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為什麼掉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魚缸裡的魚好端端的開始掉鱗是為什麼呢?魚為什麼會掉鱗呢?小編在此整理了魚掉鱗的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穫!

  魚掉鱗的原因

  1.出血性腐敗病——又稱赤皮病、赤皮瘟.

  [病原體] 為熒光極毛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狀] 為體表區域性或大部分出血發炎,鱗片脫落,特別是魚體兩側和腹部最明顯,背鰭或全部鰭的基部充血,鰭條末端腐爛,常爛去一段,鰭條間的組織也被破壞,呈破爛的紙扇狀***又稱蛀鰭***;有時病魚的上下顎和鰓蓋部分充血,現塊狀紅斑,有時也充血發炎.在鱗片脫落處和鰭條腐爛處往往長有水黴.此病流行區域比較廣,且終年可見,常與爛鰓、出血症併發.當魚體受傷時,致病菌乘機侵入魚體,容易發生此病.當冬季水溫極低時,魚體面板也會因凍傷而發生此病.

  [治療方法] 可用1%食鹽水,或百萬分之五***5ppm***的呋喃唑酮,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高錳酸鉀,或百萬分之二***2ppm***的漂白粉浸浴.

  2.豎鱗病——又稱立鱗病、鬆鱗病、鬆皮病等.

  [病原體] 為一種與水型點狀極毛桿菌類似的細菌.

  [症狀] 病魚表現的症狀特點是體表粗糙,多數在尾部部分鱗片像松球似地向外張開,而鱗片基部的鱗囊水腫,它的內部積聚著半透明或含有血的滲出液,以致鱗片豎起.在鱗片上稍加壓力,含有液狀物從鱗囊噴射出來,鱗片也隨之脫落,有時伴有鰭基和面板表面充血,眼球突出,腹部膨脹等症狀.病魚遊動遲鈍,呼吸困難,身體側轉,腹部向上,3天后即死亡.當水質不清潔,光照不足,水中缺氧,飼養水溫過高,以及當魚體鱗片被劃破等情況下易患此病.金魚、錦鯉常患此病,每年春季較流行,在熱帶觀賞魚中,攀鱸科、鬥魚科和鱂魚科等泡沫卵生魚類常患此病.此病難以治癒,即使治癒後,色彩、光澤、體態都不如以前好看.

  [治療方法] 可將病魚浸入濃度為五萬分之一單位的四環素溶液中洗浴1小時;還可用2%的氯化鈉溶液與3%碳酸氫鈉溶液混合洗浴10分鐘;或用氯黴素溶液,或呋喃西林粉加痢特靈溶液,或慶大黴素溶液浸洗,還可用上述藥液的1%稀釋成低劑量潑灑,堅持數日均可見效.

  3.癤瘡病

  [病原體] 為癤瘡型點狀產氣單孢桿菌,屬革蘭氏陰性菌.菌體短桿狀,兩端圓形,大小為***0.0.6***微米×***1.1.4***微米,單個或兩個相連,極端單鞭毛,無莢膜,無芽孢.瓊脂菌落呈圓形,直徑2~3毫米,灰白色,半透明,最適培育溫度25~30℃.

  [流行與危害]由於病灶在魚體背鰭基部兩側,以及癤瘡僅在面板區域性小範圍內充血發紅,而且病灶向外突出形成癤瘡,所以不易形成流行病.因此,無明顯的流行季節,一年四季都有發生.主要危害鯉、草、青等魚.

  [症狀] 此病又稱瘤痢病,病灶部位不定,通常在魚體背鰭基部兩側,皮下肌肉組織出現1個或幾個紅腫的隆起,形似膿瘡,用手觸控,有柔軟浮腫的感覺.隨著病情的發展,肌肉組織呈現出血、體液滲出,繼而壞死、潰瘍.由於患部在背鰭基部兩側,故導致病魚鰭基部充血,鰭條散開,病情嚴重時,腸道也有充血發炎症狀.

  一般可根據症狀診斷.當癤瘡部位尚未潰爛時,切開癤瘡,明顯可見肌肉潰瘍,有膿血狀的液體.塗片檢查時,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大量的細菌和白血球.

  [防治方法]

  ***1***預防

  ①在扦捕、運輸、放養等操作過程中,勿使魚體受傷.

  ②藥物消毒,用2克/立方米水體呋喃唑酮藥浴魚體30分鐘,可消毒受傷部位,防止細菌感染.

  ***2***治療 ***內服與外用***

  ①內服磺胺類藥物,混合飼餵,連用5天;

  ②內服呋喃唑硐,每天1次,混合飼餵,連用20天.

  ③內服抗生素類,連用10天;氯黴素,連用5~10天;四環素,連用10天.

  ④內服氟哌酸,拌入飼料投喂,每天1次,連用3天為1個療程.

  ①預防此病應保持水質清潔,防止魚外傷.

  ②待膿瘡成熟後開刀排膿,再用呋喃西林水沖洗乾淨,塗呋喃西林乾粉或抗生素粉劑均可收到較佳效果.嚴重者立即淘汰,發現身上有鼓皰者撈出單獨治療.

  ③大型魚可肌肉注射青黴素4~8萬單位或用藥液沖洗瘡面.

  4.列印病——又稱腐皮病.

  [病原體] 為點狀產氣單胞菌的點狀亞種,屬革蘭氏陰性菌.

  [症狀] 病魚通常在肛門附近的兩側或尾柄部位***極少數在身體前部***、面板、肌肉開始發炎,出現紅斑,有時似膿皰狀.隨著病情發展,該部位的鱗片脫落,肌肉逐漸腐爛,形成邊緣充血發紅、呈圓形或橢圓形病灶,好象打上一個紅色印記,故稱之為列印病.病魚身體瘦弱,游泳遲鈍;發病嚴重時,可陸續出現死亡.當水質不清潔或魚體受損傷時,常會感染此病.沒有明顯的流行季節.

  [治療方法] 可參照其他由革蘭氏陰性桿菌引發的魚病的治療方法.

  魚為什麼有魚鱗

  仔細觀察一下就可以發現,絕大多數魚除了頭和鰭,全身都長滿了鱗。箱魚屯用一片片六角形的鱗,把整個身體包起來;棘魚屯的鱗更特別,它像一根根針刺插在面板上。魚類的鱗片不僅形狀不同,大小相差也極懸殊。大海鰱的鱗片直徑超過了5釐米,印度河中的魚巴魚更大,其鱗宛如人的手掌。相反,像馬鮫魚、金槍魚等大型魚類的鱗卻很小,與它們的體形很不相稱。而鰻鱺的鱗小得肉眼難見,必須用顯微鏡才能看清它的”尊容”。魚的每一鱗片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脆薄,是一種骨質的物質;下層柔韌,由交錯的纖維組成。

  為什麼魚有鱗呢?魚鱗僅僅是一種裝飾品嗎?當然不是。魚類學家認為,魚鱗是一種多功能的組織。首先,魚鱗猶如盔甲,能起保護作用。它可以幫助魚抵抗疾病,使魚免遭水體中微生物的侵害。對大多數魚來說,魚鱗相當於外露的骨骼,有助於魚維持體形。魚鱗還有偽裝作用:魚腹部的鱗能反射和折射光線,如果水下有凶猛的魚遊過,當它往上看時,就很難把魚體和水的閃光分辨開來。大部分魚類學家認為,魚鱗能使魚減少水中的摩擦力。此外,魚類學家還可以從魚胃中所發現的魚鱗,來確定食肉魚類的生活習性,以及哪些魚是它們愛吃的食物。魚鱗也可用來鑑定魚的年齡、性別和生長速度。

  鱗是魚類面板的衍生物,具有保護魚類身體的功能。可是,由於不同魚的面板結構不同,導致有的魚有鱗,如鱗鯉、草魚、鰱魚等;有的魚只在身體某一部分面板的表層上有鱗,如鏡鯉、鱘魚等;有的魚鱗非常細,被粘液裹住,一般不易發現,如黃鱔、鰻鱺等;有的魚的鱗已退化,如革鯉、鯰魚等。

  那麼,為什麼有的魚有鱗有的魚沒有鱗呢?實際上這是魚類在長期適應自然環境後逐漸形成的。其中沒鱗的魚,它們的面板上有其他結構來代替鱗所起的作用。如粘液腺極為豐富的魚,所分泌出的粘液已足夠保護魚長期生存下來,所以就不再有鱗了。其次,人工養殖也會產生無鱗魚。如革鯉就是人工選擇下培育出的一種無鱗鯉魚,其實它們的祖先是有鱗的。鯉鱺的幼魚透明無鱗,到體長14釐米~17釐米時才開始長鱗,若要觀察它們的鱗,最好挑選體長21釐米以上的成魚。
 

魚為什麼掉鱗
恐龍滅絕的經典假說有哪些
相關知識
魚為什麼掉鱗片
魚為什麼掉鱗
魚為什麼掉鱗
金魚為什麼鱗脫了死掉
夏季釣魚為什麼魚兒不咬鉤
釣魚為什麼會跑魚的常見原因
為什麼掉頭髮很厲害吃什麼好
小孩為什麼掉頭髮
吃鯉魚為什麼要抽筋原因是什麼
比目魚為什麼眼睛在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