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學勿空談陰陽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拳學以“陰陽既濟”為道,實際也是陰陽表象的層次。“內順自律,外求中和”才是“拳與道合”的真諦和歸宿。下面是小編專門為您整理好的:。

  一、陰陽非本體

  陰陽是萬物的屬性,是中華先人的大智慧,但不能代表萬物本體。《繫辭》曰:“天垂象,見吉凶。”皆是以象預報吉凶之意,陰陽之象是光線和環境決定的,非是人類可以操縱的;所謂“陰陽既濟”,和“六陽純全”就大相矛盾,讓人無所適從!

  《黃帝內經》曰:“陰陽者,以象之謂也。”中醫“望聞問 切”都是以象診病;陰平陽祕,平和之象,僅是中醫對無病之人的形容術語。古人這些說法,既樸素,又有哲理。後人一聰明,解釋多有偏離!譬如男女、雌雄、單雙、長短、高低等等,這就偏離了“天垂象,見吉凶”和“陰陽者,以象之謂也”的初衷!甚至脫離文字本意,把“萬物負陰而抱陽”的朝向之理也解釋成陰陽相抱的意思,豈不是笑話!

  象者,都是同體兩面之象。如晝夜,生死、陽坡、陰坡等,皆是一物的不同位置之象,有消長迴圈、互為成立,如影隨形,不可分離,沒有相剋的意思;能說晝克夜,夜克晝嗎?

  在武學,同體陰陽,即是前後、左右、上下、內外,圓直、剛柔、呼吸等。同體陰陽不可以同時、不可以互見,要求自然平衡、自然迴圈,才符合生理和拳理;

  以異體比較講陰陽,這是後人的擴充套件。譬如天地、日月等,還讓人可以接受。二者獨居互見,可合可離,既相吸,又相 斥。但是這些屬性已大大偏離了象的本意。

  再譬如,以男女論陰陽,就有了褒貶之意,顯然大失天理人道。另外以攻守、強弱論陰陽,不如研究《孫子兵法》有實際意義。

  二、老莊論體不論象

  老子《道德經》曰:“萬物負陰而抱陽。”字面本意是“背陰朝陽”的意思,論的是萬物之體的屬性,不是論象,也沒有陰陽魚相抱的意思;如果脫離字面而擴充套件解釋,則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而且可能發生互相否認的爭鬥現象。正確的解釋必須是“唯一”之解,無可否認。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論述,都是物質本體,而不是陰陽之象。以傳統說,“道”是程式、方向,不是“一”;“二是陰陽”的傳統說法,經不住推敲;老子《道德經》論的是“利而不害,為而不爭”的“長生久勝”之道,“負陰抱陽”是萬物生長的條件,沒有“二是陰陽”的意思;“三是沖和之氣”的傳統說法,就更勉強了;“三”,必須是三個實體;“衝氣”是相互作用,非是一個“沖和之氣”可以代表的。

  太極一氣才是“一”;“二是天地”,合“宇宙生成和盤古開天闢地”之說;“三是海陸空”,海陸空***山水和空氣***為天地所生,可為萬物之母;如此認識,與天文學合拍,有“與時俱進”的層次;老子之論不是科學,而是哲學的概括。上述之解還比較合乎邏輯,可供參考。如果把三說成“天地人”或“液態、固態、氣態”,或者說成“中子、質子、電子”也無不可。和莊子“一尺之槌,日取其半,萬世不竭”之理,都不是“陰陽”所能代表的。觀老子八十一章,有“黑白、有無”的論述,這比陰***體多了,是實實在在的物事,非為“象”意。

  莊子《天下》篇曰:“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天為宗,德為本,道為門”,可謂忠言耳***;莊子《天地》篇曰:“通於天地者,德也;行於萬物者,道也;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形全者神全。神全者,聖人之道也。”***即順應天地規律謂之德,萬物的生化程式謂之道***。《逍遙遊》篇曰:“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意即多知,長壽為善***。《齊物論》篇曰:“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即天地人萬物為一之理***;《大宗師》篇曰:“通天下一氣耳;天與人不相勝也。”***太極一氣,可順不可逆之理***。《秋水》篇說:“物之生也,若驟若馳,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即常動而不停之理***。可見,莊子論道、論德、論理,而不論陰陽之象。

  看“神九”昇天,既見陰陽之象,又見昇天之道;陰陽和“神九”內部之構造,執行之程式,事故之防範相比,可知“陰陽與本質”有天地之差距;人體內環境比“神九”不知要複雜多少倍;武學“六合九要、內外合一”其複雜程度也不比“神九”遜色。“陰陽學說”,僅是物體外部所見之象的層次。古人的“一氣、心經”之說,是一大躍遷;“太極一氣”之說與“陰陽理論”相比有檔次的差距。現在進入資訊時代,更應該揭開陰陽的“幕布”,而探索生命的真諦。譬如細胞的排列和呼吸、神經的思維和傳導、肌肉的收縮和協同等等,都與生命和武學有巨大作用。“陰陽就是拳經,知陰陽就能懂勁”,太武斷了吧?武學不可“認鹿為馬”!但是,陰陽的預見和啟發作用不可埋沒,這就是陰陽還有生存的道理。



 

  三、陰陽非二氣

  陰陽是一氣之象,如高速公路的上下道。上道為陽,下道為陰,它們都是一條高速公路,非有二也。《周易闡真》曰:“陽退即陰生,陽進即陰退,陰陽總是一氣***之象的***變化。非一氣之外,別有陰陽。”王陽明《傳習錄》曰:“一氣屈伸而為陰陽;陰根陽,陽根陰,亦非有二也。”《黃帝內經》曰:“三陽在頭,三陰在手,所謂一也。”意即奇經八脈、十二正經,合而言之,也是“一氣流行”之謂。“陰陽是二氣”之說,乃“大智慧”的創造,惑人不淺。

  子時一陽生,午時一陰生,晝夜總是地球迴圈之象,非是晝夜有兩個地球;《黃帝四經》曰:“夫天地之道,寒冷燥溼,不能並立;剛柔陰陽,故不兩行。”

  綜上所述,古人這些認識比現在流行的“陰陽理論”不知要高多少倍。“宇宙萬物,一陰一陽,乃一氣耳”,是古今都不可否認的真理。

  四、陰陽與五形

  周敦頤《太極圖說》:“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這是古人將陰陽、五行、六氣、十二經等眾多之氣,升級到“太極一氣”層次的偉大認識。

  “陰陽五行”學說都是古人以類取象之說,不能以科學視之。用現代天文學、物理、生理、醫理來看,只不過是“古董”而已,在電子、航天、資訊、現代農業、現代醫學、強國強軍建設等領域,已經退出了歷史舞臺。在現代武學領域,如果還將“陰陽五行”學說奉為拳經,豈不是落後於時代了嗎?

  中華民族被列強瓜分、殺戮,與官府常抱著陰陽理論打官腔,而不研求科技,不講求發展生產力有關。

  拳經雲:“內五行要動,外五行要隨。”以武學而言,這是前輩武師“內外如一”的意思,還無可非議。任何學術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我們也不能脫離時代而非議古人,但是更不能在今世還抱著“陰陽五行”學說來解釋和指導武學的普及和發展,如此下去,豈不是“抱殘守缺”嗎?還怎麼弘揚和發展中華武術?

  “陰陽五行”學說屬於玄學,離實際太遠。我們中國曆代朝廷都摒棄陰陽學說而治理國家。古今中外,都是依法治國平天下。我國現今已正式出版國家法律法規共1109部,平均每部以30條計,具體的法規就有上30萬條了,這是國家否定陰陽學說的鐵證。所謂“空談誤國,實幹興邦”。武學如果不“與時俱進”,老在“陰陽五行”裡打轉轉,恐怕難以弘揚。古代武學大師授人,一趟劈拳,起碼練一年,根本不給你講陰陽之理,徒弟不明白也不敢問。老師說“拳練千遍,拳理自見”,奇蹟都是練出來的。後來文人開始學拳,這才有了“陰陽五行”學說的關聯。“大智有大偽”非虛言也!

  五、辯拳與道合

  《繫辭》雲:“一陰一陽之謂道。”是路線,大方向,但都不是本。不能代替萬物萬事的具體方針路線,否則,就是空話,打官腔,貽誤發展。孫祿堂《拳意述真》裡郭雲深、宋世榮等大師所言,皆是“神氣、中和”之詞,沒有“陰陽就是拳經”的論述。

  人體有千萬年進化來的全智慧自律系統,傳統謂之“元性”。“元性”不是人的意志可以改變的。出土戰國時代的行氣銘曰:“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順則生,逆則死。”這裡的“順逆”,有人說是“呼吸”,呼吸是自律系統的一部分。

  孫祿堂大師說:“拳術之道首重中和,形正則氣和,形偏則氣偏。”“中和”就是自律頻率。如果把“拳與道合”,說成是陰陽,就又進入了“十里煙雲”的玄學藩嵩。

  拳學以“陰陽既濟”為道,實際也是陰陽表象的層次。“內順自律,外求中和”才是“拳與道合”的真諦和歸宿。

  陰陽學說是中國先民在兩千多年以前形成的,是樸素的“唯象論”。武學如果以“陰陽為拳經”,就把“手足肘膝”的攻防佈陣的研究忽略了,還怎麼上擂臺技擊,還怎麼研究養生的具體操作?李小龍不講陰陽,專研究“怎麼打”?所以很快練出了世界級的技擊水平。

  敬勸武林師友,別再空談“陰陽”理論了!把“手足肘膝”的學問研究透了,“六合九要”等規矩就自然而然都有了。大道最簡易,不信,您試一試。沉肘就導引豎項拔背;頂手指足趾,就導引神氣;頂膝、頂酒窩,就導引抽胯、豎腰和提肛。手足是航空兵,又是第一道防線;肘膝是戰略部隊,又是第二道防線。這就是強體和勝人的根本。“手足肘膝”撂的是地方,出的是時機,中華武術就有了大興之日!

 

暑假銀行實習報告範文3篇
影響樓盤風水的外在因素有那些
相關知識
拳學勿空談陰陽
太極拳的特點之陰陽論
練太極拳時要分清陰陽虛實
淺談歐陽修文獻學對其文學創作的影響
跆拳道騰空後旋踢動作教學
陰陽五行哲學有什麼內涵
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
陰陽學說與五行學說的關係
中醫學基礎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學算命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