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夫之勇是出自哪裡的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8日

  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匹夫之勇:指不用智謀,單憑個人勇氣行事的行為。那麼?

  匹夫之勇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孟子》一書中。“匹夫”這個詞,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專指普通平民男子,而匹夫之勇這個成語帶有貶義的色彩,意思是逞強鬥狠、不計後果地蠻幹。據《孟子·梁惠王下》記載,有一次齊宣王對孟子說:“我有個毛病就是喜歡‘勇’”。孟子聽了這話後心想:“人君不可無勇”。“勇”並不是壞毛病,問題在於如何正確地看待“勇”,於是便回答說:“勇,有小勇、大勇之別,希望大王不要好小勇,而要養大勇。”

  那麼,什麼是小勇,什麼是大勇呢?孟子說,像一個人手握利劍,瞪大眼睛,高聲吼道:“誰敢抵擋我!”這就是匹夫之勇,是隻能對付一人的小勇。而當國家而臨強敵和霸權時,像周文王周武王敢於一怒而率眾奮起抵抗,救民於水火之中,所謂“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這就是大勇。

  從孟子的這段話中可以看出,匹夫之勇,是無原則的衝動,是隻憑拳頭和武力的血氣之勇。而大勇則是孔子所說的義理之勇,也就是基於正義的勇敢;只要正義存於我方,對方即使有千軍萬馬,也會勇往直前,大義凜然,無所畏懼。

  北宋著名文學家蘇軾,在他的《留侯論》一文中,進一步發揮了孟子的這個觀點。文中寫道:“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一般人在面臨侮辱和冒犯時,往往一怒之下,便拔劍相鬥。這其實談不上是勇敢。真正勇敢的人,在突然面臨侵犯時,總是鎮定不驚。而且即使是遇到無端的侮辱,也能夠控制自己的憤怒。這是因為他的胸懷博大,修養深厚,可以顧全大局,不計個人些小得失。

  匹夫之勇,即是血氣之勇,表現出來的就是,無容人之量,易怒。易怒,也容易造成不良後果。

  匹夫之勇的歷史典故

  春秋時,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在吳國囚禁三年,受盡了恥辱:回國後,他決心自勵圖強,立志復國。22年過去了,越國國富民強,兵馬強壯,將士們又一次向勾踐來請戰:“君王,越國的四方民眾,敬愛您就象敬愛自己的父母一樣。現在,兒子要替父母報仇,臣子要替君主報仇。請您再下命令,與吳國決一死戰。”

  勾踐答應了將士們的請戰要求,把軍士們召集在一起,向他們表示決心說:“我聽說古代的賢君不為士兵少而憂愁,只是憂愁士兵們缺乏自強的精神。我不希望你們不用智謀,單憑個人的勇敢,而希望你們步調一致,同進同退。前進的時候要想到會得到獎賞,後退的時候要想到會受到處罰。這樣,就會得到應有的賞賜。進不聽令,退不知恥,會受到應有的懲罰。”

  到了出征的時候,越國的人都互相勉勵。大家都說,這樣的國君,誰能不為他效死呢?由於全體將士鬥志十分高漲,終於打敗了吳王夫差,滅掉了吳國。

  匹夫之勇的歷史典故二

  項羽雖然是一個失敗的英雄,但是司馬遷卻稱讚他說:“當年秦國政治腐敗,百姓紛紛起來反抗,項羽在陳涉這個地方領軍對抗......前後只花了三年時間,就把秦國滅掉,然後將得來的天下分封給各王侯貴族,成為稱雄一方的霸主,雖然最後他失去了霸主的地位,但是他的功績偉業,是近古以來還沒有人能做到。”

  劉邦做了皇帝以後,在洛陽宮擺設筵席宴請群臣的時候說:“我之所以能成功,順利取得天下,是因為能夠知道每個人的特長,並且也懂得如何讓他發揮長處。”然後他問韓信對自己的看法。韓信回答說:“大王您很清楚自己各方面的才能與長處,因此您其實心裡明白,說到機智與才華,其實是不如項王。不過我曾經當過他的部下一段時間,對於他的性情、作風、才能,瞭解得比較清楚。項王雖然勇猛善戰,一人可以壓倒幾千人,但是卻不知道如何用人,因此一些優秀傑出的賢臣良將雖然在他手下,可惜都沒能好好發揮各自的專長。所以項王雖然很勇猛,卻只是匹夫之勇,做事不懂得深謀遠慮、三思而行。而大王任用賢人勇將,把天下分封給有功勞的將士,使人人心悅誠服。所以天下終將成為大人您的。”

匹夫之勇是出自哪裡的
秦朝建立的歷史背景
相關知識
匹夫之勇是出自哪裡的
匹夫之勇是出自哪裡的
十日畫一水是出自哪裡的
一個人的苦是出自哪裡的
誠者天之道也出自哪裡的
勤能補拙是良訓是出自哪裡的
逸豫亡身害是出自哪裡的
善不可失是出自哪裡的
痛徹心扉的愛是出自哪裡的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出自哪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