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步的案例介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太極拳在行拳走架中,變動步型時,腳前掌虛離地面***或擦地***以腳跟為軸向外轉動為磨轉,腳跟虛離地面***或擦地***以腳前掌為軸向內轉動為碾轉。這兩種轉動,若以步法稱之,則前為"磨步",後為"碾步";若以纏絲勁分之,則磨步為順纏,碾步為逆纏。這兩種步法,前腳轉動時多為磨步,後腳轉動時多為碾步。而有的太極拳教材,卻把"以腳跟為軸,腳尖外撇或內扣,或以腳前掌為軸,腳跟外展"統稱為"碾步"。筆者以為,還是分別稱為"磨步"與"碾步"為好,因為它是順纏和逆纏的兩股勁,不能混為一談。下面是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

  磨轉與碾轉的關係如同船頭與船舵的關係,船頭的轉動是靠大幅擺動船舵實現的,沒有船舵的左轉或右轉,船頭是不會轉動的。磨步與碾步也是這樣。以弓步為例,前弓腿是實步如同船頭,後撐腿是虛步恰似船舵。人在盤拳時,欲變動步型,必先使後腳前掌向內碾轉,上體弧型轉動微後坐,略微變動一下重心,使前腳穩穩地以腳跟為軸向外磨轉。而後上體再弧形向前移動,坐實前腿,三尖***鼻、膝、腳趾***相照;同時,後腳繼續以前掌為軸向內碾轉,內碾到腳趾與前腳跟方向一致時,十分順當地由胯而膝而腳虛離地面至前腳內側,再由腳而膝而胯地緩緩向前伸出,至虛至靈地完成一次步型變動。這種變動步型的步法幾乎為太極拳各大流派所認同。筆者認為,明確區分磨步與碾步的不同步法,自己盤拳時便於操作,教授他人時好喊口令,於人於己都很方便,論其作用,試舉以下幾例。

  碾步的案例其一,有利於變轉虛實。"變轉虛實須留意",這是太極拳要訣之一。"留意"何處?此訣沒有說明,靠練拳人體悟。太極拳最基本的要領一是中正,二是輕靈。這是兩個互為孕育、相互關聯的概念,能中則正,能輕則靈,反之亦然。我們在盤拳時,身體搖擺或歪斜,舉步飄浮或滯重,固然與精神是否提起、意氣能否換靈有關,但與步法是否準確,則有直接關係。"精神"和"意氣"都是虛的,實實在在的東西在腳下,步法不準確,在變轉虛實時,就是提起精神,換靈意氣,也難保身體不歪斜,足下不滯重。所以,重點應當"留意"腳下,以磨步與碾步的有序轉動來變動步型,即以碾***虛***推磨***實***轉動,以磨***實***帶碾***虛***提起,再由磨***實***變碾***虛***,由碾***虛***變磨***實***。如此操作,虛實輕靈轉換,身體中正不偏,連綿不斷,生生不已,穩穩當當地將一套拳描繪出來。

  碾步的案例其二,有利於將拳盤圓。太極拳是圓形運動,螺旋纏繞是圓的表現形式,也是太極拳的精髓所在。太極拳的纏絲勁是從根而起的,足不畫圓,難保全身無處不成圈。而磨步與碾步的正確執行便能使足下畫圓。以左弓步轉右弓步為例,定式後的左弓步上體以腰帶動弧線型微向後坐,右撐腿以腳前掌為軸腳跟外展而使前掌內碾,在支撐腿發揮作用的條件下,左弓腿以腳後跟為軸內磨而使前掌外展,再坐實前腿,後腳繼續碾轉提起經前弓腿內側上步。如此左右輪換上步,前後腳通過外磨內碾的弧線合成圓圈,纏絲勁由此產生。從而,全身以腰為軸,由腿而脊而臂旋轉,抽纏結合,無處不圓。
 

  碾步的案例其三,有利於轉換摺疊。"往復須有摺疊,進退須有轉換",這兩句為眾多的太極拳練習者熟知的歌訣,濃縮一下,關鍵詞只有四個字,即"轉換摺疊"。"摺疊"是手法,"轉換"是步法。在通常情況下,手法的摺疊與步法的轉換是連在一起的,特別是在進退的時候,腳下***步法***不轉,手上***手法***難折,而手臂從折到疊也是要靠換步方能奏效。因此,磨步與碾步是使摺疊手法與下肢運動相系相隨的首選步法。以"野馬分鬃"為例,"弓步分手"看似定式,實際上手臂只是伸進了對方的腋下,要完成"分鬃"捌法,必須使後腳碾轉下沉,讓伸進對方腋下的手借上體轉動之勢在磨步的配合下,利用腰勁手臂一折,將對方挒出,而後又在後手前抄的同時將手臂一疊使上下合住,達到換勁的目的。

  碾步的案例其四,有利於佔住中定。"佔住中定,往開裡打",據傳此為楊露禪獨步武壇的技擊祕訣之一。嚴翰秀先生破譯此訣,其中的"開"是收、引等意思。筆者不善技擊,只能"紙上談兵",認為不管是"收"還是"引",都必須佔住中定,而步法的內碾與外磨則能使中心佔定"往開裡打"。以"摟膝拗步"為例,此式是一捋二摟三推。設想對方以拳擊我,我視其來拳方向先使一腳碾轉或磨轉,若採用上步捋法,另一腳則迅速上步視情或插或套;與此同時,一手仰掌接住對方來手,另一手按住其胳膊,穩住重心,前磨後碾,在腰勁的帶動下,兩手前引後發,將對方捋開。此時,假如沒有磨步的順轉和碾步的逆轉而使身勢站穩,做到"中土不離位",是難以做到向心收引而離心放出的。

  碾步的案例其五,有利於準確定位。太極拳十分重視定位的方向和角度,落步時足尖的指向就關係到定位的準確性和姿勢的正確性。以楊式攬雀尾從左掤轉右掤的上步為挒,在重心漸漸全部移於左腿時,身體微左轉,帶動右腳逆纏內碾由大趾領勁提至左腳內側,接著身體微右轉,右腳由小趾領勁順纏緩緩向前方伸出,足尖轉向正前方足跟落地,大趾微有內扣之意,以便撐胯圓襠。如果在右腿前伸時,右足尖不是順纏以小趾領勁轉向右前方,而是斜向左方或左前方,落地方位必然偏左,從而形成橫襠步,改變了拳勢的方向。所以,後腳碾轉逆纏收步再順纏上步,可以保證定位準確,避免出現方向偏差問題。

  碾步的案例其六,有利於"支撐八面"。太極拳四正四隅的八門勁在八個方向,"支撐八面"是指個人行拳時要照顧到這八個方向,與人比手時要能抵禦這八個方向的來敵,"捱到何處何處擊"。陳微明說:"穩如泰山,自然能支撐八面。"這就是說,穩如泰山是支撐八面的前提。而要做到穩如泰山,固然與"頂頭懸""鬆淨"和丹田的作用、動作的規範有關,但直接表現出來的是下盤的穩固。行拳時前腳"喝風"***前腳掌一側裂開地面***,後腳"拔根"***定式時腳跟掀起***,不管拳架多低,姿勢多美,都是"傳授不真"、下盤不穩的表現。楊式名家李雅軒談到提足落步時做到下盤穩固有這樣一段精彩的描述:"假如出右腳,必先將全身之重量徐徐移於左腳,然後徐徐提右腳。提右腳的用勁,如腳腿在水裡泥裡抽出來的情形一樣。如這樣將右腳右腿提了起來,而後虛虛落地,慢慢踏實,其落地踏實用勁的情形,是如將腳腿徐徐插進地下去的一樣。如這樣的練法日子久了,腳步才來得柔彈而穩固有力,身體才能經得起衝撞,不致被人推出或打倒。"***《李雅軒楊氏太極拳精論》104頁***磨步與碾步的有機結合,動步時靈活,定步時穩固,才能"支撐八面",才能"經得起衝撞"。

少林五步型扎槍的簡介
程式綜組拳的簡介
相關知識
碾步的案例介紹
法庭辯論具體案例介紹
專案成功案例介紹
關於盤點跑步的益處介紹
名人承受壓力成功的事例介紹
余姓男孩起名案例介紹
籃球中的違例介紹
電工安全事故真實案例介紹
港口安全事故真實案例介紹
中國期貨案例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