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導遊詞精選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5日

  陝西是中國經緯度基準點大地原點和北京時間中國科學院國家授時中心所在地。全省總面積20.58萬平方公里,截止2016年底,全省常住人口3812.62萬。今天小編為大家帶來。

  篇1

  大雁塔位於和平門外4公里的慈恩寺內,相傳唐代永徽三年。赴印度取經的玄奘法師。奏請在寺內建塔,用於存放他自印度帶回來的經籍。這座塔初名為經塔。後世人稱它為大雁塔,此塔巍峨挺拔,引起世人的讚歎。

  這座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曆史的大雁塔,成為古城西安獨具風格的標誌。大雁塔初建時只有5層,高60米,是仿照西域佛塔形式建的。後經多次修葺至今塔高64米,共7層,底邊各長25米。大雁塔是中國樓閣式磚塔的優秀典型。塔身用青磚砌成,每層四面都有券砌拱門,這種樓閣式磚塔造型簡潔,氣勢雄偉,有顯著的民族特色和時代風格。至於雁塔之前冠以“大”字,則是後人為了區別於薦福寺小雁塔之故。

  塔內有木梯,可以盤旋登塔,憑欄遠眺,可飽覽關中大好風光。大雁塔的底層南門兩側,鑲嵌兩塊石碑,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是唐太宗在貞觀廿二年***648***,為玄奘所譯諸經作的總序。另一塊“大唐三藏聖教序論”是唐高宗為“聖教序”所作的紀文,此二碑是研究唐代書法、繪畫、雕刻藝術的重要文物。尤其是塔的西石門楣上的線刻殿堂圖,更是研究唐代建築的珍貴資料。

  小雁塔

  小雁塔在西安市友誼路南側的薦福寺內,與大雁塔東西相向,成為唐代古都長安保留至今的兩處重要標誌。因規模小於大雁塔,修建時間較晚,故稱小雁塔。

  薦福寺原建於唐長安城開化坊內,是唐太宗之女襄城公主的舊宅。睿宗文明元年***684年***皇室外戚為高宗薦福而建寺。天授元年***690年***改為薦福寺,是唐長安城中的著名寺院。唐代名僧義諍在薦福寺譯經,共譯56部,撰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一書,對研究中印文化交流極有價值。

  現寺記憶體有的小雁塔,為密簷式方形磚構建築,初為15層,高約46米,塔身每層疊澀出簷,南北面名闢一門。塔身從下至下逐層遞減內收,愈上愈促,秀麗玲瓏,別具風格。門框為青石徹成。塔身內部為空筒式結構,設木構樓層,有木梯盤旋而上。明清兩代因屢經地震,塔身中裂,塔頂殘毀,僅存13層。今寺內還儲存一口重萬餘公斤的金代明昌三年***1192年***鑄的臣大鐵鐘,鐘聲巨集亮,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雁塔晨鐘”。

  篇2

  華山,古稱“西嶽”,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海拔2154.9米,位於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里歷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是秦嶺支脈分水脊的北側的一座花崗岩山。憑藉大自然風雲變換的裝扮,華山的千姿萬態被有聲有色的勾畫出來,素有“奇險天下第一山”之稱。它的歷史衍化可追溯到1.2億年前,據《山海經》記載:“太華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

  華山被稱為西嶽與東嶽泰山並稱,最早見於《爾雅·釋山》一書。西嶽這一稱呼據說是因周平王遷都洛陽,華山在東周京城之西,故稱"西嶽"。以後秦王朝建都咸陽,西漢王朝建都長安,都在華山之西,所以華山不再稱為"西嶽"。直到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建立了東漢政權,華山就又恢復了"西嶽"之稱,並一直沿用至今。

  華山以其峻峭吸引了無數瀏覽者。山上的觀、院、亭、閣、皆依山勢而建,一山飛峙,恰似空中樓閣,而且有古鬆相映,更是別具一格。山峰秀麗,又形象各異,如似韓湘子趕牛、金蟾戲龜、白蛇遭難……。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澗的水簾瀑布,更是妙趣橫生。並且華山還以其巍峨挺拔屹立於渭河平原。東、南、西三峰拔地而起,如刀一次削就。唐朝詩人張喬在他的詩中寫道:"誰將依天劍,削出倚天峰。"都是針對華山的挺拔如削而言的。同進華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僅330-400米,而華山海拔2154.96米,高度差為1700多米,山勢巍峨,更顯其挺拔。

  現在的華山有東、西、南、北、中五峰,主峰有南峰“落雁”、東峰“朝陽”、西峰“蓮花”,三峰鼎峙,“勢飛白雲外影倒黃河裡”,人稱“天外三峰”。還有云臺、玉女二峰相輔於側,36小峰羅列於前,虎踞龍盤,氣象森森,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是所謂的西京王氣之所繫。

  華山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據清代著名學者章太炎先生考證,“中華”、“華夏”皆因華山而得名。《尚書》裡就有有關華山的記載;《史記》中也有黃帝、堯、舜華山巡遊的事蹟。華山亦留有了無數名人的足跡,傳說故事和古蹟。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遊記不下千餘篇,摩岩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為大觀。而建於漢武帝在位時的西嶽廟,有著“陝西故宮”和“五嶽第一廟”之稱譽,這是五嶽中建制最早和麵積最大的廟宇。中國歷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遊或舉行祭祀活動。

  篇3

  西安城牆位於西安市中心區,呈長方形,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構成了一套嚴密完整的冷兵器時代城市防禦體系。

  西安城牆建於明洪武三年至十一***公元1370——1378***年間,以公元6世紀時隋唐皇城牆為基礎擴充套件形成。明城牆呈長方形,周長約13.79公里,高12米,頂寬12至14米,底寬15至18米。牆體以黃土為主,加少許石灰、細沙、麥秸節,和水調和,分層夯打。城牆之上平整寬廣,每隔120米建一座凸出牆外的敵臺,臺上建敵樓,全城共有98座。墩臺之間距離相當,每2座敵臺能夠形成有利的火力夾擊點,從而在戰時有效地射殺攀爬城牆的敵人。城牆頂部外沿築有2米高的垛牆,其上留有垛口,共有5984個,既能射箭、瞭望,又能有效躲避敵人箭矢。牆頂內沿建有半人高的女兒牆,無垛口,其作用是為了防止士兵及輜重在往來城牆時跌落。城牆的四角都有突出城外的角臺。除西南角是圓形,可能是保持唐皇城轉角原狀外,其它都是方形。每角各修一座角樓。

  城牆外有環繞城牆一圈的“護城壕”***護城河***。護城河寬30餘米,深12—15米。城牆內有6米寬的馬道和6處斜坡,方便守軍調動上城。

  明代城牆只有4座城門,東為長樂門、西為安定門、南為永寧門、北為安遠門。每座城門由吊橋、閘樓、箭樓、甕城、正樓5部分組成。吊橋位於護城河上,白天放下,便於出入,晚上吊起,斷絕交通。閘樓在吊橋內,平時打更報時,有敵情時發警報;箭樓高30米,寬53米,正面有4層箭窗,每層12孔,兩側各有箭窗3層,每層3孔位。甕城是箭樓與正樓之間的一個封閉空間,甕城牆高15米,面積近萬平方米,外敵一旦攻進甕城,守軍居高臨下,四面攻擊,如“甕中捉鱉”之勢。正樓在最裡,是真正的城門,樓高33米,分兩層,長40米,寬17米。這5個部分構成了五道防線。

  明穆宗隆慶二年***公元1568年***,巡撫張祉給城牆砌了一層青磚。清乾隆年間巡撫畢沅給城牆加修了排水系統。1883年開始,人民政府對城牆進行了全面整修。

  隨著城市的發展,在明城牆四城門的基礎上,先後又增開了朝陽門、中山門、和平門、朱雀門、小南門、含光門、玉祥門、小北門、尚德門、建國門等城門。

猜您感興趣:

陝西精彩導遊詞
陝西最新導遊詞開場白
相關知識
陝西導遊詞精選
陝西導遊詞精粹
廣西導遊詞精選範文
廣西導遊詞精選
廣西導遊詞精選
江西導遊詞精選
江西導遊詞精選
陝西華山導遊詞精選
陝西導遊詞的範文精選
陝西景點導遊詞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