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原則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中醫養生就是所謂的保養生命,強健身體,延年益壽。治療原則主要是指治療疾病的基本原則和具體治療方法。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中醫養生原則,希望對你有用!

  中醫養生原則1:

  調息養氣養氣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保養元氣,一是調暢氣機。元氣充足,則生命有活力,氣機暢通,則機體健康。

  保養正氣,首先是順四時、慎起居,如果人體能夠順應四時變化,則可使陽氣得到保護,不致耗傷。《內經》所說:“蒼天之氣清靜,則志意治,順之則陽氣固,雖有賊邪,弗能害也。此因時之序”。

  故四時養生、起居保健諸法,均以保養元氣為主。保養正氣,多以培補後天,固護先天為基點,飲食營養以培補後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養氣。而節慾固精,避免勞傷,則是固護先天元氣的方法措施。

  先天、後天充足,則正氣得養,這是保養正氣的又一方面。此外,調情志可以避免正氣耗傷,省言語可使氣不過散,都是保養正氣的措施。至於調暢氣機,則多以調息為主。《類經》指出:“善養生者導息,此言養氣當從呼吸也”。呼吸吐納,可調理氣息,暢通氣機,宗氣宣發,營衛周流,可促使氣血流通,經脈通暢。

  故古有吐納、胎息、氣功諸法,重調息以養氣。在調息的基礎上,還有導引、按摩、健身術、以及鍼灸諸法。都是通過不同的方法,活動筋骨、激發經氣、通暢經絡,以促進氣血周流,達到增強真氣執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陳代謝活力。《素問·舉痛論》曰:“百病生於氣也”,強調氣機失調是導致疾病乃至衰老的主要原因。

  而人體的氣機條暢,又與肝之疏洩功能密切相關。肝主疏洩,具有調暢全身氣機,調節精神情志,推動津血執行等作用。肝之疏洩正常,則氣機調暢,氣血調和,經絡通利,臟腑協調,陰陽平衡。若肝失疏洩,氣鬱不達,則氣機失調,進而導致氣滯血瘀,或痰氣鬱結,或氣鬱化火,或犯脾克胃,累及他髒而生百病。

  足以看出,在諸多養生方法中,都將養氣作為一條基本原則之一,而具體予以實施,足見養氣的重要。

  中醫養生原則2:

  綜合調養人是一個統一的有機體,無論哪一個環節發生了障礙,都會影響整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所以,養生必須從整體全域性著眼,注意到生命活動的各個環節,全面考慮,綜合調養。綜合調養的內容,不外著眼於人與自然的關係、以及臟腑、經絡、精神情志、氣血等方面。具體說來,大致有:順四時、慎起居、調飲食、戒色慾、調情志、動形體,以及鍼灸、推拿按摩、體控電療、藥物養生等諸多方面內容。

  恰如李梴在《醫學入門》中指出的:“避風寒以保其面板、六腑”,“節勞逸以保其筋骨五臟”,“戒色慾以養精,正思慮以養神”,“薄滋味以養血,寡言語以養氣”。

  避風寒就是順四時以養生,使機體內外功能協調;節勞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勞傷以養生,使臟腑協調;戒色慾、正思慮、薄滋味等,是指精、氣、神的保養;動形體、鍼灸、推拿按摩、體控電療,是調節經絡、臟腑、氣血,以使經絡通暢、氣血周流,臟腑協調;藥物保健則是以藥物為輔助作用,強壯身體、延年益壽。

  中醫養生原則3:

  協調臟腑人體是以五臟為中心的統一體。

  五臟是人體生命的根本,五臟陰陽是人體陰陽之本,五臟功能正常協調,化生精氣血津液充足,臟腑形神得以充養,是健康的基本保障。五臟間的協調,即是通過相互依賴,相互制約,生剋制化的關係來實現的。有生有制,則可保持一種動態平衡,以保證生理活動順利進行。臟腑協調在生理上的重要意義決定了其在養生中的作用。從養生角度而言,協調臟腑是通過一系列養生手段和措施來實現的。

  協調的含義大致有二:一是強化臟腑的協同作用,增強機體新陳代謝的活力。二是糾偏,當臟腑間偶有失和,及時予以調整,以糾正其偏差。這兩方面內容,作為養生指導原則之一,貫徹在各種養生方法之中,如:四時養生中強調春養肝、夏養心、長夏養脾、秋養肺、冬養腎;精神養生中強調調情志舒暢,避免五志過極傷害五臟;飲食養生中強調五味調和,不可過偏等等,都是遵循協調臟腑這一指導原則而具體實施的。

  又如:運動養生中的“六字決”、“八段錦”、“五禽戲”等功法,也都是以增強臟腑功能為目的而組編的。所以說,協調臟腑是養生學的指導原則之一,應予以足夠重視。

  中醫養生原則4:

  暢通經絡經絡是氣血執行的通道。

  只有經絡通暢,氣血才能川流不息的營運於全身。只有經絡通暢,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從而養臟腑、生氣血、布津液、傳糟粕、御精神,以確保生命活動順利進行,新陳代謝旺盛。

  所以說,經絡以通為用,經絡通暢與生命活動息息相關。一旦經絡阻滯,則影響臟腑協調,氣血執行也受到阻礙。因此《素問·調經論》說:“五臟之道,皆出於經隧,以行氣血,血氣不和,百病乃變化而生”。

  所以,通暢經絡往往作為一條養生的指導原則,貫穿於各種養生方法之中。暢通經絡在養生方法中主要的作用形式有兩種:一是活動筋骨,以求氣血暢通。如太極拳、五禽戲、八段錦、易筋經等,都是用動作達到所謂“動行以達鬱”的鍛鍊目的。活動筋骨,則促使氣血周流,經絡暢通。氣血臟腑調和,則身健無病;二是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週天。

  在氣功導引法中,有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週天之說。任脈循行於胸、腹部正中線,總任一身之陰脈,可以調節陰經氣血;督脈循行於背部正中線,總督一身之陽脈,可以調節陽經氣血。任督二脈的相互溝通,可以使陰經與陽經的氣血周流,互相交貫。

  由於任督二脈循行於胸腹、背,二脈相通,可以促進真氣的執行,氣血執行如環周流,故在氣功導引中稱為“周天”。因其僅限於任督二脈,並非全身經脈,故稱為“小週天”。在小週天開通的基礎上,周身各經脈皆開通,則稱為“大周天”。

  所以謂制之開通,是因為在氣功、導引中,要通過意守、調息、以促使氣血周流,打通經脈。一旦大、小週天能夠通暢營運,則陰陽協調、氣血平和、臟腑得養,精充、氣足、神旺,所以身體健康而不病。開通任督二脈,營運大小週天其養生健身作用都是以暢通經絡為基礎的,由此也可以看出,暢通經絡這一養生原則的重要意義。

太極拳中的中正不偏
霜降養生竅門
相關知識
中醫養生原則是什麼
白露養生原則是什麼
中醫養生思想是什麼
老年男性膳食養生原則是什麼
寒露時節飲食養生原則是什麼
飲食養生原則是什麼
立秋之後的養生原則是什麼
寒露養生原則是什麼
寒露養生原則是什麼
春季中醫養生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