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養老相關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4日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也是農村人口占多數的國家,儘管我國的城市化在迅猛的發展,但我國的農村人口依然佔到一半以上,與城市相比,農村的老齡化水平依然形勢嚴峻,在農村和貧困地區表現的尤為突出。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論農村社群的養老

  摘要:在人口老齡化現象日益嚴重的當代中國,農村老年人的養老面臨著巨大的威脅。再加上現代化程序的加快和城鄉二元化體制的鬆動,大量農村勞動力流入城市,致使農村空巢老人數量急劇增加,養老出現重重危機。本文以筆者暑期參與的社會調查為依託,全面觀察農村社群老年人的養老狀況,並試圖能找到一種普適性的農村養老模式,為農村社群的養老提供新的參考。

  關鍵詞:農村社群養老社群居家養老模式社群營造

  一、引子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主要資料釋出,60歲及以上人口占13.26%,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2.93個百分點,其中65歲及以上人口占8.87%,比2000年人口普查上升1.91個百分點。【1】國際上通常看法是,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總數的7%,即意味著這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處於老齡化社會。照此標準,中國已經步入了老齡化國家的行列,並且還是世界上老齡人口規模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

  二、養老模式的轉變

  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傳統的在家養老模式已經不能很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農村老年人的養老危機裸露在風險面前。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刻反思,如何保障這部分弱勢群體的養老安全?如何能讓他們在歡聲笑語中步入人生的結尾?然而,毫無疑問的是國大得無法解決小問題,家小得無法解決大問題。儘管目前國家對養老問題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但畢竟政策的制定及實施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數量龐大的農村老年人等不得也等不起。再加上各個農村家庭勢單力薄,無法對老年人的養老起到根本的改變。因此,我們不得不在國與家之外選取一個能起作用的中間變數,那就是社群。

  社群可以解決富裕中的貧窮、文明中的野蠻、擁擠中的孤獨、成功中的失敗,它能在一定程度上填補國與家之間的空缺,因此,社群養老和居家養老相結合的養老方式無疑是養老的新途徑。在農村,社群居家養老有多方面的優勢及便利,首先,中國的鄉村是一個“熟人社會”,艱難的生活、相對閉塞的環境,使村民之間、鄰居之間建立了較多的人情往來關係,具有有難互幫的良好傳統。因此,鼓勵村民與有困難的空巢老人建立結對幫扶關係,社群養老可以使生活在農村社群內的老年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獲得社群內的情感支援,更容易接受社群提供的各種養老服務。

  其次,農村社群居家養老也符合中國傳統道德與生活習慣。農村地區與外界交流甚少,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色彩也較為濃厚。在中國傳統語境中,“家”是人類生存的主要空間,也是人類文化活動的主要場所。對於老年人來說,家更是他們生於斯、長於斯的故土,是老死也不願離去的歸宿。那麼農村社群居家養老就很好地貼合了老年人的需求,滿足他們心願的同時也保障了他們的養老。

  綜合以上分析,農村社群居家養老似乎成為了一種不可代替的發展趨勢。它可以整合所有可以利用的社會資源,集中向農村老人提供服務,對其進行生活上的幫助,這既可以彌補傳統家庭養老缺位,又可以克服機構養老的弊端。在滿足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同時,也構建起了他們自己的社會支援網路,豐富了他們所擁有的社會資本,使他們能更好地面對與處理晚年的各種挫折。

  三、養老之社群營造

  社群居家養老模式的種種好處同時也凸顯了社群營造的重要性。一個氣氛和睦、豐富多彩的社群對每一位社群成員來說,有百利而無一害;相反,若是一個社群冷清淡漠,或者是互相擠對、鉤心鬥角,那麼生活在其中的居民也不會對之產生歸宿感與自豪感。社群居家養老模式要求生活在同一個社群內的居民互幫互助,形成良性迴圈,因此一個好的社群是社群居家養老模式得以可能的基本硬體條件。那麼,社群營造就顯得尤其重要。

  社群營造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可循,在臺灣更是經驗頗豐。比如,臺灣“921大地震”中的重災區桃米社群,在短短几年的時間裡,從一個受災嚴重、資源匱乏的小山村搖身一變成為著名的旅遊生態村,這也成為社群營造史上的經典範例。另外,在我們身邊也不乏這樣的例項,四川德陽市的楊柳村在汶川大地震中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然而如今已然成為災後重建社群中的佼佼者。既然這些遭到重創的社群都能在極短的時間裡迅速恢復其生命力,那麼我們在社群養老方面為什麼不能借鑑他們的經驗、分享他們的成功、複製他們的模式呢?

  然而,在社群營造中,有一群人是不可缺少的,他們就是社會工作者。他們遵循“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專業價值觀,秉承“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核心理念,運用專業知識、理論和方法,協調社群關係,預防和解決社群中可能存在的問題,挖掘潛在的地方價值,他們因此被譽為是“社會工程師”,正是因為他們,才保證了社群營造的可行性。之所以說他們不可缺少,是因為他們填補了社群中的空白地帶,猶如一股新鮮的血液注入社群,給社群帶來了巨大的生命力。因此,在社群養老模式中,我們也需要這樣一批人,他們有足夠的熱情和切實的行動力,一切從當地實際情況出發,挖掘當地潛在的各種資源,組織各種適合當地的活動,絕對可以為當地老年人的養老做出切實的貢獻。

  社群營造是公民社會轉型的必然趨勢,從以前自上而下的政府管理,逐漸轉變為自下而上的公民自治。然而,這並不意味著無政府狀態,相反,社群營造少不了政府的參與。政府可以在人力、財力及物力上給予社群營造強大的支撐,併為社群營造提供必要的便利。在農村社群養老方面,政府可以為社群引進專業的社工人才,並提供資金、場所、制度保障等多方面的支援,是社群養老中必不可少的一環。

  綜上所述,為適應當前社會的快速發展,社群居家養老模式很好地適應了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值得大力提倡。而農村社群的社群營造在社群居家養老模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需要政府、社會以及村民的大力合作,共同完成養老這項民生大計。

  註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參考文獻:

  1、姚引妹,《經濟較發達地區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人口研究》,2006第6期

  2、趙紋紋,《勞動力流動背景下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危機及其化解》,《科技資訊》,2011年第12期

  <<<下頁帶來更多的

農村養老保險類論文
農村養老方面的參考論文
相關知識
農村養老相關論文
關於農村養老保險論文
有關新農村養老保險論文
有關農村養老保險論文
有關貧困地區農村養老需求論文
有關農村養老問題論文
淺談農村養老模式論文
農村養老問題論文
貧困地區農村養老需求論文
外國農村養老模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