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有哪些歷史起源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二胡始於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以下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你喜歡。

  二胡的歷史起源

  二胡始於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最早發源於我國古代北部地區的一個少數民族,那時叫“奚琴”。宋朝學者陳蜴在《樂書》中記載“奚琴本胡樂也……”唐代詩人岑參所載“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的詩句,說明胡琴在唐代已開始流傳,而且是中西方拉絃樂器和彈拔樂器的總稱。

  到了宋代,又將胡琴取名為“嵇琴”。宋代末學者陳元靚在《事林廣記》中這樣記載: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宋代大學者沈括在《補筆談·樂律》中記載:“熙寧中,宮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進酒而一弦絕,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終其曲。”說明在北宋時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為皇帝大臣們演奏”嵇琴”時,斷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沒有嫻熟的技藝是做不到的。後來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又記載“馬尾胡琴隨漢東,曲聲猶自怨單于。彎弓莫射去中雁,歸雁如今不寄出。”說明在北宋時已有了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禮樂志》所載“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顧龍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馬尾”進一步闡述了胡琴的製作原理。到了明清時代胡琴已傳遍大江南北,始成為民間戲曲伴奏和樂器合奏的主要演奏樂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為二胡。半個多世紀以來,二胡演奏水平已進入旺盛時期。劉天華先生是現代派的始祖,他借鑑了西方樂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膽、科學地將二胡定位為五個把位,從而充擴了二胡的音域範圍,豐富了表現力,確立了新的藝術內涵。由此,二胡從民間伴奏中脫穎出來,成為獨特的獨奏樂器,也為以後走進大雅之堂的音樂廳和音樂院校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以後,民族、民間音樂發展很快,為了大力發掘民間藝人的藝術珍寶,華彥鈞、劉北茂等民間藝人的二胡樂曲經過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藝術如雨後春筍迅猛發展起來。上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先後湧現了張銳、張韶、王乙等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們的影響下,又培養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閔惠芬、王國潼等。二胡作曲家劉文金的《長城隨想曲》等將二胡的效能超常發揮,並刻意創新,使二胡煥發出新的生機和異彩。

  據《中國文化史三百題》提供資料,宋代是外來樂器與中原文化融合發展的第二階段。宋元明清時期,隨著戲曲、曲藝的發展,民間樂器隨著“勾欄”“瓦舍”的興起而發展了自己的伴奏樂器。其中最主要的樂器是源自蒙古、西域的馬尾胡琴***又稱二絃琴***,經與前朝留下的嵇琴、軋箏融合,創制出新穎的胡琴。這一樂器充分標誌中國弓弦樂器走向成熟。後來,由於地方戲唱腔風格需要,胡琴又逐漸分化,出現配合秦腔、豫劇需要的板胡,京劇、漢劇需要的京胡、京二胡,河南墜子需要的墜胡,廣東粵劇需要的高胡,潮劇需要的椰胡,湖南花鼓用的大筒,蒙古說唱用的四胡,川劇用的蓋板子,河南越呼叫的四弦,福建莆田戲用的枕頭琴,侗戲用的牛腿琴,壯劇用的馬骨琴,晉劇用的二股弦等等弓弦樂器。所以,二胡實際上是這眾多的弓弦樂器中的一種,它的得名遠遠後於胡琴。所以說“二胡”始於唐朝是不準確的,應該說“胡琴”始於唐朝。

  二胡的樂器結構

  二胡的構造比較簡單,由琴頭、琴桿、琴軸、琴絃、千斤、琴筒、琴皮、琴碼、音窗、弓杆、弓毛、弓杆螺絲等組成的。二胡各部構造的功能:

  二胡構件由九個主要部分組成,其功能分別介紹如下:

  琴筒

  是二胡的重要部分,這通過弓的推拉運動,擦弦後振動琴皮發音的共鳴體。琴筒的質地和形狀對音量和音質有直接影響。一般用紫檀木或紅木製作。形狀有六角形、八角形、圓形、前八角後圓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後面鑲嵌著一個音窗***一般為雕木花窗***,不僅對琴筒起了裝飾作用,而且對發音、傳音和濾音有一定的好處。

  琴皮

  有蟒皮和蛇能上能下兩種,蟒皮為佳。它是二胡重要的發音體,也是振源的關鍵,對音質和音量有著直接的影響。莽皮的鱗片越大,音色越好。

  琴桿

  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軀幹。不僅起著上連下接的支撐作用,而且對整體振動發音也有一定的影響。製作琴桿的材料有些檀木、烏木或紅木。一般用紅木較多。紅木價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琴軸

  有上下兩個***又名琴軫***,起調整音高的作用,上軸縛膠內弦,下軸縛絞外弦。琴軸有木質軸和機械軸兩種,兩者各有利弊。木質軸調音後穩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時緊時鬆,給調絃帶來困難。機械軸調絃快而自如,音準也好,但目前製作質量沒有完全過關,時而會出現鬆動、滑動等現象,容易導致跑弦走音。

  弓子

  是二胡發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杆和弓毛兩部分組成。弓杆是用細實的紫竹製成,粗細要適中。弓杆的軟硬和彈性會直接影響到演奏效果。弓毛以前有用尼龍絲和馬毛的,多用馬尾,且白馬尾為最佳,黑馬尾次之。一般用細實紫竹縛上馬尾,一端裝有活螺絲***弓魚***用來調整弓毛的鬆緊度。F琴絃:是琴的發音體之一,也是二胡的聲源體之一。其質量的優劣,直接影響到發音效果。目前琴絃有兩種:一種是金屬弦,具有拉力好,音質好,音準好和靈敏度高等特點,又分鋁質弦和銀質弦兩種,銀質弦最佳;另一種是絲絃,它發出的音比金屬弦柔和細膩,但位力差,音準差而且容易斷絃,且易變音。現在大多采用金屬弦。

  千斤

  又稱千金,對二胡琴絃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對音準也有一定的影響。它是用棉線、絲線、有機玻璃、塑料等材料製成。其形式多種多樣,有固定千斤、線繞千斤、金屬千斤等。較常用的是紅繞千對斤。

  琴馬

  是琴絃與琴皮之間振動的媒介體,對發音有重要作用。它採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屬和紙等,常用的有木鬆節馬、楓木馬。木鬆節馬木質柔軟,發音圓潤、淳厚,楓木馬軟硬適中,發音柔和、噪音少。J琴託:是琴身的底託,起著裝飾、穩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託還裝有可調底託,用尼龍扣調節,演奏時更為方便。

  二胡的演奏技法

  左手持琴是以"虎口"騎在琴桿上,拇指略微彎曲,不可豎直地向上翹起,也不可向下彎曲緊捏琴桿。掌心應成懸空狀,儘量減少虎口與琴桿的接觸面積,這樣有利於按指的準確,也有利於換把動作或其它技巧練習的敏捷。整個左手應放鬆,小臂自然下垂,與琴桿大約構成45度左右的角度。有些初學者持琴時往往把手臂抬得老高,整個左手幾乎與肩構成平面,這樣不僅難看,而且手臂陷入僵硬狀態,按弦、換把等顯得非常被動、死板,運指技法難以提高。

  坐姿

  1、身體中線左斜,使重心落到了人體的左側。

  2、兩肩高低懸殊,通常是左肩高、右肩低。

  3、過份地踮左腳,甚至左腳掌完全懸離地面。

  4、過於低頭,使觀眾只能看到演奏者的頭頂心。

  持弓

  1、持弓位置過於靠近弓頭或過於靠近中弓。

  2、弓子過於深入虎口底部,使弓子掐死在虎口中,不能靈活運動。

  3、持弓時手指過於向下“耷拉”,使弓杆緊壓琴筒磨擦,弓毛反而離開琴筒向上偏移。

  4、演奏外弦時,中指和無名指從弓杆與弓毛之間拿出來,到演奏內弦時再伸進去。

  5、持弓時拇指的位置不正確。

  6、持弓時中指過於伸入弓杆與弓毛之間,使它裡外都用不上勁。

  7、握弓過緊,致使食指根部、拇指第一關節內側、以及中指第一關節外側磨出了厚厚的老繭,有人誤認為這是“功夫”,而實際是持弓方法上的錯誤。

  持琴

  1、琴筒錯誤地放於左腿中間,而不是放在左腿根部靠緊小腹的位置上。

  2、琴桿過於左斜或右斜;過於前傾或內收。

  3、第一把位時左手虎口離千斤過遠。

  4、左臂缺乏應有的支撐力,靠虎口夾緊而吊掛於琴桿之上。

  5、拇指下彎勾住琴桿。

  6、持琴時左手掌心貼近琴桿,手指“躺”倒按弦。

  7、手指關節過分彎曲,以手指的尖端***甚至用指甲***觸弦。

  8、手指關節反彎,尤其是中指、無名指和小指的第一關節。

  9、手指***尤其是無名指和小指***不是從弦的正面***從弦向琴桿方向***按弦,而是從弦的外側***從弦向身體方向***按弦,以致只按實了外弦,內弦卻處於虛按狀態,常常因此而出現狼音。

  10、演奏時始終讓手指“懸”在音位的上方,不能放鬆。

  11、當一個手指按在弦上時,其下面的手指蜷曲在掌心中。

  12、持琴時大臂過分抬高,使左臂處於緊張而不自然的狀態。

  長弓

  1、弓子執行不平直。

  2、運弓時手腕動作不正確。

  3、換弓時腕部有上下動作。

  4、運弓的始動點不正確。

  5、在換弓中手腕轉換的瞬間,左手手指突然鬆開,造成換弓痕跡過大。

  6、運弓中壓速比例不恰當,致使音質不理想。

  7、有的演奏者習慣於多用弓子左***中弓至弓尖***三分之二的弓段,而對右***弓根***三分之一的弓子卻很少用到,甚至根本不用。

  8、演奏時弓毛不能呈扁狀貼弦,而是呈圓狀,以致碰到兩根弦而發出不必要的雜音。

  9、運弓過程中拇指位置遊移。

  換弦

  1、在慢***中***速換弦時,手臂不必要的前後擺動過多。

  2、換弦時翻手腕。

  3、換弦時弓子上下跳動,這是手臂的上下運動造成的。

  4、換弦時內外弦的音質、音量不均衡。

  分弓

  1、拉推弓聲音不平衡。

  2、拉推弓動作上下掂動。

  3、演奏分弓時手腕或肘部動作過大。

  4、兩手配合不佳。

  連弓

  1、弓段分配不佳。

  2、在連弓中用弓子打拍子。

  3、運弓力度不均衡,常常表現為“棗核”弓。

  4、拉推弓的音質和音量不均衡。

  5、一弓內音符的時值不準確。

  快弓

  1、右臂動作“軸”沒有放在小臂中間部位。

  2、弓子打圈,不能保持“平──直”執行。

  3、貼弦度偏低,使快弓的發音含渾不清,缺乏顆粒性。

  4、拉推弓發音不均衡,將快弓奏成類似“瘸腿”式的效果。

  5、兩手配合不密切,常常表現為左手國際音樂網動作滯後

  顫弓

  1、手臂的緊張度控制或分佈不恰當。

  2、頻率過慢,或震顫不均勻,使顫弓的效果變成了“一盤散沙”。

  3、弓子執行不夠平直,呈斜線運動或呈圓圈狀運動。

  頓弓

  1、演奏頓弓時弓子向上跳起,給頓弓增加了“嚓喀、嚓喀”的雜音。

  拋弓

  1、手臂上下運動過大。

  2、手指動作與弓子的下落配合得不默契。

  3、演奏拋弓時右手抬得太高。

  4、弓子起跳時蹭弦出雜音。

  5、演奏拋弓時弓杆打琴筒出雜音。

  換把

  1、向下換把後大臂沒有隨之下移,而是仍然保留在上把的位置上。

  2、換把後一指定位不準確。

  3、換把時把位概念沒有放在大臂部位,而是放在虎口部位,這容易使換把定位不準確,尤其在大幅度跳把時,更不易做到一步準確到位。

  4、在換把時手指先移動,然後虎口再移動,這就使換把動作的從屬關係顛倒了。

  5、由高把位換至上把位時,虎口不碰千斤***上把不到位***。

  6、換把不能上下垂直運動,以致琴桿在演奏過程中前後晃動過大,從而影響了換把

  的通暢性。

  7、虎口鬆緊狀態不恰當,或換把時沒有鬆開,以致動作艱澀,造成換把困難。

  揉弦

  1、滾揉時動作緊張、僵硬,各部位的配合不協調。

  2、揉弦時虎口移動,影響了揉弦的穩定性。

  3、揉弦與音準的關係把握得不好,或是因揉弦影響音準。

  4、揉弦手法貧乏,缺乏變化。

  滑音

  1、左手滑動速度不均勻,中間有停頓現象,以致滑音斷斷續續。

  2、滑音與應占的時值不吻合。

  3、上下滑音的頭或尾演奏得過滿,該隱去的部份沒有隱去;或漸出漸入的過程奏得不自然,致使滑音顯得蠢笨、呆板。

  4、盲目地使用滑音,沒有選擇和揚棄,使音樂變得象麵糰一樣粘乎乎的一片。

  5、墊指滑音的音準不佳。

  6、墊指滑音不圓潤,手指在過渡的過程中有“坎”,使墊指滑音變成了三截式的滑音。

  7、演奏回滑音時音頭不飽滿,甚至“吃”掉了音頭,使回滑音變成了上滑音,沒有起到回滑音強化音頭的作用。

  飾音

  1、分寸掌握得不恰當,常常是將裝飾小音符演奏得過於強調,以至突出於旋律線之外,顯得笨拙、累贅。

  2、在演奏擻音時,將擻音的第一個音奏得過長,以至造成節拍重音的移位。

  指音

  1、手指因過於緊張而抬不起來,因而擊弦無力,造成發音含混不清。

  2、手指擊弦忽快忽慢,不均勻。

  3、顫音與本音之間的音程不準確。

  4、顫音達不到理想的速率。

  泛音

  1、左手輕觸的泛音點音位不準確。

  2、弓毛的壓速比例調配不恰當。

  3、弓子執行速度不均衡。

  撥絃

  1、勾弦時指肉“吃弦”過深,以至發音遲鈍,常晚於節拍點發聲,而且音響偏硬,沒有充分的餘音。

  2、左手在輪指時,三個手指彈弦的音量不均衡,或因手指相互牽制,缺乏獨立性而不能均勻地依次彈出。

  3、左手撥絃的同時配合以右手的拉奏,容易出現雙絃音量不均衡的現象,往往是右手拉奏音量過大,而左手撥絃不出聲。

  4、右手撥絃的位置不恰當,會使弦的振動不充分,以至聲音發空、發散。

  5、右手撥絃與左手按指的動作配合不默契,以至兩手動作的點不能對在一起,這樣不但發音含混不清,還會影響節奏的準確。

  6、在撥奏中,因弓毛碰弦,而使琴絃不能自由振動,以至發音沙啞,或出雜音。
 

南京到西遞巨集村自駕遊
月琴有哪些歷史起源
相關知識
二胡有哪些歷史起源
月琴有哪些歷史起源
琵琶有哪些歷史起源
聘禮有哪些歷史
經典的成語故事有哪些_歷史故事
普法戰爭有哪些歷史影響
七出三不去有哪些歷史意義
柳琴樂器有哪些歷史發展
漢族徽菜有哪些歷史
漢族湘菜有哪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