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大學生青春勵志文章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4日

  生命就是一個長途的旅程,我們要學會快樂而行,不管路途多麼遙遠和艱辛,都會是幸福而饒有風味的,因為我們在我們的青春裡奮鬥過,勵志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大家喜歡!

  篇一

  他出生在臺灣基隆的一個貧困家庭。自清代起,家族連續五代都是七星礦區的挖煤工,所以父母對他沒有過高的奢望,只希望他成年後能繼承父業在礦區安分地挖煤,就夠了。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為了分擔家計,七歲的他上國小一年級,就在制服後面貼上“打工”兩個大字,在街頭招搖著找工作。差事很快找上門,只不過活兒不輕鬆,常人還不敢做,因為那得跟屍體打交道。

  那年月,礦坑事故多,人命不值錢,通常是人死後就被草草地埋葬,因此常有人要幫忙挖墳墓。他打的第一份工就是替人挖墳。懵懂的年紀,還不太懂得挖墳這事不光彩不吉利,他接到任務後就不知疲倦地挖,直挖得汗流浹背挖得陰風颼颼,還只能掙到微薄的工錢。

  連續挖了三年,他挖墳越多越害怕,再也承受不了內心的恐懼,終止了這項營生。他開始利用週末假日去替果農除草。其他的除草工除草不除根,一個月後就得返工,他先用鐮刀割,再用手拔,斬草還拔根,時間多耗去一倍,卻可以持續三個月到半年也無需再除。

  漸漸地,果農們都知道他做事細緻負責,爭相把除草的活兒交給他,甚至忙不過來也要擱上幾天等著他做而不願交給其他人。望著其他除草工妒忌中略帶仇恨的眼神,他開始明白,原來做同樣的事,做得好與不好,結果會大不相同。

  十三歲,他以優秀的成績考入基隆初中,父親卻因受傷生病再無法下礦坑。他決心代父去挖煤,戴上大頭盔穿上厚工服就進到攝氏四五十度的高溫礦坑,躬身去苦作。礦坑裡伸手不見五指,手一擦汗炭灰便飛進眼裡,辣辣的疼,更要命的是坑道佈滿地下水,一旦誤踩入水坑,雙腳就得整天泡在溼臭的地下汙水中,腫脹難忍,彷彿人間地獄。

  接連幾天,他在煤坑不是眼睛受傷,就是雙腳被汙水泡腫,甚至幾次還險些被坍陷的煤泥砸中,受盡了痛苦折磨。他在煤坑裡的笨拙表現惹得工友們陣陣鬨笑,有位老者看不過去,偷偷地送了他一隻電筒。

  那是一隻外形簡陋且粗糙的電筒,光亮也微弱,但昏黃的光卻足夠照明地下的水坑和四壁的裂縫。於是,他再下煤坑,就先用電筒照亮環境,待到把危險都排除了,才專心地挖煤。這樣一來,受傷和危險的事再少有發生。

  1969年,他考取了臺北商專會統科,成為礦區的一大新聞。為賺取學費,他打算去高爾夫球場當球童。可白天有課,球場又不設夜場,他只剩下大清早可以打工。

  幸運的是,有位王老闆習慣在清晨打球。這位王老闆脾氣暴躁,天沒亮光線不好球常常打出後撿不回,他就要把球童訓上半小時,沒有球童樂意替他服務。可他一心想賺錢,顧不了被罵,欣然接受了這差事。

  到了球場,四周黑壓壓的一片,他不由心裡發慌,這才知道要在黑暗中找回打出去的一顆小白球不容易。到王老闆開球前,他先站到球前面兩米開外,待球被打出後,就緊盯住那白點不放,還配合著聽球落地的聲音,再迅速朝落點飛奔過去。

  他很快撿回球,樂呵呵地說,我眼力還不錯。那天,王老闆練習了十八個洞,他集中眼力和心力去撿球,沒有遺漏一個。原來只要用心用力,世上沒有做不成的事。

  可是半個月後的一次,球被打出去,他看得仔細也聽得真切,倉促地朝落球處跑去,卻怎麼也找不著。他失落地返回來,惶然地等著被訓罵。出乎意料,王老闆沒罵他,反倒平緩地說:明天給你配個電筒吧……這樣你就能看得更遠更清楚了。

  他如釋重負地笑,不自覺地回想起當年在煤坑裡挖煤時的電筒,也深信電筒能幫助自己更好更快地撿回小球。第二天,王老闆守信地帶來一隻精緻的電筒,並與他說好,讓他提前守在落球的方位,把那片目的地照得明亮。這樣一來,被打出去的球就再也沒有丟失過。

  一次休息時,他向王老闆講起當年挖煤的事,提及電筒在煤坑的作用,反覆感謝王老闆的幫助。王老闆哈哈地笑,語重心長地說:挖煤時帶上電筒,就能照清周圍的風險;撿球時帶上電筒,就能照亮遠處的小球……別小看一隻小電筒,如果人的一生都帶著它,興許就總能比別人更早地看清隱蔽的困難和風險,總能比別人更遠地看見潛藏的目標和機會。

  他驚愕地望著這個老者,默默地想,其實,更早地洞察風險,更遠地看清時運,是挖煤和撿球的妙方,不也正是做好天下事的良策嗎?

  那以後,他遇事都以早洞察風險、早把握先機來提醒自己,終於取得了美國艾瑪拉大學教育學碩士學位,成為任教20多所學校的教授,並在而立之年後成功轉行營銷保險業,創下單件保額過4億、一天成交200戶房屋、半年賣出99部賓士車等一系列紀錄。他,就是曾經的臺塑集團CEO王永慶的球童,如今被譽為“亞洲保險王”的蔡合城。

  在一次演講中,蔡合城回顧了自己的人生經歷,耐人尋味地說:“煤礦終會挖完,但還有個金礦沒有挖,只要你懂得為人生多備一隻電筒,做到凡事都比他人更善於洞察更富有遠見,這金礦就一輩子也挖不完!”

  篇二

  只有成功了才可能贏得下一次更大的成功。

  他大學畢業後,被分到電視臺工作。那時年輕,沒有名氣,人家不摸底,不敢把重要本子交給他來導。他接到的本子都是名導演們挑剩下的,是二流的本子。看來作為新手註定很難在短時間內幹出名堂,獲得成功。但是,他有自己的想法,當他接到第一個本子時,他就意識到自己失敗不起,如果真的失敗了,就永無出頭之日了。只有一鳴驚人,才能叫人刮目相看,並脫穎而出。於是,他面對二流本子,給自己提出目標:“只能成功不能失敗。”為此,他下苦功夫去改寫,去創造,拍攝中傾盡全力,精雕細刻,力求出新。就這樣他硬是把二流本子拍出一流的水平,播出後觀眾反響強烈,引起領導重視,再拍第二部又大獲成功。於是,他的才能和實力被各方面看好,機會接踵而來,很多電視臺找他拍戲,名氣越來越大。他先後拍出《孔繁森》《天路》《成吉思汗》《大染坊》等富有個性的有影響的好片子,受到廣大觀眾的喜愛,他也成了影視界的名人。他就是著名導演王文傑。他深有體會地說:“對於青年人來說,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此言很有幾分道理。因為在現實生活中,有時客觀上不允許你失敗,一旦失敗了你就會失去發展機會,失去在這一領域存在的資格。相反,你只能成功,只有成功了才可能贏得下一次更大的成功。

  從某種意義上說,王文傑能很快脫穎而出獲得成功就得益於信奉“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理念。人們一旦接受了這種理念,心態就不同了,要求自己的標準也就高了,就會自覺給自己加壓,充分調動自己的潛能和聰明才智,加倍努力工作,使自己有超水平的表現,創造出讓人刮目相看的成績,結果必定是少走彎路,或不走彎路,早日收穫成功。

  對於青年人來說,誰認識這個問題早,誰就會走出“從成功到成功”的路子。著名節目主持人倪萍的主持生涯是從與明星同臺主持節目開始的。當時她應邀在“人與人”系列片中擔任第三主持人,其他兩個是當時的大明星:一個是李小玢,一個是方舒。面對大明星,她感到壓力很大。而且每一集都由李小玢與方舒先選劇本,剩下的才輪到她,這就更增加了主持的難度。但是,她沒有氣餒,她意識到自己失敗不起,第一次當主持如果失敗了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永遠失去在這個領域發展的機會。她暗暗為自己鼓勁,竭盡全力,試圖把每一集都做得精益求精,顯出風采。結果系列錄影非常成功,她表現過人從而嶄露頭角。不久,她被中央電視臺選中,很快成為著名節目主持人,為廣大觀眾所喜愛。

  此例再次佐證了“成功是成功之母”的意義和價值。因此,一切有抱負的青年人,當你投身新的工作環境任務的時候,就要堅守“成功是成功之母”的理念,把成功當成唯一的目標,頂住各種有形的無形的壓力,去追求高標準,把工作做到極致,做到最佳,做到出類拔萃,從而為自己開啟更大的發展空間。

  當然,信奉“成功是成功之母”,也許不能保證你的工作獲得絕對成功,但是這種理念起碼可以給你多一些成功心理暗示,多幾分成功機率。即使經過努力還是失敗了,那也不妨礙你總結經驗,摸索規律,從失敗再到成功。

  篇三

  人生有得意的時候也有失意的時候,一個人從呱呱墜地時起,便生活在得意與失意之間。得意也好,失意也罷,都不過是人們對於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是人們對於自己所處的環境和地位的心理狀態。得意者前呼後擁,面對的是鮮花和掌聲,失意者門可羅雀,面對的是蒼涼和寂寞;因此得意者往往喜氣洋洋,滿面春風,失意者大多情緒低沉、垂頭喪氣;得意者往往拋頭露面,到處張揚,失意者大多閉關自守,逃避社交;得意者往往目空一切,趾高氣揚,失意者大多自譴自責、自慚形穢……

  所以有人說,失意之時最可鑑別人的意志。意志弱者,失意失志,一蹶不振;意志強者,失意不失志,在逆境中鍛鍊自己,蓄勢待發。得意之時最能鑑別人的定力。定力低者,恃才而驕,居功而傲,得意忘形;定力高者,恃才不驕,居功不傲,甚至功成身退。

  人生最危險、最可怕的時候往往不是失意之時,而是得意之時。因為失意擊倒的不過是一些庸人,而得意擊倒的往往是英雄。我們從淮陰侯韓信的人生成敗中,就可以得到很多啟示。

  當初韓信落魄失意時,人們都嫌棄他,連吃飯都成問題,靠一個替人洗衣服餬口的老婦賜飯為生,還忍受過一個市井無賴的胯下之辱。後來戰亂四起,韓信投奔項羽,不得重用;改投劉邦,仍然不得重用。於是連夜逃亡,這才成就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佳話,然後才開始書寫他登壇拜將,金戈鐵馬,摧城拔寨,兵圍垓下,四面楚歌,氣吞山河的輝煌。然而天下已定,封為楚王,自恃功高,得意忘形,疏於防範,不知禍之所倚。有一次劉邦與韓信一起散步,談論眾將之才,劉邦問韓信:“你看我能帶多少兵?”韓信回答說:“最多不過十萬。”劉邦又問:“那麼你呢?”韓信說:“多多益善。”韓信明知劉邦畏懼他統兵之才,仍然以此自矜,口無遮攔。功高震主,且又盛氣凌主,他的悲劇已經註定。最終因“圖謀造反”,被呂后和蕭何合謀殺害,豈不悲哉?對此歷史早有定論——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人生最險得意時,韓信的人生成敗主要在於他意志強而定力低,所以能跨越失意之坎而不能跨越得意之坎。

  世界上沒有長久的失意者,也不會有永遠的得意者。超越得意有時比超越失意更難。因此有人說,一個人最大的成功不是戰勝別人,而是戰勝自己。此言甚是。

  

青春勵志故事集
關於青春奮鬥的故事
相關知識
關於大學生青春勵志文章
關於大學生青春勵志格言
關於大學生青春勵志語錄
關於大學生青春勵志故事
關於大學生青春勵志詩歌的朗誦稿
寫給大學生的勵志文章_大學生青春勵志文章
關於大學生夢想勵志文章
關於大學生活的勵志文章精選
關於中學生青春勵志語錄
中學生青春勵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