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寫給陳先生的信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0日

  陳先生因為父親總是在高速路上邊開車邊接打電話,屢勸不止,所以出於生命安全的考慮,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下面小編整理了,供你參考。

  篇一

  致老陳的一封信——不被理解的愛

  老陳:

  您好!看到有關你的新聞後深有感觸。很慚愧,像你父親一樣,我以前開車時也有接聽和***的陋習,受你愛父之心和此舉的感動,以後一定會改掉。想起前幾天,我的孩子批評我吃飯時還在刷手機,內心也無比溫暖。謹以此信向你表達支援與敬意。

  你的行為贏得了多數人的支援,也有少數人質疑和反對——你要寬容這種七嘴八舌的雜音,這就是輿論,當有關你的新聞變成一個大眾傳播事件後,很多評論就跟你、跟事件本身無關了,你不要被這些爭議所幹擾,不要被“舉報父親”這個渲染性標籤壓得喘不過氣來,堅信自己是以這種父親能接受的方式表達對父親的愛。我知道,你這樣做,絕不是“吾愛吾父,吾更愛原則”——而就是純粹的愛父親,以這種讓父親記憶深刻的方式改掉陋習。這種愛,只要父親能夠理解就足夠了,無須別人的理解。

  之所以有一些爭議和質疑,是因為他們沒有站在一個愛父親的女兒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沒有將心比心,沒有同情的理解,而是一個湊熱鬧的看客和冰冷的旁觀者。當這件事成為一個大眾話題時,你已經成為一個被消費的熱點。大眾傳媒工業從這條新聞中各取所需:網友需要的是倫理衝突和情法爭議,媒體需要的是勁爆新聞和反常故事,評論員需要的是噱頭和談資,交警需要的是普法案例,律師需要的是以案說法,道學家需要的是道德高地,微博需要的是能增加點選的熱點,微信圈需要的是能刷屏的溫暖雞湯。

  而這一切,與你的需要沒有關係。作為一個曾一直努力想讓父親改掉抽菸習慣的我知道,作為女兒的你,要的只是父親能改掉這個開車陋習,要的是父親免於被這種陋習所傷害,要的是開車的父親平平安安回到家中和你一起吃晚餐。從新聞看,你的目的已經達到,父親老陳後來領悟到“覺得女兒確實說的很有道理,她是在對家人的生命負責,也是對家人愛的一種體現”。——父親理解了你的良苦用心,讀到了你的愛,那就足夠了。

  這個世界上,說服真的是一件很難的事,尤其是想說服每個人,讓每個人都點贊,那根本不可能——我想跟你分享一幅漫畫,你永遠都無法滿足所有人。很多時候,你只須介意你愛的人的感受,只要說服那個你想說服的人,你愛的人理解,你介意的人接受,就可以了。這是你跟父親兩個人的事,是為了影響和拯救父親,而不是做給別人看的,所以不必介意那些雜音。你這樣做,只是想讓父親改掉陋習,你成功地讓父親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並理解了你的愛,真的非常棒。

  不要被“親親相隱”之類的偽倫理討論所誤導,那是鍵盤俠牽強附會的亂闡釋,這不是會讓父親受到嚴懲的告密,而是一種提起注意的警示方式。也不要被“大義滅親”之類的高調讚美所迷惑,這是把你和父親對立起來的高階黑。這不是什麼“大義”,就是純粹而可愛的愛父之心,你“滅”掉的也不是親情,而是父親的陋習。能意識到開車打手機的交通陋習,是原則;能在一再勸說無效後堅持用其他方式去影響,是韌性;能在窮盡各種方式後想到報警,是可愛和智慧;最終贏得了你父親的理解,是完美的佳話。

  小陳,這一次事件你可能已經感受到了輿論的多元與複雜,當你走向社會,會更多接觸到這種輿論生態,請堅守自己強大的內心,堅守自己內心崇高的愛與原則。

  篇二

  致小陳的一封信:一封特別的“家書”

  你好!

  小時候我們受過很多有關“家書”的教育,有詩詞有電影有書報有歌曲,形式各異,深入人心大抵是因為愛在其間。今天借小陳你舉報老陳的事給你寫信,並非為了抒發親情,也不是探討“坑爹”,反而是想深入“傳遞”,即“網際網路+”時代,愛的傳播、溝通和表達。

  你是個大學生,父親總在高速路上開車時接電話,家人屢勸不改。迫於無奈,更是出於生命安全的考慮,你通過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了自己的父親。警方查實後,依法對老陳進行了教育和處罰,並將這起舉報發在官方微博上。

  這讓我想起童年的電影《雞毛信》。海娃與鬼子鬥智鬥勇終於通過羊群完成了任務。當然,小陳你和老陳不是“敵我矛盾”,但都是“命懸一線”。目前“網際網路+”的時代,溝通介質和維度也是最受惠的紅利之一,公開的私下的世界的中國的,QQ微信微博私信……你採取了微博私信向警方舉報,卻也達到了勸阻父親的目的。你的這一封特別的“家書”,的確是“95後”的另闢蹊徑。

  據稱此事贏得眾多網友點贊,但不可避免的,就方式方法也引發一些質疑,尤其是經媒體報道後,激起了更大範圍、更多角度的討論。

  對於親情,我們都不是局外人和旁觀者,尤其是瑣碎日常中的菜籃子、米缸油缸醬缸醋缸……如何在傳統的溝通中重構表達,抵達愛的路徑,確實是一門藝術。

  日本著名家庭倫理導演是枝裕和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父親去世前從未與父親有過深入溝通,反倒在父親去世後才更多地能繼續發展和生長父子之間的默契。但在他的電影中,家庭始終是陽光撒進窗櫺那一刻最溫柔的出口。無獨有偶,臺灣已經過世的著名導演,被譽為“臺灣社會的手術刀”的楊德昌,在他的最後一部電影《一一》開播受訪時說:“這個電影是以家庭為單位出發,家庭具有很複雜的、互相交錯的、層次感很豐富的厚度。《一一》代表簡單自然,其實就是指的人與人之間的關係。這個關係不僅是言語的互相溝通,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

  馬克思幾百年前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沒什麼大事卻比什麼都重要。”到了當下,愛的教育並不缺乏,但切莫將愛的傳承和表達侷限於“區域網”的一隅。愛的“雞毛信”當用則用,畢竟雞飛蛋打一地雞毛的家庭生活真的不符合現代社會組織的和諧發展。譬如小陳你可以給老陳買個藍芽耳機,或者陪老陳看場主題思想為“聽人勸吃飽飯”的電影,說不定效果也不亞於“雞毛信”。

  篇三

  致小陳的一封信:在行動前多一些思考

  小陳:

  女孩子長得好看與否不重要,性情厲害與否也無妨事。關鍵是生之為人,需要珍重生命,崇尚原則;仁厚禮信,世事洞明。然而世事往往糾結,彼此衝突,難求周全。你以珍重生命的名義,舉報高速路上打電話又屢勸不止的父親,且不論高速-電話-勸說-舉報是否是唯一合理的邏輯鏈,至少你讓我看見了一個人由矇昧天然而被社會深刻格式化的過程。我不知道該祝賀你,還是為你悲哀。

  你需要知道,父親是你與世界最牢靠的聯絡。你是一株花,你的根鬚一直牽連到他的心土裡去。它究竟紮了多深?你看不見。但是風吹草動,它即使不被連根拔起來,也會牽一髮而動全身。記得有一次,我叛逆父親。在長時間談話後,我看他拿一把刀子,用力地削一隻蘋果。他把大片的果肉,賭氣似地刀削斧劈下來。我僵化著表情,眼睜睜地目睹他觸目驚心地表達愛……隨著我們長大,血的熱度由燙變溫。多年以後的我們,也會變成他們。我是想說,父親、母親,除了是血脈之源,更是安全、溫暖、信任之所在。世界全是變的,又冷,又荒亂,嗅著血腥味的野獸出沒,我們需要互相依存,讓心暫時安歇,人們管這籠統叫愛。這世界什麼最恆久?只有血緣是恆久的。因此不要輕易怠慢愛之根源。

  會不會,你父親原先看你的眼光如輕撫嬰兒,在你的作為之後,他看你的眼光會像看一匹小狼一樣,帶著隔絕和警惕?因此,小陳,我覺得你在勸止和舉報之間,還可以有很多工作可以做。這既解決問題,又符合社會規範。

  小陳,你珍重生命是對的,而我們的社會規則也以尊重生命為第一要旨。當然泛泛就規則而言,它們不過是多年以來公共意志的積習,由一些不知姓名的人發明、修訂和完善。他們陸續死了,而你必須尊崇著他們的意志活下去。除非你成為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否則你將永遠無法顛覆規則。因此,一個自然人必須進入社會化的流水線,必然打上規則的烙印,必須遵從群體的指令,也必須擺正小自我與大社會的位置。但這種必須,要以理性和自覺為前提,而非隨性和懵懂。你更需要知道,在所有的規則中,舉報是社會化程度最高的。它本身除了具有溝通、勸阻、規範之屬性外,更有追究、懲戒、警示之意味。它是理性、無情和冰冷的,更是嚴峻的。舉報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其來有自;尤其在中國當代史上,發生頻仍。我相信,你在速度帶來的恐慌中,別無他法,尋求外援,使本可在家庭層面解決的問題投放於社會層面。這是你的超常,也是你的欠妥。我看你正分身做著兩個人。你在面對世間最艱難的悖論。

  至於這個世界,變化日新月異,發展無所不在。我們隨著大時代的巨輪,耳旁生風,身不由己地呼嘯和翻滾。這世界要快起來,我們卻要慢下去;這世界的技術和藝術每天都在變化,我們卻在變化中尋求恆久;這世界無“微”不至,我們卻努力把破碎的時間撿拾起來,整合成一個全新的自己。但是無論科技如何更新,社會怎樣發展,人性天然不會改變,它正在得到我們日趨完善的社會規則的尊重和維護。

  懂得了這些,你完全可以做得更好一點。

  你很年輕,還有思考和抉擇的時間。

司馬相如的資料_司馬相如的作品
爸媽寫給兒子的一封信
相關知識
一封寫給陳先生的信
一封寫給陳老師的信
一封寫給陳老師的信
一封寫給異地戀的信
一封寫給外星人的信
一封寫給外星人的信範文
一封寫給貝多芬的信
一封寫給畢業班的信
一封寫給新老師的信
一封寫給趙老師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