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物范仲淹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30日

  范仲淹***9***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諡文正,亦稱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簡介

  范仲淹***9***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諡文正,亦稱范履霜,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教育家。祖籍邠州***今陝西省彬縣***,後遷居蘇州吳縣***今江蘇省吳縣***。他為政清廉,體恤民情,剛直不阿,力主改革,屢遭奸佞誣謗,數度被貶。他的文學素養很高,著名的《岳陽樓記》中“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為千古名句。皇祐四年五月二十日***1052年6月19日***病逝于徐州,終年63歲。是於年十二月葬於河南洛陽東南萬安山,封楚國公、魏國公,有《范文正公集》傳世等。

  歷史祕密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早已成為激勵仁人志士的千古名句,但范仲淹的主要事業並不是寫散文,而是主持北宋中期轟轟烈烈的慶曆新政。

  總的來說,宋仁宗趙禎在1022年登基之後,還不算一個壞皇帝,可他的日子並不好過。內外交困的仁宗在巨大壓力下不得不考慮改革了,此際,他想起了范仲淹。

  本來范仲淹還有動搖,也許仁宗求治心切,沒有充分考慮改革的艱難吧,但皇上的信任已達極致,臣子還有什麼可說的?幾天之後,他寫出了《答手詔條陳十事》上交仁宗。在這個奏摺中,范仲淹說出一個真理:"歷代之政,久皆有弊,弊而不救,禍亂必生。"

  范仲淹這個奏摺在中國改革史上大大有名。仁宗接到范仲淹的報告,極為高興。經研究,除第七條軍事建議之外,其餘九條,補充細則,陸續下詔,全國執行,時人稱為"新政",即後來所謂的"慶曆新政"。其重點是幹部制度改革,屬於政治體制改革範疇,是非常棘手的燙山芋。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是膾炙人口的散文《岳陽樓記》中的經典名句。千百年來,這句話不知勉勵了多少為官者或知

  識分子。而作者——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也因此被人們所熟知。翻開所有的文學書籍,都無一例外寫著:“范仲淹,江蘇吳縣人”,也就是江蘇蘇州人。我要告訴大家一個歷史祕密:作為“蘇州人”的范仲淹,卻生於徐州,死於徐州。這一獨特空間的“生死結”,多少透露了一種人生宿命。文史學者田秉鍔先生說,一個人不可能選擇自己的出生地,因為這一切都是上一輩的生活際遇造成的。據說,范仲淹的老家其實並不在蘇州,而是河北幽州。

  “在五代的時候,天下大亂,幽州更亂,這時范仲淹的高祖父***五世祖***叫範隋,唐朝末年的時候,他是做幽州樑相縣的主簿***副縣級***,那時候為了逃避戰亂跑到了浙江***那時候的浙江叫兩浙,實際上是現在的蘇南和浙北***,於是在蘇州安了家。” 範隋在蘇州安家之後,其後代便一直在蘇州生活著。直到五代即將結束時,趙匡胤“陳橋兵變”以後,一家人仍在蘇州。當時大宋王朝在北方建立的時候,南方還存在著好多分裂政權,比如說南漢,吳越國,還有南唐,淮河以南還有許多國家,趙匡胤只有一個任務,統一中國。

  當時,吳越國的國王叫錢俶。范仲淹的祖輩在吳越國擔任重要官職。田秉鍔先生說:“范仲淹的曾祖父叫範夢靈,當時做吳越國糧料判官,就是管糧油的官職,他的祖父叫範贊,是吳越國的祕書監一個小官,替吳越國王來掌管圖籍,掌管檔案,范仲淹的父親叫範墉,範墉年輕時,也在吳越國錢俶手下做文字官。

  由於南方形式發生了巨大變化,聰明的吳越國國王錢俶決定投靠趙匡胤。田秉鍔先生說:“他知道統一是國家大事,而且吳越國作為一個小國家,在戰爭上如果跟宋國打的話,他打不過他,於是他就積極投靠趙匡胤,就表示‘我願意稱臣納貢,我願意不作國王。’這樣,趙匡胤就把鬥爭的矛頭指向南唐,打南唐時,吳越國抄了南唐的後路,才造成了南唐李後主被俘。” 不過,當時投降宋朝並不是容易的事,是有條件的。宋朝政策很苛刻,最後,吳越國國王錢俶帶著他的所有後宮妃子、王族、臣民,帶著傾國的財寶,乘著大船順著過去的泗水,就是現在的大運河,到了大宋國都開封。這一年是宋太宗太平興國3年,公元978年。

玻璃什麼時候發明的
歷史上最後一名狀元是誰
相關知識
歷史人物范仲淹
歷史人物腦筋急轉彎
歷史人物的趣味謎語有難度
有關中國歷史人物謎語
關於歷史人物的謎語有哪些
含有歷史人物的歇後語有哪些
西方歷史人物故事
關於歷史人物隨筆
歷史上有麗姬這個人嗎_歷史人物原型是誰
描寫歷史人物的作文精選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