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國旗黃龍旗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黃龍旗,1888年到1912年的中國國旗。黃色及龍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徵,以黃龍旗做為國旗有“朕即國家”的意思。1862年10月17日,清政府制定黃龍旗為國旗。下面是。

  黃龍旗歷史

  1840年鴉片戰爭後,隨著西方列強的侵入,原來閉關自守的清王朝同各西方列強的交往日益增多。李鴻章在同西方列強談判、簽約、通商、互派外交人員等外交活動中,看到西方列國莊嚴懸掛國旗,而中國卻無旗可掛,深感有失“天朝威儀”。於是上奏慈禧太后,提出在外交場合中需要有代表大清國的旗幟,請求頒制國旗。慈禧就命李鴻章負責設計圖案。經過多方徵集篩選,李鴻章上呈了八卦旗、黃龍旗、麒麟旗、虎豹旗等多種方案,供慈禧太后選定,最後決定使用黃龍旗為大清國國旗。最初用於作為北洋水師的軍旗,並於1888年***光緒14年***《北洋海軍章程》頒佈與確認本為海軍旗的“黃底藍龍戲紅珠圖”為大清國旗***俗稱“黃龍旗”***。

  黃龍旗在1912年1月10日,清朝政府被推翻後由五色旗取代。而在1917年7月1日,發生“張勳復辟”事件。張勳、康有為等迎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出御太和殿,改民國六年為宣統九年。張勳受命為議政大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黃龍旗又在北京城出現。此次復辟僅歷時十二天即告結束。1917年7月12日,段祺瑞率軍入京,張勳遁入荷蘭使館,溥儀再次退位。黃龍旗又被廢除。

  黃龍旗歷史意義

  黃色及龍都是大清皇帝的象徵,以黃龍旗做為國旗有“朕即國家”的意思。而據五行學說,認為中央屬土,黃色。以黃色代表中國。亦有說黃龍旗的設計概念來自於清朝八旗中正黃旗的旗幟。事實上,清朝黃龍旗初為軍旗。古代軍隊用的旗幟,又稱旌旗。傳說黃帝練兵擺陣法,設五旗五麾。《周禮》:“交龍為旗”。黃色、龍在中國文化中有特殊的含義,其含義不只在清朝。傳說中國始祖黃帝居住在中央,“黃”本義為“光”,黃帝就是太陽光明的化身。

  在建築上,周代的房屋柱子為黃色;到了唐代,黃色成為帝王專用色;在宋代,皇宮開始使用黃色琉璃瓦;明清規定,只有宮殿、陵墓及奉旨興建的壇廟才可用黃色玻璃瓦頂,文廟、關帝廟例外。在中國文化中,黃、青、白、赤、黑五種顏色,赤色代表吉祥、喜慶,而黃色最尊,以黃色為正色。如“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等,反映人民企盼黃天。龍是中國文化的一個象徵物,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對自己的先祖,無論是伏羲、女媧,還是炎帝、黃帝,都神化為龍的形象。民間有舞龍、剃龍頭、戴龍尾等習俗,又有諸如“望子成龍”、“有志成龍,無志成蟲”之說。在清朝,對龍的形象的使用規定:五爪龍為皇家專用,大臣為四爪龍,民間為三爪龍。黃龍旗在清末成為中國的象徵旗幟,和中國文化有密切關係。

  1877年3月2日,一個令大清國人民備感振奮的訊息傳遍了全國:大清國資企業輪船招商局於昨日正式兼併了美資企業旗昌輪船公司***Shanghai Steam Navigation Co.***。旗昌輪船公司7艘海輪、9艘江輪、大量的躉船、駁船,共27艘,及碼頭、棧房、船塢、鐵廠等,都降下了星條旗,升起了鮮豔的黃龍旗。

  這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次通過資本運作的方式,吞併了一家大型外資企業。一貫喜歡嘲諷政府的《申報》,在這一天一反常態,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評論:“從此中國涉江浮海之火船,半皆招商局旗幟。”

  長方形黃龍旗

  到了1881年***光緒七年***9月,在英國訂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回國後,由於三角形的旗與西方各國軍艦上的國旗皆不相同。

  按西洋各國,有國旗、兵船旗、商船旗之別。而國旗又有兵、商之別。大致旗式以方長為貴,斜長次之。同治五年,各國事務衙門初定中國旗式,斜幅黃色,中畫飛龍。係為僱船捕盜而用,並未奏明定為萬年國旗。今中國兵商各船日益加增,時與各國交接,自應重定旗式,以祟體制。應將兵船國旗改為長方式,照舊黃色,中畫青色飛龍。各口陸營國旗同式。

  18***天津軍械局完成了設計樣稿和營造法則:

  尺寸分為大小四號:頭號橫長一丈五尺六寸,直寬一丈六寸五分;二號橫長一丈三尺九寸,直寬九尺五寸;三號橫長一丈一尺五寸,直寬七尺六寸;四號橫長九尺六寸,直寬六尺三寸。旗為羽紗質地,正黃色。因畫龍不能經久,改用藍羽紗鑲嵌青色五爪飛龍,龍頭向上。

  此方案被清政府批准並“照會東西洋各國一體知照”。

周敦頤的歷史評價
清朝國旗黃龍旗簡介
相關知識
清朝國旗黃龍旗簡介
清朝國旗黃龍旗簡介
清朝董鄂妃人物簡介
清朝豫親王多鐸簡介
清朝孝儀純皇后簡介
清朝武師黃四海生平簡介
清朝詩人黃遵憲生平簡介
清朝詩人黃遵憲生平簡介
三國孫吳名將黃蓋的簡介
清朝清官施世綸生平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