教師,重慶市人,現為重慶市盲人學校音樂教師,系重慶市盲人協會主席。患先天性視神經萎縮,30歲左右完全失明,1988年,天津音樂學院函授部作曲專業結業,一邊教學一邊創作,其創作的歌曲、樂曲《我愛光明》《盲人之歌》《盲人駕駛碰碰車》獲中國殘疾人文藝匯演創作獎,歌曲《快樂王子的小船》獲中國少兒歌曲創作一等獎,《甜甜的嘞》收入全國音樂教材小學第七冊。曾獲全國自強模範、中國特殊教育先進工作者。

  雙目的失明張治平不能用眼睛去看,卻能夠用耳朵去“觀察”,用敏銳的心思去體會。他用音樂譜寫著一首首動人心絃的自強之歌。

  張治平出生在重慶市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上小學時查出患有無法治癒的“先天性視神經萎縮”症,當時視力只有0.2。

  面對這突如其來的疾病,張治平苦不堪言,但一年後在學校的一節音樂課上他找到了生活的動力。老師播放了由盲人音樂家阿炳創作並演奏的二胡曲《二泉映月》,這悲傷又充滿希望的音樂以及老師對阿炳的介紹,彷彿是黑暗中的一道閃電,照亮了張治平的心:“學習音樂,做阿炳那樣的人!”一個聲音在心底呼喚。

  張治平開始在老師的指導下努力學習二胡、笛子、手風琴等多種樂器。他知道:如果吃不了苦,就不會成為像阿炳那樣的人。他找來有關音樂理論的書籍,把自己埋在音樂裡,把枯燥的樂理生吞活剝著“吃”下去。憑著一根竹笛、一把二胡,15歲那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106名選手中脫穎而出,考入重慶市北碚區文化館所屬的文工隊。

  張治平的演奏水平提升得很快,常常在各種音樂比賽上拿獎。他開始將音樂重心轉移到創作上,並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績,他譜寫的《手舞銀鐮唱山歌》人們都以為是出自譜曲老手。他譜曲總是傾心傾力,譜寫的《生活之歌》《我的月亮船》《小露珠》等都是流傳很廣的歌曲,而《快樂王子的小船》,從譜曲到完成竟花了12年。

  1983年,張治平的眼睛完全失明瞭,1985年他正式成為重慶市盲人學校的一名音樂教師,承擔著學校小學3到6年級、初中3個年級的音樂教學任務,他的目標就是要讓盲孩子們不但有文化知識,而且還有一技之長。

  張治平對待盲校的學生如自己的孩子,他要用音樂給學生一雙翅膀。他組建了一支小樂隊,裡邊有竹笛、揚琴、小號、手風琴、二胡、口琴、小提琴等,短短几個月,小樂隊就排演了《白毛女》序曲和第一場。他常常對孩子們說:“我們看不見,但是可以用耳朵、用心去感受音樂,音樂能點亮我們暗黑的世界,音樂會讓我們對生活充滿期待。”張治平所帶領的學生中,已經有5位先後考入吉林長春大學特教學院音樂專業,有10名成為樂器演奏家或調琴師,幾十人在各級聲樂比賽中獲獎。張治平創作了近200首歌曲,獲全國、省各種音樂比賽獎九十餘項、國際大獎16項,其中,歌曲《甜甜的咧》《晚歸的牧笛》《快樂王子的小船》《我愛光明》《黃桷樹下有我家》收入中小學音樂教材。“山城阿炳”的美譽已在重慶不脛而走。

  現在,張治平是重慶市殘聯主席團副主席、重慶市盲協會主席。他不辭勞苦地為重慶市20多萬盲人的權益四處奔波,他要讓這些盲人都“嗅”到陽光、“聽”到光明、“摸”到溫暖。他說:“上蒼給了我盲眼,我要用它來尋找光明。”

  殘疾名人的勵志故事10:李智華

  李智華,女,漢族,1984年生,肢體殘疾,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人,西安歐亞學院藝術設計系本科在讀。一場大火失去了雙臂,她沒上過高中,通過頑強學習,考上了大專又專升本,現備考2008年書法系的碩士研究生。2005年4月初,國家教育部、中國殘聯、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發出通知,號召全國青少年向身殘志堅的李智華學習。

  1984年2月14日,李智華出生在內蒙古扎魯特旗伊和背鄉趙家堡村的一戶農家。爸爸是一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患有精神病的媽媽硬是由人按著才生下了她,她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親李國林外出尋找瘋癲的妻子,出生沒幾個月的李智華一覺醒來將煤油燈碰倒,瞬間炕蓆、被子相繼燃燒起來……無情的大火改變了她的一生。經過搶救,李智華保住了生命,卻永遠失去了雙手。

  家庭貧寒的李智華,又偏偏失去了雙手。對於她個人而言,是順從命運的安排還是與命運抗爭,她選擇了後者,她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奮鬥做到和常人一樣。哥哥姐姐上學去,李智華總是悄悄地跟在後面,校園裡的歡聲笑語,讓她感到一切是那麼新奇。她漸漸地學會了用腳趾夾著鉛筆寫字,剛開始時鉛筆頭怎麼也夾不緊,她就用繩子把鉛筆和腳趾捆在一起,繩子鬆了,就使勁勒。為了能寫好一個簡單的“0”,她竟整整練了1天,腳被磨得又紅又腫。內蒙古的冬天特別冷,由於不能穿襪子,智華的雙腳長滿了凍瘡,但她卻從不哼一聲。1990年9月,趙家堡村小學開始招收一年級新生,李智華卻因為殘疾進不了教室,她便拿幾塊磚頭墊在腳下,悄悄地站在窗外聽課;沒有課本,她牢牢記住黑板上的每一個字。有一次老師提了一個問題,班裡的孩子們沒有一個能回答上來,這時,卻從窗外傳來李智華清脆而準確的回答聲。在老師的幫助下,李智華終於走進了課堂。

  1998年夏天,小智華如願以償考取了旗重點中學——魯北一中,也就是在這時,媽媽的病情卻加重了,於是小智華產生了一個想法:犧牲學業,照顧媽媽。魯北一中的領導知道她的情況後,決定收她為函授生,每週派老師為小華授課。從此,她一邊做家務照顧媽媽,一邊堅持學習。2003年6月7日,她走進了普通高考的考場。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歐亞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她終於用一雙小腳叩開了高等學府的大門。

  許許多多的單位和個人都在關愛著她的學習生活。對於社會給予自己的資助,李智華也努力在力所能及範圍內回報社會。2000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頭市學習,姐妹倆每天的生活費只有3元錢。當得知同學申懷寶面臨失學時,她們每月向申家寄20元錢;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哥哥給李智華郵寄來300元賣牛糞的錢,可李智華卻把這筆錢給同學們購買成防護用品;2004年,她被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評為“十佳學習之星”,同年,她又在陝西省大學生書法大賽中一舉奪冠;2005年4月初,國家教育部、中國殘聯、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發出通知,號召全國的青少年向身殘志堅的李智華學習。

  2006年7月,大專畢業的李智華被一家單位聘用,單位發給她1000元的月工資。在得知13歲少女馬依曼患白血病時,李智華將自己首月工資,全部打入醫院賬戶,作為馬依曼的治療費用。多年來,李智華還一直給農民工子女做書畫輔導。《隱形的翅膀》這部電影真實地反映了李智華奮鬥的經歷,李智華沒有雙手,如同沒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對人生,靠駕馭一雙腳,照樣在生活中飛翔。
 


受用一生的勵志名言_受用一生的經典語錄
有大道理的小故事經典集
相關知識
著名殘疾人的勵志故事_關於殘疾人的勵志故事***3***
服務業勵志口號_關於服務業的勵志名言
走自己的路勵志句子_關於走自己的路的名言
財務人員勵志文章_關於財務人員的勵志文章
運動員勵志故事_關於運動員的勵志故事
李易峰的勵志故事_關於李易峰的故事
李易峰的勵志故事_關於李易峰的故事2
運動員勵志故事_關於運動員的勵志故事***2***
勵志語錄關於八個字的
不理人的傷感說說_關於不理人的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