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盾散文讀後感3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9日

  茅盾散文讀後感1

  在中國的封建社會,紳士是地方名流、權力的象徵。這些人既有權,又有錢有勢,且受封建制度的保護,常年累月過著優哉悠哉的生活。中國現代文學巨匠茅盾在一篇短文中,把北美森林中的野生動物---豪豬,比作紳士。這是一種幽默的諷刺。

  因為把豪豬比成紳士,所以就要多花些筆墨介紹豪豬。茅盾先生採取欲揚先抑的手法,對豪豬的生理特徵、生活習性,既其生理上自衛、自我保護的特點,進行了誇張性的描寫。因為出於它的本能,豪豬不會主動攻擊別人。當別人攻擊它、它的安全受到威脅時,它就會縮作一團,等待“捱打”--利用它身上帶刺鉤的鋒利毛---得天獨厚的防禦武器,使進攻者上當受挫。豪豬的這種鬥爭方式,可見是被動的。儘管它的毛那樣鋒利,但總是處於捱打的地位。

  豪豬靠它得天獨厚的豪毛保護自己。殊不知,它身上確有兩處致命弱點:一是腹部,一是鼻子。知曉它的這兩處弱點,再小的動物都能制服它,消滅它。因為它只能防禦,無力進攻,且有致命弱點,所以它的生存面臨諸多危險。

  因此,讀《森林中的紳士》,給我們這樣一種啟示:再強的人或其它動物,都有其弱點。如果不能發揮自身的能動性和主動性,一旦暴露了弱點,就會面臨捱打的危險,甚至遭受滅頂之災。

  茅盾散文讀後感 讀茅盾的《白楊禮讚》有感

  矛盾老先生寫的《白楊禮讚》曾讓我久久回味,是啊!白楊樹的精神的確令人佩服。但是。最後一段我是不怎贊成的: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讚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去鄙視這種極其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樹吧,我要高聲讚美白楊樹!”

  讀了這一段,讓我很感不爽:為什麼要讓“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去讚美白楊樹呢?為什麼又讓他們“去鄙視”白楊樹呢?我想,當時矛老先生只是一時苦於找不到對比組,而粗略地找了楠木作反面樹種,儘管矛老先生還在後面加了句“那也是直挺秀頎的”,但我仍覺得楠木不能作為反面樹種,理由有2:

  1.在當時,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並不會看不起、賤視白楊樹。相反的,那些像白楊樹的人也不會鄙視白楊樹,相反的還會羨慕,甚至還希望得到楠木,只是能力有限而已!

  2.楠木是不易生長,但它長得結實、實在,且也如矛老先生所言“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它雖長得不快,但也不能用它去比喻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況且它有著像愛因斯坦般的本質:長得不快,但它長得充實無虛,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為名貴木材的原因之一。然而,相比之下,白楊樹有外在的美,但內不充實,木質較之楠木還極為疏鬆,不實在!所以,如果說楠木不比白楊樹,我是不怎贊成的。

  但是,楠木之所以“被貶”,是因為它不易生長,且不普遍;但白楊樹之所以易生存、普遍,那是因為它木質鬆、好成活。但總的來講,它們也各有優點,也各有缺點,我在這也不好多說誰對誰錯,呵呵~這不正符合“各有所長、人各有思”嗎?

  不好意思!矛老先生!小生無冒犯之意!發此小論,實屬班門弄斧,獻醜!如有冒犯,敬請海量包含!

  白楊,是我們常見的一種樹,人們常常看到她那高大挺拔的身軀挺立在哪裡。無論天氣怎麼變化,他們總是四季常青,為人們遮風擋雨,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雪雨,不管遇到乾旱還是大水,他總是屹立在哪裡,絲毫不動搖。

  當然,在我們身邊,也有許許多多像白楊樹一樣,默默無聞的人。如:站在馬路上的交警叔叔們,不論嚴寒酷暑,都堅定地堅守著自己的崗位。被譽為“白衣天使”的醫生們,他們救死扶傷,有時為了做一個緊急手術,一天都不睡覺,他們照理病人,細緻入微。老師,不僅教給孩子們豐富的知識,還教會他們做人的道理,為學生默默奉獻,付出。還有那微不足道的清潔員,他們用雙手,為城市平添一份乾淨,美麗,又有多少人在意過他們呢?他們就如白楊樹一樣,為人類付出卻不求回報。

  人也要向樹一樣,無論面對風雨雷電,還是任何小挫折,只要有一絲希望,就要努力去綻放生命的光彩!

  茅盾散文讀後感3

  今年九月,女兒上一年級後,為了讓她能養成坐下來學習看書的習慣,我也只好在她做作業時,拿些書來,靜靜地坐在她旁邊看看。有一次,我拿起了茅盾的散文集《霧中偶記》,當再次看到他的“佩服與崇拜”這篇散文時,就在那似短非短的時間裡,我的腦海中,生出了一種更多更濃更深的思緒。

  茅盾的這篇散文寫於1920年,主要是反映了當時整個中國的崇拜之風;當然,這也是對我們中國人之前崇拜心甚重的一次再顯。雖然,全文沒有對“佩服”與“崇拜”,這兩者之間的關係及利害進行全面闡述;但是,卻能乾脆利落地提出了“要佩服不要崇拜”的主張。當然這裡的“佩服”也只是佩服其真理,信仰,做法等等,而不要佩服那本人,否則容易變成盲從,甚至發展成為“崇拜”。

  現在想來,他提出這一主張已經都有90多年了,眼看都已成了“百歲老人”了。

  在這90多年的風風雨雨中,我不是太清楚“佩服”與“崇拜”這兩“兄弟”是怎麼成長並是怎樣子走到今天的。但是單就現在來看,我以為茅盾的“不要崇拜”這個主張基本上是實現了的。當今這個社會的人很少會對誰敬重得言聽計從,也很少有人會絕然毅然地敬重上誰,就是幾千年來我們中國人全然信奉的孔聖人,當今我們也會全面辯證地看待他,更不會把他的每一句話都視為“聖旨”;就是我們當年對偉大領袖毛主席一言一行都是一種狂熱的狀態相比,今天我們大多人大多數時候都會理性地對待之;就是對於我們的父輩,也不會因為敬重,而不會不加分析的接受他們的一切,這應該算得上是一種進步。然而,對於他的“要佩服”的主張,卻還是不見,或者見之不多,或者說不見了。

  我想茅盾老先生提出“要佩服”的主張是正確的,是符合社會更好的前進發展的。這裡的佩服是一種正確的理念,是一種姿態,是一種欣賞,是一種風度,是一種自信,更是人類的一種進化點。這種佩服不是認輸,不是低人一等,也不是就沒面子,更不是失敗;那是對別人的某些東西的認同,以至於願意鼓掌,願意學習,願意給自己一個提高的機會。

  然而,細細想想現在,我們有些人有些時候,對於別人正確的理念,想法,主張,做法和能力,等等,不會,或者很難能發自內心地對之“佩服”。有時有些人,對於別人這些正確的東西或者“本事”,或者付出的努力,都不以為然,總能說出過東家長西家短的,也總認為那只是雕蟲小技,也就是那麼回事,跟自己做的差不多,沒有什麼了不起的,也沒有什麼難的;但是真要讓他做的話,卻沒有他說他想的那樣子的好。有時,即算會“佩服”起來的話,也讓人感到酸酸的味道;或者要看物件,要看這人是誰,要看這人是不是明星大腕,要看自己對這人感不感冒,要看自己認不認識,等等,要不然是很難對之“佩服”的。因此,就導致了種種“因人而費”的不良現象,導致了有些人對於別人的“長處”視而不見,更不能虛心地加以學習借鑑提高,只願意頑固的坐在自己的“領地”和“高地”上,驕傲的環視四周,總認為自己最厲害。

  總之,導致“佩服”不起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理性不足,感性有餘;公理難守,私念常擾,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以至於茅盾先生90多年前就希望看到的景象,到今天都沒能很好的出現。

茅盾散文讀後感3篇
有關師生戀的散文
相關知識
茅盾散文讀後感3篇
茅盾散文讀後感3篇
茅盾散文讀後感
茅盾散文讀後感
馮驥才散文讀後感3篇
樑衡散文讀後感3篇
優美散文讀後感3篇
梁實秋散文讀後感3篇
現代散文讀後感3篇
優秀散文讀後感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