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藝術讀後感作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30日

  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想掌握這門藝術的人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歡迎參考!

  篇一

  看了二十世紀的著名心理學家弗洛姆的名著《愛的藝術》,書的篇幅很短,講的事情也很簡單,主要內容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說:“這本書要說服讀者: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他說得很有道理,如果按他所說,人類社會將非常具有創造性,可是創造性也許並不是那麼跟愛有關。

  在讀這本像短篇小說的小書時,收穫也並不少,對弗洛姆本人,對他的理論都有了很多瞭解,這是讀一本好書所能夠帶來的收穫。比如,弗洛姆以深入淺出、平易近人的文筆,創作了人量學術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響最大的有《愛的藝術》、《逃避自由》、《健全的社會》、《精神分析的危機》等。他的人生歷程在書中也有所講述,諮詢師、教授,而他自己的生活也非常波折,另外由於時代的影響,他還非常關心政治,這也許就是為什麼他的研究植根於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原因。

  弗洛姆的理論並不像弗洛伊德的理論那麼精彩。他說:“孤寂感是每種恐懼的根源”。這並不是那麼容易理解,也因此並不太讓人信服。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而又沒有通過愛情去達到新的結合——這就是羞愧的根源,同時也是負罪和恐懼的根源。這種理論同樣讓人難以相信。“就像神學的邏輯結論是神祕主義,心理學的最終結論就是愛。”這句話倒是很有意思。他對成熟的人的定義也很有道理:“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

  弗洛姆在書中對弗洛伊德的引用是最多的。他有些反對弗洛伊德的地方:“弗洛伊德的一個錯誤,那就是他認為愛情只是性本能的表現和昇華,而沒有認識到性要求是人渴望愛情和與人結合的一種表現。”兩相比較,我倒是覺得弗洛伊德更正確。其它也有好多地方談到弗洛伊德,當然不是全然反對的:“人們指責弗洛伊德過分強調性的作用,他們這麼做常常是為了否認弗洛伊德學說在傳統觀念圈子裡引起反對和批評的那部分理論。但是性風俗在這五十年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今天弗洛伊德的理論就是在中產階層也不會引起人們的驚駭。”“溫柔絕不是如弗洛伊德所說是性本能的昇華,而是博愛的一種直接表現,既表現在愛的生理形式中,也表現在愛的非生理形式中。”“在現代思想中,斯賓諾莎、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提出同樣的原則。在斯賓諾莎的哲學中,重點已從正確的信仰轉移到正確的生活道路。

  馬克思也提出這一原則,這表現在他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弗洛伊德的悖論邏輯使他發現了心理分析療法的過程,也就是更加深入體驗自己的過程。”弗洛伊德對宗教的這一信仰形式的批判是完全正確的。缺點只在於弗洛伊德沒有看到單神宗教的另一方面和這一宗教的真正核心——這一核心導致否定神的概念。”“弗洛伊德的概念完全符合二十世紀初完整的資本主義精神。”“弗洛伊德對愛情的看法符合十九世紀物質主義意義上的男權主義,而沙利文的定義是來自於二十世紀被異化的人”“很有必要把弗洛伊德的發現從生理的範疇轉換到生存的範疇中去,並進一步發展他的理論”,最後這方面還是不太懂。

  不過有時他的分析還是非常有道理的:“人從同母親的關係發展到同父親的緊密關係,最後達到綜合,這就是人的靈魂健康和達到成熟的基礎。如果人不是這麼發展就會導致神經機能疾病”。書中對神愛的闡述也顯得有點太多了。最後在“愛的實踐”這一部分,弗洛姆講到如何去愛。就像古訓所強調的一樣,他也強調了專心這一要素。他說:“如果專心地幹,那麼幹什麼就無關緊要了,無論幹什麼,重要的或者不重要的都會增加一層現實意義,因為幹事的人是完全開放的。”“獲得愛的能力的主要條件是克服自戀”“愛情是以信仰為基礎的”。在書的最後,弗洛姆引用了馬克思的話,這也體現了他對社會的關心:”只有在這樣一個社會,正如馬克思所說,當個人的全面發展成為所有的人全面發展的條件時,愛情才會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態度。”……

  這本小書確實給人很多深刻的啟發,可是對於我,還不止如此。我還在自己的書群裡跟大家分享了這本書的一些精彩理論,這種嘗試把大家都集中起來,一起分享,一起交流,對大家共同的進步也起到一定的作用,這是最讓我高興的。前天還用同樣的方法分享了《優勢談判》這本書,效果也很好。以後還會繼續分享更多好書,也許會發展得更為專業呢,而這都是這本小書給我的啟示!

  篇二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俗地說,愛是給予而不是接受。愛確實是內心強大的表現。當然,大多數時候,我們會說,愛情是弱者的感情,但是,過於脆弱的相互依賴的愛情可能也無法真正健康而長久。我贊成說,一個懂得並且能夠享受孤獨的人——獨處,而不求助於各種他者***包括人和物***的支援——才有著真正的去愛人的力量。真正的愛裡,應該能夠同時成就自己和他人。無論是一味索取的愛,還是按照自己的臆想一味給予並且認為對方需要的愛,都是不健康的。

  弗洛姆也大量探討了現代社會是否有利於愛的培養的問題,他認為,西方社會導致了愛的潰散;其主要論據在於,現代社會的組織方式帶來了現代人與自身、與其他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被異化了。我贊同,在工業大革命之後,“物”在人類生活中享有了從未有過的地位,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崇拜;但是我不敢肯定,在現代社會之前,愛是普遍的,而現代社會的到來,帶來了愛的潰散。可能確實現代對於人之間關係的抨擊很多,從文學到哲學的各個方面,但是更加可能是由於人的信仰變化——從崇拜愛與美到崇拜物而貶低人——而造成的。我們甚至不能說,是資本主義社會之前,還是在資本主義社會時期,我們對自己的心靈更加敏感或者麻木。所謂協作精神和相互體諒對於相處的作用,我想不只是現代會這麼要求——人和人是不同的,相處之間摩擦就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同理心和讓步就是必要的潤滑劑,而非某個社會形態強加在於人身上的,只不過大眾媒體會不會這樣坦誠。

  讓步假設說,現代社會確實存在愛的潰散,這也不能用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方式、美德標準帶來了這樣的情況來概括。如果愛——博愛、母愛、性愛,可以給人帶來愉悅,那麼人就不會輕易放手它們,不會因為社會崇尚協作精神,就貿然提議說,我們放棄相互之間的愛,用協作意義上的共生來替代吧。——人面對魚和熊掌的第一反應,不會是,兩者我該放棄哪一個,而首先會是,我能不能同時佔用兩者。另外,如果我們談論這個話題的起意在於學會愛,獲得幸福感,那麼籠統而輕巧地把責任推於社會形態是一種既不負責任又無濟於事的行為——我們大可以把時間花在一部電影一桶爆米花,而不是嚴肅的思考上。

  但是,我們確實注意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組織形式,或者說工業化的程序,確實改變了人的很多習慣、特徵;這樣特徵和習慣的改變可能最終改變了社會裡愛的現狀。

  確實,現代社會裡更多幸福感來源於消費——或者說,人的幸福感向來部分來自於消費,而在工業化之前,消費部分佔有份額受到了消費品總量的限制,無法大幅擴張;而工業化帶來了這樣的可能性,於是人自然地轉向這部分更加容易增長的幸福來源,從而形成了大眾逐利的場面;而這樣的情況有可能造成了大家對於精神層面替代性的忽視。打個不恰當的比方,也許國際貿易裡“福利惡化型”增長的情況會出現。

  同時,現代社會從根本上改變了人的習性。弗洛姆在“愛的實踐”裡所提到了幾種愛的基本要求:“自律”、“專注”、“耐心”、“極大的熱情”***discipline, concentration, patience, passion***。但是現代社會的物質消費約束集確實不利於這些美德的培養,這些美德在社會中的地位也遠不如一兩千年前。我們可以說,人性的的進化是緩慢的,遠遠慢於意識形態的演化,更加慢於生產力的提升——尤其是在生產力經歷了指數甚至更快的增長之後。不可能指望植根於人性的意識形態迅速地可以適應生產力的提升,而同時保持了當初的種種堅韌不摧***或者至少在沒有外界衝擊情況下,表面的堅韌不摧***。因此,愛成為一種需要學習、時時注意的能力——培養這樣能力之始,就是從努力靠近弗洛姆所提出的幾項要求開始。

  篇三

  “一無所知的人兒也就一無所愛,什麼都不做的人兒也就什麼也不懂。什麼都不懂的人兒是沒有價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兒也懂得愛、觀察和發現……對事物本質瞭解得越多,也就越鍾愛……設想所有水果與草莓同時成熟的人兒也就對葡萄一無所知”

  在本書的開篇,弗洛姆引用了帕拉塞薩斯***德國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及哲學家***的這句看似與愛情無關的古話,卻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他的觀點,若想獲得愛,則需瞭解愛。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國***後加入美國籍***精神分析學家、社會學家和哲學家,他長期研究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主義,試圖儲存兩者的真理,用對方的原理修正進行另一方的理論,得出最後的綜合體。他論述最多的是人的存在、人的本質、人的愛、人的異化、人的解放問題。這本《愛的藝術》是一部以精神分析的方法研究和闡述愛的藝術的理論專著。自20XX年問世以來已經被譯成20多種文字,至今暢銷不衰,被譽為當代愛的藝術理論專著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在本書的開始,弗洛姆即指出,愛是一門藝術,就像生活中的其他藝術一樣,要學習如何愛就像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先需瞭解愛的理論,再探討愛的實踐。弗洛姆所講的愛的實踐,絕非一般暢銷書中的夫妻情侶“相處之道”,而是就個人自身行為進行的探討。

  可是長久以來,為什麼多數人認為愛是不需要學習呢?弗洛姆在書中闡述道,大部分人認為愛不需要學習的前提主要為以下三點:第一,多數人寧願把愛當成被愛的問題,人們不斷付出努力獲得大眾的認可,使自己變的“可愛”,這樣迫使男性取得成就,獲得他自己所處的社會條件最大限度的地位和財富,女性通過修飾儀表健美等來吸引男性;第二,把愛的問題設想為一個物件的問題,而不是能力的問題;第三,把最初墜入情網的經歷與愛的“久恆”之間的區別混淆了。這三點真是字字珠璣,就拿第一點來說,現在的八零九零後都是獨生子女,多少有些“自私”,常更渴望被關注被愛,而不願意付出自己的感情去關心對方,熟不知,“握緊拳頭,裡面什麼也沒有。張開雙手,你就擁有了整個世界。”持有“被愛比愛更幸福”這種言論的人,多數是不成熟的。而提到第二點,強調愛的物件就像在中國強調“緣分”。不少書中的“愛情警句”不斷地告訴大家,“世界上總有一個人在等著你”,其實不少任性的年輕人不懂得愛,總是錯過了一個又一個“對的人”。

  在本書裡,弗洛姆也談到,在交易盛行和奉物質財富為首要價值的資本主義文明中,人類愛的關係遵循統治商品交換和勞動力市場的相同規律,以“互利交換”的思想為基礎,估計自己和對方在社會中的價值,力圖做一個交易,此交易即稱之為愛情。

  弗洛姆認為,以上提到的這些都不是真正的愛。馬克思曾強調過知識和成熟在愛情裡的重要性,也曾在給朋友的信中談到,“你應該考慮在結婚以前成為一個成熟的人”。弗洛姆的觀點類似,成熟的人格是獲得真正愛情的基礎,而成熟人格包括有冒險的能力、有勇氣,甚至準備迎接厄運和挫折。成熟的愛情是“我需要你,因為我愛你”,而不成熟的愛情是“我愛你,因為我需要你”。最重要的是,有成熟人格的人,擁有創造性的愛,具備愛的能力,願意為被愛者的成長和幸福做積極的奮鬥,願意為贏得他所愛的東西而勞作,真誠地愛一個人,就是關心他的生活,尊重他的潛力和他自身。這樣的愛,是一種“給予”,分享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通過他的給,豐富了他人。他給並不是為了得,但是通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雙方都因此而充滿快樂。弗洛姆認將“給”認為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通過“給”,個人才能體驗到自我的力量,自我的“富裕”,體驗到生命力的昇華。

  而與之最為相反的是,極端的自私主義。極端的自私主義者,他們不是真誠地愛對方,而是為了愛自我才愛他人,找到愛的物件是為了滿足自我的“幸福”。這種愛,在物件能滿足他們需要時,還可以維持平靜的生活,而一旦物件無法滿足,或者他們自己產生懷疑、動搖,或是自我空虛,他們的愛就會碎裂,熄滅。所以,如果不努力發展自己的全部人格並以此達到一種創造傾向性,那麼每種愛的試圖都會失敗;如果沒有愛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謙恭地、勇敢地、真誠地和有紀律地愛他人,那麼人們在自己的愛情生活中也永遠得不到滿足。

  弗洛姆在“愛的實踐”部分,主要強調了愛需要具備耐心、專心、勇氣、信仰,這些詞看似簡單且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提到,只有身體力行,付出行動,才能收穫愛。在實踐部分,弗洛姆特意寫到,在開始愛別人之前,個人應具備“獨立的能力”,學會與自己相處。這倒是跟我們當下的流行的不少心理學觀點相符,瞭解自己,認識自己之後,我們才能更好的愛他人。

  寫到這裡,談論什麼是真正的愛及如何獲得愛後,那我們為什麼需要愛?為什麼愛情是人生永遠的話題?因為愛是對人類生存問題的答案。人最深切的需求即克服分離,從孤獨中抽身。而愛情是人類克服孤獨的唯一方法,人的愛情是一種積極的力量,這種力量可以衝破人與人之間的高牆,分享彼此的祕密,人與人結合,使人克服孤寂和與世隔絕感。但也切記愛情與生活並不是脫離的,愛情依附於生活。魯迅曾諄諄告誡:“不要只為了愛而盲目的愛,而將別的人生意義全盤疏忽了。人生的第一意義便是生活,人必須活著,愛才能有所附麗。”


愛的藝術讀後感作文
關於愛科學的讀後感作文
相關知識
愛的藝術讀後感作文
愛的藝術讀後感作文
說話的藝術讀後感作文
說話的藝術讀後感作文
愛的教育讀後感作文
關於說話的藝術讀後感
小學生作文愛的教育讀後感範文
愛的教育讀後感範文高中
最美的時光讀後感作文精選
教師語言藝術讀後感範文錦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