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飲食的散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孔夫子說過食色性也,今天我們不談色,只看飲食的散文。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篇,希望大家喜歡。

  篇1:吃

  吃是一個與生命相伴始終的命題 ,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需看看季老回憶錄裡的一些小插曲。幼時的季羨林家境苦寒,連吃飽都是個大問題。主食都是以紅***苦澀的高粱***為主。他二大爺家則較寬裕,吃黃的***棒子麵***算是家常便飯。聰明的小羨林就會瞅準時機割上一大捆青草或高粱葉給二大爺家的老牛送過去,然後賴著不走蹭上一頓黃的。大奶奶家境則更好一些,小羨林一大早就會跑過去,甜甜地叫上一聲:大奶奶!這時大奶奶就會不知從哪兒摸出一小塊白的遞給小羨林。***時期,季先生也難逃厄運。批鬥、抄家、毒打、勞作搞得季先生又累又餓、疲憊不堪。一次抄小路的時候,季先生髮現了遺棄在路旁的蒸籠,上面竟然還沾有饅頭皮兒,不過已經長了花花綠綠的毛。飢餓難耐的季先生也顧不了許多,用手一點點摳下來送進嘴裡。季老是我極其欽佩和尊敬的長者,心中不敢有一絲一毫的不敬,我不過是借老人家的經歷來印證一下吃的慾望有多強烈、飢餓有多可怕,二來也為我寫作此文壯壯膽而已。

  我出生的七十年代物質非常匱乏,一日三餐如何果腹是個令人撓頭的問題,農村更是如此。父母老來得子,加上幼時體弱多病,自是對我關愛有加。那時一家人都是清湯寡水,只有我開了一點小灶,父母用樹葉或菜葉把和好的一小塊***玉米或小麥***麵糰包好,放在灶堂裡用碳灰烤熟。至於味道如何已不得而知了,只是稍大一些後聽家人提起過。

  幾位姐姐也挺疼愛我,連有好吃的野果都忘不了我。可有一次吃桑葚就出了大問題,也許吃得太多,也許桑葚不適合我,反正就是不消化。我整日哭鬧,吃也吃不下,睡也睡不好。父母為此找了好多醫生,可愣是治不了,我日漸消瘦,最後除了小肚皮都沒人形了,弄得父母都灰了心。就在他們絕望無助的時候,碰到了一個赤腳醫生。他介紹了一個方子讓父母試試。得,死馬當成活馬醫,試試吧!沒成想一副藥就管用了,我從死亡線上被拽了回來,父母喜極而泣。

  感謝天,感謝地,偉大的改革開始了,吃飽的問題很快得以解決,但吃肉依然是很珍稀的事兒,要麼逢年過節***當然得是重要節日,比如端午、中秋***,要麼婚喪嫁娶才有機會打牙祭。每到這個時候,大人小孩都會讓嘴和胃超水平工作,把長時間的虧欠補回來。然而總有一些人的腸胃不堪重負, 弄得老打臭嗝兒不說,還上吐下瀉。鄰家有個小孩就因為一次勞累過度,害得他幾月不思肉味。

  盛夏時節,一次在大伯家。剛出鍋的包子呼呼冒著熱氣,帶著麥香和甜蜜撲鼻而來。我抓了一個急不可待地咬了一口。好燙,這時小手一哆嗦,包子裡的糖水順勢全倒在光光的胸脯上。吃得慾望頓時無影無蹤,我當時一心一意做的事便是嗷嗷痛哭。母親慌忙用手把我身上的糖水拂掉,一邊用另一隻手在我背上輕撫,並說了很多安慰的話。也不知過了多久我才安靜下來,好在身上沒落下什麼疤痕,但心裡的印記卻永遠地刻下了。

  跟其他小朋友多日不知肉味不同,我的境況就好多了。父親是個木匠,手藝在十里八村可是響得很。不時就有人請他去做傢俱或農具。那時的人們很純樸、熱情,總是極盡所能做出各種美食來犒勞客人和工匠。所以每到放學的時候,我總會去找父親。美其名曰找,不過是想蹭一頓好飯罷了。父親見到我總說一句:你怎麼又來啦?我不好意思地笑笑,也不搭話,好在主人往往也沒把我這個小屁孩兒擱在心上。有必要解釋一下,那時的我壓根兒不知道季老這個人和他的故事,所以自然沒受到他的什麼啟發,愛找父親的衝動純屬巧合而已。 借父親的光,我的童年營養勉強算是跟上了,這也是當時我還不太瘦的原因。

  下面我要隆重介紹一下兒時我的最愛豆瓣肉,它至今仍雄據我味蕾榜的榜首。 。一塊帶皮的豬肉四四方方、半肥半廋,先把毛烙淨,烙得皮兒也有些焦黃,然後洗淨用刀縱橫切割,但皮兒還相連。用川南的豆瓣***和郫縣豆瓣的區別是不帶油***抹勻,倒扣在碗裡,在鍋里加水用大火燻蒸。上桌時那金黃的油、酥黃的皮兒、嫩白的肥肉、醬紅的廋肉,還有那星星點點的豆瓣、辣椒、青花椒和子姜,它們的香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實在讓人饞涎預滴。吃一口綿軟嫩滑、麻辣香鹹,從嘴裡滑入喉嚨,再到五臟六腑,最後滲透全身。簡直是神仙吃的美食,若能重新品嚐不知是否還有當年的味道。

  篇2:品味飲食

  在我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燧人氏鑽木取火,結束了人類茹毛飲血的時代,從此,人類吃上了熟食,壽命得到了延長。燧人氏從而成為中華民族敬仰的“三皇”之一。然而,由於鑽木取火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製品容易腐爛,很難在考古發掘中被發現,因此,究竟鑽木取火是怎樣的過程,我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是否屬實,在學者的心中,始終存在一個難解的迷。但這所有的一切並不影響我們對偉大祖先的頂禮膜拜。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你會發現,中國是一個餐飲文化大國,長期以來在某一地區由於地理環境、氣候物產、文化傳統以及民族習俗等因素的深遠影響,形成有一定親緣承襲關係、知名度較高,併為部分百姓津津樂道的地方風味著名流派,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八大菜系”。“八大菜系”之首當推魯菜,這也是山東人的驕傲,其次是粵菜、川菜、湘菜、閩菜、浙菜、蘇菜和徽菜。

  據不完全統計,一個人從出生到去世,大概要吃8萬多頓飯,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精心研製出很多美食,而且做美食的食材和手法也是五花八門,層出不窮:煎、烹、炸、炒、薰、煮、燉、烤、醃、悶、燴、燒、拌、拼、蒸、熬等等等等。

  自古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中國是禮儀之邦,待客之道那是自然是少不了的,每逢家有重要客人到訪時,男主人就會熱情招待,女主人也會使出渾身解數,把平日裡難得一露的精湛廚藝充分展示出來,做一桌豐盛的飯菜盛情款待,極盡地主之誼之能事。

  清朝初期,王公貴族們融合漢族飲食文化,創造性的做出了令人垂涎三尺的“滿漢全席”,據說,“滿漢全席”共有108道菜。什麼“龍銜海棠、“鳳凰展翅”、“黃袍加身”、“晶玉海棠”、“龍鳳柔情”、“金蟾拜月”、“琉璃珠璣”、“龍鳳呈祥”……,坦白地說,我別說吃了,連聽都沒有聽說過。看著這些充滿詩情畫意的菜名,您嘴裡的口水是不是也快流出來了呢?據說,慈禧太后一日三餐吃的就是“滿漢全席”,其實,她一個人一頓飯哪能吃的了那麼多的東西,吃不了怎麼辦呢?無非就是賞給大臣、太監、宮女們吃,還美其名曰“御賜”。大臣、太監、宮女們在行三拜九叩之大禮謝賞的同時,嘴裡還要大聲說一句:“謝主隆恩”。完事之後,才能享用那些能夠代表提高身價、光宗耀祖“御賜”的美食。

  抗日戰爭時期,物資匱乏,國軍的一位將領說“前方吃緊,後方緊吃”,其實,我倒願意“前方緊吃,後方吃緊”,因為,什麼時候“前方緊吃”了,就預示著戰爭即將結束了,好日子快開始了。

  在和平年代,凡慶祝重大節日,都會普天同慶,大到國宴,小到家宴,都離不開豐盛的美食,有道是:無酒不成席,聊到開心處,不免要小酌一杯。或自斟自飲,或交杯換盞。喝酒的理由是多種多樣的:新婚夫妻結婚時要喝“交杯酒”、新媳婦回孃家要喝“回門酒”、小孩子滿月要喝“滿月酒”、孩子滿週歲要喝“週歲酒”、朋友聚會要喝“聚會酒”、喜遷新居要喝“喬遷酒”、生日宴會要喝“長壽酒”、工程竣工要喝“慶功酒”、金榜題名要喝“謝師酒”、送別要喝“踐行酒”……,總之,只要想喝酒,天天都能找到喝酒的理由。喝酒的方式也是五花八門:宴會上,當“紅燒鯉魚”這道菜擺在桌上時,通常是會喝魚頭酒的***魚頭一般會對準德高望重或職務較高的人***,而且規定“頭三尾四背五肚六”,也就是說,魚頭對著誰,誰喝三杯;魚尾對著誰,誰喝四杯;魚背對著誰,誰喝五杯;魚肚對著誰,誰喝六杯;還有像“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能喝二兩喝五兩,這樣地幹部我欣賞”、“能喝半斤喝八兩,這樣的幹部要培養”、“能喝八兩喝一斤,這樣的幹部才放心”、“能喝白酒喝啤酒,這樣的幹部要調走”、“能喝啤酒喝飲料,這樣的幹部沒人要”……,諸如此類的勸酒詞實在是太多太多,我突然發現,中國人飲食文化實在是太內行了。

  過去是“酒逢知己千杯少”,現在是“酒逢千杯知己少”,現在喝酒交心的人已經不多見了。喝好不等於喝倒,喝酒喝的痛不痛快,不在於酒好不好,而在於喝酒的心情和喝酒的人。

  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

  篇3:談吃

  同學找去吃飯,要了一盤楊拉罐,出於好奇,吃了一些,乾巴巴的的,沒覺得有什麼好吃。

  楊拉罐,我小時經常能夠見到,好象在榆樹上最多。小時侯,在山上灌木林旁走過,不小心被楊拉子蜇過幾次,那種滋滋的刺疼,疼得人齜牙咧嘴,我現在還有記憶。為了報復,有時會盡力找到楊拉子弄死。楊拉罐是楊拉子過冬的存身罐,那時可不知楊拉罐能吃,有時只是揪下來玩,但之後隨手也就扔掉了。誰會想到有一天,楊拉罐也能成為人們口中的食物呢。

  記得年輕時讀過一篇散文《中國人與吃》,大概是秦牧寫的。是說中國人在吃的方面實在是世界一流,中國人開的餐館也遍佈世界各地,足見中國人在吃的方面獨擅其長。作者似乎在諷刺中國人在大吃二喝方面無人能比,而在其他方面卻不見其長了***指當時經濟落後***。

  清代詩人袁枚,曾寫過一本隨園食單,內容如何,不得而知。不過,對國人的菜品總結歸納一下,提高一下國人一生活質量,不能不說是子才先生對國人的貢獻。作家林語堂的妻女也寫過一本菜譜,經林語堂潤色發表,據說在美國還得了獎。袁枚和林語堂都是快樂主義者,吃的好一點,吃出快樂來,自然也是他們人生的一部分。

  從燒菜的好壞,不僅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生活態度,也能看出一個人是否心靈手巧,這當然不可一概而論,可也有一定道理。所謂一事精,事事精,觸類旁通。此事最具代表性的是伊尹、易牙。伊尹由廚師而至將相,兩方面都做到了極致。易牙在歷史上是大大的壞人,他為了取悅齊桓公,烹了自己兒子給齊桓公品嚐,我一直疑心桓公怎麼能吃的下去。易牙燒得一手好菜,齊桓公離不開他,這應該是很重要原因,壞人往往也有絕活。

  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可見一貫講求仁義道德的聖人,也不是板著臉天天講禮,也不反對吃得好一點。只要不是鋪張浪費,不去暴殄天物。把食物做得好吃一點,實在是人之常情。看過一個介紹說,一個人去了偏遠的鄉下,那裡只有土豆可吃,所以就變著法子做土豆,這是被生活所逼的不得已,卻也給我們啟示,日常的生活完全可以變變花樣,那樣生活會更容易耐受。浮生六記裡陳芸,貧苦的生活,也讓她過得有滋有味,富有詩意情趣,真讓人羨慕。和陳芸那樣的女人一起生活,不知是男人要幾世才修來的福分。

  在我看來,中國最偉大的發明,不是四大發明,造紙印刷,而是豆腐。現在,在中國人的餐桌上,沒有豆腐是不可想象的。我知道的用豆腐做出的菜就有燒豆腐,麻辣豆腐,雞刨豆腐、鱈魚燉豆腐等等,淋林蘭總,說不出名字的不知還有多少。我總覺得,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裡,豆腐不知營養和救治了多少人。昆蟲學家法布林說,發明一道菜,不亞於發現一顆小行星,信然。

  對於吃,不能不說自己很遺憾,一沒福氣,二沒腸胃。小時沒條件不用說了。現在條件好一點了,溫飽水平。家裡沒有靈巧人操廚,我自己來做,又沒有手藝和耐心,結果飯菜總是做得囫圇。而且現在的我,腸胃也消化不了多少好東西了。好在小時苦日子過得多,對什麼都不挑,一切家常飯菜在我的嘴裡都可以吃得很香。

  
猜你喜歡:

1.關於吃的散文集

2.關於美食散文

3.關於美食的散文

4.有關美食的散文

5.汪曾祺關於美食經典散文

關於自行車的散文
關於心願的散文
相關知識
關於飲食的散文
關於零食的散文
關於美食的散文_美食的散文欣賞
關於勵志的散文精選
名家關於春天的散文
描寫樹林的散文關於樹林的散文
關於屈原的散文美文欣賞
關於落葉的散文詩
關於優美的散文隨筆精選
旅行優美散文_關於旅行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