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挫折的心理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面對挫折,有的人悲觀失望、沉淪頹喪,有的人則愈挫愈勇、積極應對,體現出截然不同的鮮明特色。然而我們該如何寫有關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挫折心理及其應對策略探析》

  摘 要:每個人在自己成長進步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面對挫折,有的人悲觀失望、沉淪頹喪,有的人則愈挫愈勇、積極應對,體現出截然不同的鮮明特色。為此,我們要找準引起挫折的原因,採取積極有效的應對策略,方能不斷提高我們的挫折承受力和調節力。

  關鍵詞:挫折心理;挫折反應;挫折承受力與調節力

  俗語說: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作為個體的人,在各自的社會生活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煩心事,小的方面譬如考試考得不好、工作生活條件不夠理想、收入待遇水平不高等,更不用說諸如親人亡故、高考落榜、婚姻家庭不和、遭遇天災人禍等大的方面,這些都會造成人心不平、氣不順,引起深深的痛苦和挫敗感,導致挫折心理的產生。

  一、挫折心理及其產生原因

  從心理學的觀點來看,挫折,是指個人在從事有目的的活動過程中,遇到干擾和障礙,致使目的不能實現,需要不能滿足的情緒狀態。這其中包含有挫折情境和挫折反應兩層含義,前者是指阻礙目標實現的各種主、客觀因素,包括自然環境因素和社會環境因素,其中社會環境因素對人行為動機的阻礙,較自然環境因素影響更大更深遠;後者是指由於某種障礙和干擾使需要得不到滿足而產生的憤怒、恐懼、焦慮不安等情緒反應。個人受到挫折時,挫折情境和挫折反應總是密切聯絡在一起的。

  為了有效應對挫折心理,我們就必須認真查詢導致挫折的原因。造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總的來說,可以分為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個方面。

  第一,就客觀原因來說,如環境條件差、飲食條件差、生活工作條件差等等,都可能使人產生挫折心理。環境條件包括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兩類。一般而言,由自然條件導致的挫折反應較輕,由社會條件導致的挫折反應較嚴重。一個人來到新環境裡,一旦發現所面對的現實條件和自己心中理想的情況有較大出入時,就會產生不平衡感和失落感,如果再加上人際關係不是很融洽、個人成長髮展條件不是很理想,就更易導致挫折心理的產生。另一種容易導致挫折感的因素是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素質。個人的身高、容貌、能力、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疾病以及某些生理缺陷***如口吃、色盲***等所造成的限制,心理動機的種種衝突都可能使人產生挫折感。動機衝突比個體生理條件所造成的挫折要更為明顯和強烈。我們常常會面對動機衝突,因為每個人都有多種多樣的需要和動機,但並非都能得到,尤其是不可能同時得到。因此,就會遇到所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雙趨衝突”;遇事前怕狼後怕虎的“雙避衝突”,以及類似“雞肋在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趨避衝突”等等。一般而言,在動機衝突中,個體的重要動機受到阻礙時,所感受到的挫折會強烈一些,而較為不重要的動機受到阻礙時,容易被克服或被別的動機滿足所取代,只構成一種喪失的心理感受,形成的挫折要小得多。

  第二,就主觀原因而言,在影響挫折的各種主觀因素中以個人的抱負水平、挫折承受力、個性特徵、過去的經歷與經驗、受挫後所獲得的社會支援最為重要。如果一個人的實際成就水平高於抱負水平,就會感到滿足,產生成就感,實際成就水平愈是高於他的抱負水平,其成就感就愈強烈。相反,如果一個人的實際成就水平低於其抱負水平,就會產生挫折,感到焦慮,實際成就水平愈是低於他的抱負水平,其挫折感就愈強烈。因此抱負水平過高,自我估計過高,是產生挫折的一個重要主觀因素。另外,個人的挫折承受力不同,對挫折的感受程度也會不同。有的人能容忍嚴重挫折而毫不灰心喪氣,有的人則遇到輕微的挫折就會意志消沉。這種對挫折的承受力與一個人的生理條件,過去的挫折經驗和對挫折的主觀評價有關。一般來說,身體強壯的人比身體瘦弱的人更能忍受挫折,生活中歷盡艱辛的人比一帆風順的人更能忍受挫折。從個性特徵來看,積極樂觀的態度、豁達開朗的性格,對承受挫折有著積極的意義。

  二、消除挫折心理的策略

  一般來說,挫折本身的性質對於人來說越嚴重,挫折反應就越大;挫折本身的強度越大,挫折反應也就越明顯。但是在現實生活中,同樣的挫折事件或挫折情境,對於不同的人可能產生不同的影響和結果。

  根據個體面對挫折時容易產生的種種反應,我們提出以下應對策略:

  第一,積極適應,提高對挫折的調節能力。

  我們在此提出的“挫折調節力”是指對挫折進行直接的、主動的調整、轉變、改善的能力。具有積極意義的挫折調節力是心理健康的關鍵品質,是個性成熟的象徵。它不僅表現於對待挫折,而且更廣泛地表現於對不斷變化的外在環境和內在環境的協調與完善。

  挫折調節力與我們前面提到的挫折承受力既有聯絡又有區別,二者都是對於挫折的適應能力。承受力是調節力的基礎,無承受力,調節力就失去了依託,而調節力是承受力的發展,是適應的最高階段。調節力的發展可增強承受力,調節力好,一般承受力也高;但承受力的發展並不一定會提高調節力,承受力強並不一定調節力就好,可以只表現為承受力,而不表現出調節力。這是兩者的相互聯絡。

  挫折調節力與承受力又是有區別的:①承受力是對挫折消極被動的適應,即忍受、接受、容忍,而調節力則是對挫折積極主動的適應,即調整、改善、克服、戰勝;②承受力表現為對挫折負荷的抵抗力,調節力則表現為對挫折情境的改造能力;③承受力是接受現實,減少挫折的情緒,調節力則是改變現狀,奪取事情本身的成功;④承受力表現出的典型性格特徵是忍辱負重,調節力表現出的典型性格特徵是拼搏進取。一般來說,積極主動的適應比消極被動的適應要好,應用挫折調節力比應用挫折承受力要好。

  第二,樹立自信心,適時調整個人抱負水平。

  面對挫折,使我們能明智地運用挫折調節力的,是樹立自信心。因為只有對自己能力有信心,才不會面對一時的失敗而認為大禍臨頭,驚慌失措,一蹶不振。實際上,一個人的生活目標越高,越好強上進,就越容易敏銳地感受到挫折。例如在考試時甲和乙同樣得到了80分,甲垂頭喪氣,認為自己面臨的是重大失敗,因為他的目標是90分以上,而乙則歡天喜地,認為自己取得了成功,因為他的目標是60分萬歲,通過足矣。所以,我們給自己確定的抱負水平要和自己的實際情況接近,這樣才不會總處於挫折的感受之中,自信心也不會屢次被打擊。我們既要注意不要盲目自信,自我評價過高,即使在實際學習中遇到多次失敗,仍固執己見,不承認實際的學習成績和抱負水平之間差距過大;又要注意不能在經受較多失敗經歷之後,對學習喪失自信心,對成功不抱希望,自暴自棄,萎靡不振。而要客觀地分析自己的優勢和劣勢,接納自己的現狀,為自己制定切合實際的目標,設定適當的抱負水平,逐步去努力實現自己的遠大目標。

  第三,分析挫折原因,不斷完善自我。

  對由於挫折所產生的憤懣、仇恨、自責或悔恨等消極情緒,進行積極的調節,使自己較快地從挫折情緒中走出來,是處理挫折的一種積極的方式。但是,面對引起挫折的原因,尤其是對個體本身的缺憾來進行克服糾正,才是處理挫折的根本方法。例如,當大學生在學習上受到挫折後,把失敗歸因於運氣不好,沒能猜中題目,或埋怨教師的例題和評分,而不是把失敗歸於自身對知識的掌握不夠全面,努力的程度不夠,就是沒能找到克服挫折的根本方法,下次面臨考試時仍會遭遇同樣的挫折,再次陷入消極的情緒之中。因此,在遇到挫折之後,除了通過提高自身來增加應對挫折和心理壓力的能力之外,克服自身的缺憾,學習一些新的技能,使自己不斷成長進步,才是更加重要的。

  第四,在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中大力加強挫折教育。

  一般來說,社會經驗多、文化修養好是增強挫折容忍力的根本保障。飽經風霜,生活經歷艱辛,社會經驗豐富,文化知識淵博的人,一般能夠正確地分析和認識挫折產生的原因,找到擺脫挫折的有效途經。相反,生活經歷一帆風順而又相對短暫,社會經驗少,文化知識貧乏,往往在挫折面前感到束手無策,最後被挫折所征服。為此,應該在社會實踐教育中增添挫折教育的內容,以提高人們的挫折承受力;應該在學校教育中大力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增強學生的挫折調節力,以適應未來工作的挑戰。同時,還應將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中的挫折教育有機統一起來,通盤考慮,統籌規劃,花大力氣提高全體人民的挫折承受力和調節力,以培養適應新世紀、新時代要求的合格人才,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更多更好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史振磊.略論挫折的心理防衛機制[J].蘭州學刊,1996,***2***.

  [2]周曉虹.現代社會心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劉兆平.在大學生中加強挫折教育[J].南通工學院學報,2000,***3***.

  點選下頁還有更多>>> 

以心理健康教育為主題的論文
有關康復心理學的論文
相關知識
應對挫折的心理論文
有關挫折的心理論文
關於挫折的心理論文
關於挫折的心理論文
面對挫折的心理健康手抄報
勇敢面對挫折的心理健康手抄報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挫折的相關論文
關於挫折的心理格言有關挫折的名言警句
有關積極情緒的心理論文
有關人際交往的心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