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學反思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地理”一詞最早見於中國《易經》。下面是小編為您整理的,希望對各位有所幫助。

  ***一***

  高中地理必修三較必修一和必修二,它偏重於把必修一和必修二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一個區域,去分析和解決某一區域具體存在的某一個或幾個環境問題或可持續發展問題,所以我認為必修三的教學,應著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課本案例的探究中逐步形成一個學習方法,並且能把這個學習方法和技能遷移到不同環境、不同區域去分析、解決這一區域存在問題的方法,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基於以上的認識,我在今年執教必修三的教學實踐中,我注意了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典型案例引導學生探究學習並使學生掌握了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後,再穿插上自己開發的學生身邊的案例,通過知識與方法的遷移,來引導學生分析、解決身邊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以達到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解題能力。

  例如:在學習《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中的城市化問題及對策時,我首先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課本中的教學案例,分析珠江三角洲地區域市化的表現、出現原因、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等問題,在學生掌握了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後,我又結合學生親身感受,讓學生分組討論我自己開發的案例“仙桃市的城市化”,讓學生探究學習。我首先出示兩幅圖片:分別是1980年和2012年的仙桃市城區平面圖,讓學生對比兩幅圖,探究如下問題:

  ***1***仙桃市城市化的表現。

  ***2***仙桃市城市化出現的原因。

  ***3***根據你的觀察,請列舉例項說明仙桃市城市化帶來的問題。

  ***4***作為一名仙桃普遍市民,請為自己家鄉解決城市化問題提出你的合理化的建議。

  這種將課本案例與學生生活實際中身邊的案例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我受到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似乎對探究他們身邊的案例更感興趣,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似乎更高。由此我感到地理教學應立足課本知識的同時,要注重開發學生身邊的案例,並且儘量能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案例,這樣的教學或許更能調動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用課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

  【關鍵詞】:教學反思

  【摘要】: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識、再思考,並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①所以教師要想教好地理,必需有個反思的過程。本論文,我將主要思考以下幾方面的內容:教學設計卓有成效的部分,在教學中不足之處,以及在以後的課堂應該如何調整。只有通過不斷地反覆思考和驗證,才能獲得對教學的深刻認知。

  高中地理新教材條理清晰,內容豐富,認真貫徹了新課程標準下掌握和理解與終身發展有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礎知識。因此,教學中應該避免照本宣科,而應該是讓每個學生都有參與感,通過不同型別的活動,建造一個讓學生自己思考的平臺。這樣對於理解有些和學生實際生活不夠緊密的章節內容就會更加容易。

  學生剛接觸《必修二》,《必修二》主要講述的是有關人文地理的內容。像人口、城市,工農業和交通。我想對於這些生活在城市的學生來說比較能接觸到的是人口和城市,而進入第三章農業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可能沒有什麼實質性的感知,因為平時很難見到類似的景觀。

  而本節在新課程裡的過程與方法中提到的目標是:瞭解大牧場放牧業的分佈,掌握和了解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大牧場放牧業的生產特點以及為了使草原向更好的方向發展所採取的措施,以及與內蒙古的放牧業的差別在哪。因此我做了如下設計:

  首先利用錄影和複習上節課所學知識進行匯入,很快地進入主題,也不顯突兀。創造直觀形象的情境讓學生感受潘帕斯草原的畜牧業景觀,先有個感官認識,學習的興趣立刻被激發起來,這樣做對接下來的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然後再一層一層地展開有關的知識點,在學習大牧場放牧業的基礎知識時,利用世界農業地域型別分佈圖,引導學生找到主要分佈的國家以及在畜牧品種上的差異。另外還出示了世界氣候分佈圖,這樣學生在腦海中,就會分析、對比和疊加這兩幅圖的有關內容,這樣獲得的知識就會更加全面。

  然後,本節內容是屬於案例分析教學,教學的主要目的不是讓學生記住案例的內容,而是要引導學生掌握分析的方法,獲得案例中蘊藏的地理規律、地理原理。由於條件的限制,我們沒有見識過放牧業的景觀,所以在進行本節內容的學習時利用了各種圖來進行輔助理解。

  特別是最後的活動題,運用到了對比、討論、列表等各種方法。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內容是內蒙古、新疆地區與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在各方面的差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動腦思考到底我國能不能採用大牧場放牧業生產模式,這個論題本身就是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教師也可以參與其中,在討論時還可以給出自己的建議,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不過這節課的設計也存在著諸多不足之處:

  第一、是在時間的把握上,比如最後一個活動小組討論,學生的積極性並沒有完全調動起來,效果並沒有太好。而前面我們關於兩者在各方面的差別教師又講述的太多,這樣並沒有達到教師引導學生的目的。

  第二、在講到內蒙古、新疆地區與潘帕斯草原大牧場放牧業在各方面的差別時,過早的把答案公佈給學生,讓學生沒有來得及思考問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有很好的發揮出來,活動不充分。同時,教學中運用了大量的圖片,可是有的圖片就沒有發揮它的作用,反而有點影響了重點內容的突出。

  第三、上課過程中,第一次講授公開課,對多媒體操作不是很嫻熟,導致多媒體的出錯,有幾個動畫沒有展示出來。而且多媒體的螢幕太小,前面的同學可以清晰地看到螢幕的內容,而坐在後面的同學並不能清晰地看到螢幕的內容,影響了課堂整體效果。這些問題都是在上課前所沒有預料到的,在後面的幾個班中我將做及時地調整:

  圖片和活動固然重要,但在選擇圖片時要更多地考慮這些資料是否有代表性,而且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圖片展示的資訊。在設計活動時,要充分考慮活動的有效性,應該考慮的更加細緻更加全面。而對於整堂課的時間的把握,這種能力不是一下子就有的,只能在以後不斷地教學中積累經驗。自然界的許多現象和規律都需要我們用地理知識去解釋和研究,如何用更有效,更直接的方法去讓學生們理解這些知識,是地理教師需要精心設計和科學合理的安排的。

  教育是一門藝術,而藝術是要全身心投入的。我們要想掌握這門藝術,並能較好的運用它,是需要不斷的積累和努力的。在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上,教師要盡最大力量發現和挖掘學生的優點,閃光之處。同時,也要不斷的去充實自己的專業知識。當一個教師受到學生欣賞時,或者他的某種能力得到學生認可時,教師就會更有動力去思考如何完成教學。而同時,教師也要去找學生的閃光點,互相讚美與欣賞,其實會產生一種互動的力量。這樣,在教師與學生的關係中,在教與學中,效果會事半功倍。

  ***三***

  一、課程安排方面

  瀘州市高二上期的聯考範圍是必修三和世界地理的全部內容,高二下期的聯考範圍是選修五和中國地理的全部內容。但是必修三選擇的八個案例中就有五個案例是中國的,而選修五則涉及到世界各大洲的災害情況。所以我個人覺得高二上期教學內容應調整為必修三和中國地理,高二下期上選修五和世界地理。而且中國地理的內容比世界地理更少,這樣安排還可以緩解上期時間緊迫而下期時間又太寬鬆的情況。在順序安排上建議先上區域地理,後上必修三或選修五,充分發揮區域地理“平臺”的作用。

  二、區域地理教學反思

  區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學中主要發揮“平臺”的作用,也就是要求學生熟悉各區域的區域特徵。在教學過程中我有以下體會:

  1.樹立正確的區域地理的地理定位思想

  在學習區域地理時,首先應給學生講清楚區域定位的重要性,讓學生明白如果對區域不能準確的定位,那麼分析的思路就會發生偏向,答案自然就不可能準確了。所以在學習之前一定要先讓學生明白區域地理的學習定位十分重要,並非簡單的機械式記憶那麼簡單。老師可以出示一些典型的高考題,讓學生體會自己去體會區域定位的重要性。我建議老師在區域地理的教學過程中多穿插一些讀圖或畫圖的活動。

  2.認識區域地理的研究內容和研究結構,構建學習區域地理的知識體系

  區域的研究內容和結構:

  ***1***地理位置:經緯網位置、海陸位置、相對位置及範圍等

  ***2***自然地理環境差異:地形地勢概況、氣候特徵及成因、河流湖泊、資源等

  ***3***人文地理環境差異:工業生產及區位分析、農業生產部門結構和優劣分析等、交通運輸與城市、經濟發展現狀與格局等

  ***4***綜合探究:結合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差異聯絡實際和時事綜合分析、探索區域的發展方向和潛力,提出相應的發展舉措等

  建議老師們以第一個區域為例,分析介紹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其它的區域則可以採用學案導學法,由學生自己去探究學習。

  3.充分運用比較法來學習區域地理

  比較法是將各種型別的知識進行對比,可以使學生更好地瞭解和掌握事物的共同屬性和個別特徵。在學生的導學學案中,建議老師設計一些探究問題引導學生進行區域特徵的比較,比如在學習南美洲時,可以引導學生比較南美洲和非洲的氣候特徵,還可以比較南美洲和北美洲的地形特徵等等。

  三、必修三教學反思

  1.“必修3”在高中地理教材體系中的位置

  “必修1”和“必修2”兩個模組主要介紹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基本原理。“必修3”則是將這些地理基本原理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相結合,並運用到一定區域的人類與地理環境協調發展的實踐中去,也就是說“必修3”的教材內容更注重地理原理和規律的應用研究,具有較強的綜合性。

  2.教材內容編排特色

  本冊教材共5章10節。全書以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組織教材,除第一章外,其他章的各節內容都冠以“以XX區域為案例”的副標題。既有國內的案例,也有國外的案例。

  但教材各章內容又並不拘泥於副標題所限的地區,而是以此為分析問題的基礎,就某一個主題向其他區域延伸。例如第二章第一節“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案例擴充套件到西非薩赫勒地區的荒漠化;第三章第二節“河流的綜合開發──以美國田納西河流域為例”,案例擴充套件到澳大利亞墨累-達令河流域的開發。教材內容如此“收”“放”有致的設計,一方面減少單一案例分析可能帶來的某種侷限性,另一方面提供了知識和能力遷移的平臺。

  3.高中地理必修3在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

  ***1***教材內容編排與學生現實的基礎知識儲備間存在的矛盾

  無論是哪一版本的教材,對“必修3”內容的編排,主要是在“必修1”的自然地理原理和“必修2”的人文地理原理的基礎上,結合具體的區域,以案例的形式來探求和說明不同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要分析這些區域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學生必須對這些具體區域的區域特徵要有比較清楚的瞭解。

  ***2***不同版本教材對案例的編選與教師的教學選擇存在矛盾

  新課程的實施,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在一個課標的情況下可以出現不同教材。不同版本的教材在編排和選擇案例等方面有比較大的差異,雖然這樣的現象在“必修1”和“必修2”的教學中教師都曾經遇到過,但由於這兩個模組主要是地理基本原理和規律的學習,教師在教學處理上還相對容易。但由於“必修3”教材的編寫基本都是圍繞不同的案例進行,各種教材中案例的分析角度和呈現形式也存在差異。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在編寫思路及選擇案例上的差異,教師在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取捨上則更顯困難。

  4.對高中地理必修3教學策略的探究

  ***1***作好案例教學的知識鋪墊

  面對學生對區域地理基本知識掌握欠缺以及地理“必修3”教材中相關區域背景知識缺失的現狀,要較好地完成教學要求,教師必須對區域地理知識加以補充和進行必要的鋪墊。以人教版地理“必修3”為例,教材選擇的大多都是中國不同地區的案例,因此,學生學習案例的基礎就是對中國地理***包括自然和人文兩方面***基本知識的瞭解。所以我剛才建議高二上期安排中國地理的教學內容,並且先上中國地理,後上必修三。

  ***2***案例教學應注重對學生地理分析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

  綜觀“區域可持續發展”中各條標準,基本都要求“以……為例,分析……”來進行範例教學。在面對各種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時,教師沒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種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來進行教學。因為掌握案例本身的知識並不是教學的最終目的。在案例教學中,教師應該藉助教材中精選的示範性案例,使學生在分析具體案例中注重方法的培養和抽取地理原理能力的培養,即讓學生能從個別到一般,掌握帶規律性的知識和能力,也就是“通過一個或一組例項的教學,使學習者在掌握這個或者這一組例項的基本內容基礎上,學會學習相同或相似型別知識的基本方法”。因此,教師在案例教學中,應注重從分析案例的方法和抽取地理原理的角度出發進行教學。例如:人教版中的“資源的跨區域調配”是以我國“西氣東輸”為例的,而在其他版本出現或與此相關的例子有“南水北調”“西電東送”等等。在教學中,教師無需對此型別所有的案例都拿來講解,只需要精選其中的一個具體案例來分析,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該案例,最終使學生上升到學會總結分析相似型別案例的方法這一高度上來。

  比如通過對“西氣東輸”案例的分析,使學生能在分析資源調配時,能形成以下的基本分析方法:

  對於資源分佈不均與需求的差異,在教學中就需要從地質、自然、社會經濟發展條件的角度引導學生分析;要實現雙贏,也可以引導學生從經濟和環境等方面分析對輸出地和輸入地產生的積極影響。學生形成了這種分析問題的方法,對於分析同類型的案例如“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就可以用同樣的方法去加以很好地分析和解決。

  ***3***配合練習,重點在於鞏固原理的掌握和使用

  對學生學習地理“必修3”情況進行評價,應與傳統的評價方式有所不同。評價的重點不在於對教材案例的重現,而在於考查學生能否運用地理基本原理來解決新的問題。因此,教師在進行學生評價的時候,一般需要引入新的案例來進行。如在學習“區域農業發展──以我國東北地區為例”一節後,我們可以通過以下的案例考查學生的學習情況:

  閱讀下列材料,根據所學知識回答有關問題: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三山夾兩盆地,形成了新疆特有的水汽運動區,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區。加上面積巨大的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古爾班通古特沙漠,使新疆氣候具有晝夜和季節溫差大、降水稀少、蒸發強烈的特點。例如許多地方最大的氣溫日較差在二十到二十五度之間;在具有乾旱沙漠氣候特徵的吐魯番,年平均氣溫日較差為十四點八度,最大氣溫日較差曾達五十度。

  1.制約新疆農業發展的首要因素是 。

  2.你認為新疆農業的發展有哪些有利的因素?

  3.根據新疆地理條件的特點,你認為新疆可以發展哪些特色農業生產?並說明原因。

  4.你認為新疆農業的發展,應該注意哪些問題?

  5.通過對該地區的農業發展的分析,請你歸納出分析某一地區農業發展的基本方法。

  這道題的考查並沒有涉及教材中“東北地區”的任何內容,對於學生來說,這是一個典型的新地區、新案例。雖然學生在高中階段並沒有專門學習過新疆農業發展的內容,但該案例並沒有考查區域中記憶性的內容。學生要較好地解決相關問題,關鍵是要在提取影象資訊的基礎上,運用在前面兩個模組中學習的地理原理,並以在學習“東北地區農業”中所掌握的分析方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考查,有助於教師瞭解學生是否能夠真正達到課標的要求,是必修3教學中評價學生學習情況的一種好的主要形式。

  地理必修教材中有許多的活動欄目,一些活動欄目實際上就是一個新的案例的呈現。教師可以通過活動內容的精心組織,讓學生通過討論的方式,運用已有的方法儲備來解決新的問題。當然,教師也可以通過呈現教材之外的自己精選的案例來實現這一目標。

八年級下冊數學書答案
八年級下冊數學教科書答案
相關知識
高二地理必修三教案教學反思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識結構
高二地理必修三練習及答案
高二地理必修三區域經濟聯絡練習試題
高二地理必修三流域綜合治理與開發練習試題
高二地理必修三溼地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練習試題
高二地理必修三區域的基本含義練習試題
高中地理必修三產業轉移——以東亞為例練習試卷
高二地理選修三試題及答案
高二地理選修三複習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