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產能過剩的原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我國當前的需求與生產矛盾突出,工業領域產能過剩問題日益突出,工業領域呈通縮跡象,產能過剩問題具有普遍性,部分行業甚至出現了絕對過剩。那麼,當前我國產能過剩的現狀怎麼樣?是什麼?中國產能過剩怎麼處理?下面就由小編告訴大家吧!

  當前我國產能過剩的現狀

  1.產能過剩具普遍性,由傳統行業向新興行業蔓延

  隨著經濟增速的放緩,我國工業生產領域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凸顯。2013年一季度工業企業產能利用率僅為78.2%,同比回落1.6個百分點,比去年四季度回落1.9個百分點,是2009年四季度以來的最低點。部分主要行業產能利用率已降至75%以下。其中,建材、鐵路船舶等運輸裝置製造業、煤炭採選業產能利用率分別為72.5%、73.6%和74.9%。

  傳統產業中鋼鐵、水泥、有色、平板玻璃、石化、家電等都存在產能過剩,部分行業甚至出現了長期性和絕對的產能過剩。統計資料顯示,2012年中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達到21%;水泥產能過剩達到28%;有色金屬的產能利用率已由2007年的90%降至65%左右,部分行業甚至已經出現了絕對量和長期性過剩,電解鋁產能過剩達到35%;汽車產能過剩為12%。另一方面,戰略性新興產業,如光伏行業也存在產能過剩問題。目前,我國太陽能光伏電池產能佔全球的60%,風電裝置產能3000-3500萬千瓦,而產量只有1800萬千瓦,產能利用率低於60%,光伏電池的產能過剩達到95%。如此大範圍、大規模的產能過剩如果不能有效解決,將使我國工業陷入長期的蕭條。

  2.當前產能過剩具有結構性和體制性特徵

  不同於2000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的“週期性產能過剩”,也不同於2003-2004年和2006年前後在經濟過熱下產生的“非週期性產能過剩”,我國當前的產能過剩問題既反映出長期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導致的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脫節,從而形成“結構性產能過剩”,如汽車行業;又有因我國市場經濟體制不健全,投融資體制改革不徹底遺留下來的“體制性產能過剩”,如鋼鐵、水泥等行業;因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促進經濟增長導致的區域性產能過剩,如光伏行業。

  3.產能過剩化解更具複雜性,化解難度更大

  當前我國經濟執行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很大:經濟增長下行壓力加劇要求巨集觀政策保持穩定性,與轉型升級結構調整要求改革力度加大形成矛盾;全國經濟佈局和產業規劃一盤棋統籌,與市場經濟要求投融資體系多元化發展形成矛盾;內需活力不足無法滿足經濟增長,與外圍經濟與貿易形勢導致出口拉動模式不再適用形成矛盾。現階段的產能過剩問題產生的深層次原因不是單一的,既受體制、環境、資源等普遍適用的影響因素,又受具體行業自身發展特點的影響,複雜化程度加大化解難度。

  

  1.地方政府行政力量推動是造成新一輪產能過剩的重要原因

  地方政府在產能過剩中扮演了一個較為積極的角色。鋼鐵、水泥、造船等基礎性製造業,投資規模巨大,如果沒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援,或直接投資,民營資本通常不願涉足。即使是多晶矽、風電裝置、新材料等新興行業,與地方政府的積極推動也密切相關。2009年國家出臺十大產業振興計劃,地方政府不顧地方實際,也積極出臺優惠政策鼓勵、支援,勢必造成全國各地產業重複投資現象嚴重,因此最終出現產能過剩也並不意外。以鋼鐵行業為例,我國鋼鐵生產能力已經大於市場需求1.2億噸,但還有在建能力7000萬噸。“十一五”期末,我國汽車產能超過實際需求一倍以上,已經過剩200萬輛,但還有在建能力220萬輛,正在醞釀和籌劃的新上能力達800萬輛。其根本原因在於,類似鋼鐵、水泥等大專案投資,契合了地方政府經濟行為的短期化傾向,在短期內可以抬高地方的GDP,迎合了以GDP為核心的政績考核要求。

  2.經濟執行波動性大,內需和外需的收縮加劇產能過剩

  為了應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我國出臺了4萬億的一攬子的經濟刺激政策,加上地方的相關配套政策和資金,經濟刺激規模遠遠超過4萬億,我國的生產能力迅速擴大。我國消費和投資需求增長有所放緩,消費和投資增速均出現一定的回落,內需的放緩也難以消化當前大規模的產能,出現產能過剩。金融危機爆發5年之後,歐美日發達經濟體經濟復甦動力依然不足,新興經濟體面臨通脹和增長回落的局面,造成我國外需明顯收縮,難以化解當前明顯過剩的產能。

  3.政策有效性不高,政府服務資訊不足引發產能過剩

  資訊不對稱造成地方政府、企業不能在資訊充分的基礎上,做出科學規劃或理性的投資決策。企業之間存在嚴重的資訊不對稱,有可能造成所有企業投資生產能力的總和超過未來市場的需求,不少企業為了避免喪失市場機會,產能規劃一般都適度超前於市場需求,窖藏一部分生產能力,從而造成市場需求高峰到來之前的產能過剩。

  中國產能過剩怎麼處理

  1.建立產能利用率評估和預警制度,改革產業調控思路

  第一,將現行企業統計、景氣指數分析與產能利用率評價結合起來,逐步建立起統一的行業產能過剩評估指標體系和預警系統,讓企業和投資者及時準確地瞭解行業產能及相關資訊,理智決策進入或退出市場行為,商業銀行據此控制信貸投向和規模,防止投資過度,規避金融風險;第二,把審批制度以經濟規模作為主要審批依據轉變為以社會性管制為主的方式,並且要以能源資源、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作為前置性條件,監管方式也應該從前置性審批,轉變為事中和事後的過程監管,提高調控水平。

  2.對不同性質的過剩產能,應採取不同的調控方法

  對“技術落後、企業分散、規模過小、非法生產”的企業,依照國家法律和法規關停、淘汰,防止這類企業在市場出現短期需求趨旺、價格上漲時“死灰復燃”。對結構性缺陷導致的“低水平”過剩產能實行“有保有壓”的調控措施,利用信貸、財稅、價格等經濟政策槓桿“扶優汰劣”,引導行業內部結構調整;對因購買力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產生的相對性產能過剩和部分行業出現的階段性產能過剩,加強規劃引導,提高企業集中度,引導企業站在技術進步前沿、順應產品更新換代趨勢進行結構調整。

  3.降低地方政府的投資擴張衝動

  改革以考核GDP增長為重點的政府政績考核和官員晉升體制,消除地方政府不當干預企業投資的強烈動機。可以對地方政府政績考核進行立法,從主要考核GDP指標轉向全面客觀考核政府治理水平,從政府內部的自我考核轉向內、外考核相結合,讓公眾意見有更多參與權;更多地把經濟發展質量、能源資源消耗和人的全面發展情況等指標反映進來;優化中央與地方之間的財稅分配,使地方政府的財力和事權相匹配,弱化地方政府投資動機;促進地方財政透明化與民主化。凡涉及政府補貼、稅收優惠或返還、提供優惠貸款等行為,都應該公開公示透明。同時,嚴禁地方政府給企業下增長指標。

  4.推進產能過剩行業的兼併重組

  第一,考慮按行業推進國有資產管理。要超越按企業進行國有資產監督管理的層次,考慮按行業進行國有資產管理。國有出資企業如果有同質競爭,惡性競爭會導致國有資產難以保值增值,可以根據企業意願和市場可行性,考慮合併重組或退出部分資本;第二,支援地方國企的跨地區兼併重組,以及民營企業參與國企重組。在財稅分配方面,企業兼併重組後,不搞統一納稅,仍維持原納稅渠道不變,增值稅和所得稅實行“統一計算、分級管理、就地預交、集中結算”;探索建立跨地區併購的稅收分成、產值分開統計制度;第三,使國有資本進入到戰略新興產業的高階生產環節,掌握核心技術,形成引領和示範作用,讓更多的國有企業願意通過資本結構調整的方式進入到高階產業領域。

腦中風的原因及症狀
超期物料管理規定範文
相關知識
中國產能過剩的原因
產能過剩的原因
中國盜版氾濫的原因分析_中國盜版盛行的主要原因
中國盜版氾濫的原因
打造中國插圖設計的原因以及建議
吃中藥不能喝酒的原因
吃中藥不能吃辣的原因
中國外匯儲備過多的原因
肥皂能產生泡沫的原因
中國古代過年的年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