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成長勵志故事大全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3日

  有很多名人的成長故事都是非常的值得我們去看看學習他們身上的優良品德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名人成長勵志故事,供大家參閱!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成龍自述成長之路

  11月23日上午,國際影星成龍來到北京影視城給中北英皇演藝專修學校百餘名準藝員授課。他從自己的成才經歷談起,主題是告訴年輕人不要輕易放棄。缺乏講課技巧的成龍,用大量例項彌補了這個弱點,記者將其歸納成了幾個精彩片斷:

  從演死人開始

  我是從一個默默無名的童星做起的,大約6歲的時候,爸爸把我幾乎是“賣”到了戲劇學校,從那以後就開始跟著師父學京劇。那時候很苦很苦,我只要有飯吃、有覺睡就很知足了。拍的第一部戲叫《梁山伯與祝英臺》。最開始的時候我只能演死人,第一次演的時候,導演狠狠地罵我,“不要動,你已經死了,肚子還動什麼”,這時候我很沮喪,覺得自己居然連死人也演不好。後來我開始細心地琢磨,什麼時候應該吸氣,什麼時候應該閉氣,什麼時候鏡頭會對準死人,該怎麼死,這樣,一次又一次,我終於成了“死”得最好的人。

  給人擦車用牙籤挑縫

  我當年的夢想是做一個武術指導,因為我覺得他很威風。要做一個武術指導就要先懂得鏡頭,我做了兩年拿鏡頭的人,扛了兩年鏡頭。

  那時候電影圈武行有一個很有名的人,他地位很高,有許多小弟、跟班,我也混在中間,算是小弟的小弟。為了能讓他注意我,當我知道他來片場鐵定要經過哪些地方時,我就每天都站在那裡,在他面前露一臉,讓他看見我,後來有一天他終於停下車問了我一句:“你是跟我的嗎?”我說是。他於是讓我上他的車,一路上我坐得很規矩,什麼也沒說。到片場以後他讓我幫他擦車。我這一輩子就沒擦過這麼幹淨的車,每個縫隙,都用牙籤來挑乾淨。後來他就每天都接我上班,我每天都幫他擦車……最後我終於成了這位武指身邊的紅人。

  我不是教你們拍馬屁,可是搞藝術的人就是要想法子讓別人注意到你。那時候,為了讓報紙能報道自己,我什麼都幹過,還別出心裁地戴墨鏡,希望媒體能關注到我,沒想到,報紙登出來就把我給剪了。後來,我又想法子,在拍照的時候,就拼命擠在主角旁邊,近得報紙都剪不掉,這樣好了,終於登了,露臉了。

  腦袋開刀

  眾所周知,成龍拍戲是那種不要命的,敬業到了這種地步在演藝圈中已是很難找到第二位了,而關於他在拍戲中究竟受過多少傷,最終還是被一個學生問了出來。

  受傷次數數不過來,像這裡斷過一次,這裡斷過三次,這裡燒傷過,這裡爛過,這裡裂過,這裡開過……反正從頭頂到腳趾,全身沒有一處沒受過傷的。以前拍電影沒有保險,拍火戲時,我用真火,眼毛都燒沒了,真火和假火是兩回事,拍戲時就是在玩命。我的電影到今天還是有很多人談,而且拿到法國好多大學去當教學資料,我覺得很驕傲。要說我至今印象最深的一次受傷還就是我腦袋開刀那次。那時候在南斯拉夫,又有戰亂,醫療水平也不高,我真以為我會死掉。因為那個事情的影響,我現在做事是今天的事情今天做,我只想今年做什麼,不想後年。生命是這麼脆弱,所以我不會浪費我每一天的生命。我不說我對得起社會,但最起碼我對得起我自己,應該說,開刀那事把我整個人生觀都給改變了。

  幸運只能用幾年

  很久以前,曾有報道稱:某年成龍的全年收入幾個億,很多年輕人豔羨得不得了,當時成龍就說:“這是我應該得到的,是多少年拼出來的。年輕人不應該總看到人家的收穫,不想想人家的付出。”此刻,面對百餘位做著明星夢的中北英皇學員,成龍再次毫不客氣地對如今青年人身上的弊病予以批評。

  作為藝人要有多方面的才藝,在美國,我從和人家溝通A、B、C都不會講,到今天我能在美國電視臺做直播節目。聽不懂沒關係,要知道問。我是山東人,以前不會講山東話,但是我現在會講山東話,會講上海話,會講福建話,會講韓語,會講一點日語。以前老一輩的演員像洪金寶等,除了漂亮的演技,還會唱歌還會跳舞。現在的演藝界、歌唱界的年輕朋友才技不夠,他們有很好的環境,十五六歲就出來唱歌,但是唱也唱不好,填詞也不會,彈也不會,只是很漂亮或很帥,只是很幸運地有人把他捧出來。這樣的人很快就會冷掉的。我們講的是實力,幸運只能用幾年,實力卻會永遠。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秦海璐的成長之路

  秦海璐9歲時,因為爸媽下海經商,乏人照料,被狠心地“扔”進全託京劇戲校。

  戲校苦哇。為了出一個“苗子”,基本採用“打為主,吼為輔”的訓練方式。尤其秦海璐學的刀馬旦——唱、念、做、打、舞、翻,樣樣得練好。承受的苦、累、痛,難以忍受,無法形容。

  別的孩子週末,回家偎在父母懷裡、撒嬌、盡享呵護。秦海璐像只被遺棄的小鳥“無枝可依”。父母常常忙得幾個月沒空來看她。她心裡漲滿了委屈,用淚水抵抗、發洩。可是哭完了,沒人心疼,一切還得照舊。於是,開始擰巴、較勁兒,玩命練功,老師讓停也不停。就這樣,將近7年的戲校生活,練就了她極強的心理承受力,且深諳:在這個世上,任何人都依靠不了,所有的苦、累和痛,只能自己化解。

  17歲,秦海璐戲校畢業,進入北京中戲。身處奼紫嫣紅,俊男美女之中,長相平平的她,既不自卑,也沒壓力。“因為7年的苦,都熬過來了,這算得了什麼呢?”何況,她堅定的、唯一的目標:拿張大學文憑,回家做白領,找一個好老公。班裡的同學,有的想家想得淚汪汪,有的因拍廣告、演戲,找不著感覺痛苦而哭。她沒心沒肺,悠哉淡定,兀自打發日子。直到大四。

  那年,學校認定她是“能演戲的幾個裡最會演戲的一個”,讓她參加電影《榴蓮飄飄》的拍攝,她不幹。“不想拍電影,只想當白領。”班主任“激將”說,你如果不試試,拿了中戲文憑就去當白領。人家會說,秦海璐不行。她一想,可不是,姐們兒不成名可以,但不能讓別人說幹這行不行,才改的行。不料,她這一“觸電”,捧回了最佳新人、最佳女主角兩個大獎。

  都以為她會“乘風而上”,她卻躲貓貓般匿跡三年,圓她的白領夢去了。輿論譁然,有說她自覺長相對不住觀眾,改行了,有說她受不住刻薄的言論,隱退了……各種“浮雲”,她全然不顧,我行我素,心裡竊笑:姐用實力證明過了,姐行!姐很行!你們愛咋說咋說。與姐無關。

  然而,做演員是她命定的天職和強項,兜兜轉轉幾年,她還是被“旋”進演藝圈,且不急不躁,憑著豐厚的底蘊和紮實的功底,聲名鵲起,成為觀眾喜愛、褒讚和欣賞的實力派演員。

  在電影《愛情來電轉駁》裡,12個走馬燈似的相親女,唯獨她演的那個,讓人印象深刻。媒體問她緣由,她說,喜劇也得認真演,而不是刻意去討好、甚至胳肢觀眾,但也不能一水順的認真。除了感覺,還得動腦子。掌握好發力點,收放自如。這是從小在戲臺上的基礎和累積。在舞臺上,射燈跟著你轉,你必須找到自己的節奏。開始,鑼鼓點控制你,等你一點點有了節奏感之後,鑼鼓點開始跟著你。這個從被動到主動的過程,是一個演員成長、磨鍊、積澱、成熟的過程。所以,吃的苦,永遠是人生的基礎。非但演戲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綜觀演藝界,學戲出來的跟沒有學過戲而當紅的,截然不同。”學戲出來的,特別紮實,特別沉穩,不浮躁,懂得收斂低調。譬如何賽飛、徐帆、袁泉,不論生活、演戲,工作,還是為人處世,特樸實嚴謹,很少會出一些么蛾子的事兒。因為,京劇傳統的優良風格和謙謹意識,隨著那些“苦”,日積月累,浸潤到骨髓裡去了,約束規範著人的言行、修為。

  秦海璐出演話劇《四世同堂》裡的大赤包。四川媒體評論她:“身材苗條,知性嫵媚……”她莞爾:這都是“他們”對我的評價。跟我沒關係。在我這個小小的圈子裡,也許我有那麼點兒知性。但出了這個圈子,比我有學問的人多了去了。所以別當回事兒。

  多年來,她堅守原則:“演員是個‘感知’很強的職業。來不及感知生活,陀螺似的從一個劇組到另一個劇組,我不幹!”這就是她的基礎,風格、底蘊。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莫言的成長故事

  1955年,莫言出生在高密東北鄉的一個偏僻小村落裡。村裡有習俗,產婦分娩時,身子下面墊著一層浮土,嬰兒呱呱墜地時,就落在那層浮土上,應和“萬物土中生”的道理。

  浮土是父親從大街上掃回來的,它是莫父與這個世界交流的第一種物質,混同著浮土裡牛羊糞便、野草種子等等味道,充滿了養分,似乎這浮土也滋養了莫言的筆端,滋養了他文字的繁茂生長,讓他這一作家當得挺靠譜!

  一

  兒時的莫言不遭人待見,在新書《聆聽宇宙的歌唱》裡,他對自己總結很不客氣:醜、懶、饞,不遭一大家子人待見。兒時經歷混在一場國家的運動中,讓家中長輩行事說話都小心翼翼,對孩子說的最多的也是:別在外面給我惹麻煩。

  十二歲那邊,莫言因為拔了生產隊的一個紅蘿蔔,被罰跪在毛主席像前請罪,回家後被父親用蘸了鹽水的繩子抽打。至於麼?有著些許世外仙人氣質的爺爺也是這麼說的:“不就是拔了個蘿蔔嗎!還用得著這樣打?”但終究,“中農”出生的家庭讓每個人在這場運動中都得小心翼翼,老老實實,才能苟且偷安。

  莫言的童年是壓抑的,壓抑的童年讓人想逃離。所以在選了四年兵之後,莫言終於在1976年爬上了裝運新兵的車,別家孩子都與親人流淚告別,他則雀躍如同飛出牢籠的鳥,滿腦子想的都是新疆西藏、天涯海角……只是車在開了三百華里之後,停了。從高密到黃縣,一路上的欣喜瞬間變成失望。雪花覆蓋,來路無影。

  莫言記得當時新兵連設定在黃縣縣城西北角一座叫丁家大院的豪宅裡,那座豪宅在膠東半島都赫赫有名。進去時,首先看見的是一座高大的影壁,上面刻著“紫氣東來”四個大字。數十個新兵站在影壁前聽一個幹部點名。“管謨業。”“到”。“跟著班長進去。”“是”。他隨著一個老兵進到一棟雕樑畫棟的大房子裡,把揹包一放,好了,莫言的軍旅生涯就這樣開始了。

  雖說未能實現“天涯海角”的願望,可“樹挪死,人挪活”的古話還是在莫言身上有了些許的應驗。在家裡吃不飽穿不暖,整天吃一種口感差到要命的雜交高粱,到了這裡,託後方基地農場的福,他不僅每頓都能吃得飽飽的,還是那種用小麥磨成的精粉!

  他覺得,當兵還是蠻靠譜的。

  兩年匆匆而過。

  二

  從第三年開始,莫言開始給戰友們上課,學習內容是三角函式的基礎知識。

  這事兒看起來蠻不靠譜!莫言沒有上過多長時間的學,因為歷史原因,少年時期的他不僅沒有圓了大學夢,就連初中都沒上完。但他的學識是有的。莫言的父親上過私塾,因此全家人對知識文化都很重視,莫言也繼承了父親極強的自學能力,他還“自動升級”成了現在的現學現賣!

  因為授課認真,莫言被調到上級機關工作。說是工作,其實就是等待提幹。可一位領導覺得莫言剛過來,直接提幹不太合適,就說要考察一年,結果考察完一年,關於戰士提幹有的新要求“必須進過考學,或者……”失望是當然,莫言倒是沒鬧什麼脾氣,那個年代,包括童年的記憶讓他成了內斂的人,也有壓抑的成分。

  兩年後,鄭州工程學院在莫言所在的部隊開了一個學習點,問莫言能不能當老師給學員們授課。莫言也不客氣,攬下活就開始研究教材,他從三角函式老師,自己給自己換科目成了哲學與政治經濟學。照樣有領導來聽課,一位頗為惜才的副主任在聽完莫言的講課後還提了要求如“不要背書,要口語化”等。當時莫言已經在《蓮池》等雜誌有發表作品。那位副主任拿著莫言的作品就到北京總部“推薦賢良”。莫言也因此得到了去解放軍藝術學院學習的機會。

  “這段時間”的人物經歷是混亂的,侷促的,可以一帶而過的,但關於莫言的寫作,“這段時間”又是不可或缺,使莫言得到寶貴的關於自己的反面教材並最終確定寫作方向,從此,中國文壇上豎起了一面新旗,號:高密東北鄉。

  當時,他提筆想寫很多東西,因為固執的認為童年是酸澀到不堪的,他在文字有意“去高密”化。“我努力抵制著故鄉的聲色犬馬對我的誘惑,去寫海洋、山巒、軍營,雖然也發表了幾篇這樣的小說,但一看就是假貨……”為了讓小說道德高尚,他給主人公的手裡塞一本《列寧選集》,為了讓小說有貴族氣息,他讓主人公日彈鋼琴三百曲,等等等等,脫不了泥腿子的附庸風雅,滿鼻子牛屎味兒的胡編亂造!

  莫言的這些“評價”完全出自他的《聆》,他總是喜歡把他自己逼到絕境,退無可退之時,好好修理一把,用嚴重的自虐傾向得到最敲打人心的語句。只是“這段時間”他完全做不到這一點,直到《白狗鞦韆架》的誕生,“這段時間”才被終結。

  有一位作家說:莫言的小說都是從高密東北鄉這條破麻袋裡摸出來的。他本是譏諷莫言,但莫言把這話當成是對自己的最高嘉獎。他扛著“高密東北鄉”的旗號嘯聚山林、打家劫舍,在自己的文字天地裡當起了開天闢地的聖者,發號施令的皇帝,先前的那些鋼琴、麵包、原子彈、臭狗屎、摩登女郎、皇親國戚、假洋鬼子……統統被他塞到高粱地裡去了。“我認為文學是吹牛的事業但不是拍馬的事業,罵一位小說家是吹牛大王,無疑等於拍了他一記響亮的馬屁。”莫言對自己身上能綁上一條高密東北鄉的“破麻袋”相當高興,“在這條破麻袋裡,狠狠一摸,摸出一部長篇,輕輕一摸,摸出一部中篇,伸進一個指頭,拈處幾個短篇。”

  這麼一條“破麻袋”是莫言獨此一家的Logo,讓他的文字有了自己獨有的風格。

  三

  時間晃晃蕩蕩,走到1984年,莫言圓了他的大學夢。那一年,解放軍藝術學院以下簡稱軍藝恢復招生。

  莫言的大哥在60年代初期考入了華東師範大學。在那個閉塞的小地方,別說是大學生,就是大學生的家人,也是受到格外的尊敬,當然也不乏嫉恨,小時的莫言就經常在自家的院子裡,聽見有人壓低了嗓子議論“別看這家房子破,可是出了一個大學生”、“這家是中農,竟然出了一個大學生”。他不管聽了多刺耳的話,心裡也是相當的受用,有一次趁著大哥睡著了,他還偷偷把大哥的校徽摘下來別在自己胸前,小夥伴諷刺說:“是你哥考上大學,又不是你上,燒包什麼!”莫言因此按下決心,長大了一定要考上大學。但最終,因為歷史原因,他的大學夢被擊碎了。

  得到訊息後,莫言很興奮,沒想到37歲“高齡”的他居然有機會重圓自己的大學夢。拿著幾篇作品,他就跑到軍藝,一打聽,人家招生工作已經結束了好一段時間。幸運的是,他的小說《民間音樂》讓時任文學系主任的徐懷中先生看到了,徐先生大讚:“這個學生,即便文化考試不及格我們也要了。”

  補了名字進考生表裡,莫言一顆心放了下來,他這些年的老師不是白當的,文化考試裡雖然有點點小插曲,但最終考得第二名,夥同作文最高分,他以優異的成績進入了軍藝文學系,成了一名年近三十的大專生。

  當時軍藝正大修大建,四處都是泥漿黃土,相當的接地氣。莫言接著地氣,在學習期寫出了諸多精品之作,《透明的紅蘿蔔》就是其中之一。

  1984年初冬的一個早晨,莫言在宿舍裡做了一個夢,身穿紅衣的豐滿姑娘手持一柄魚叉,從地裡叉起一個紅蘿蔔,高舉著,迎著太陽……從起床號響起,他就沉浸在這個輝煌的夢境裡,上課時,他一邊聽課,一邊把整個夢境用筆頭“勾”出來,兩週後,稿子出來。他拿不定主意,甚至連算不算小說都說不上來。他把稿子拿給系裡一位幹事看,幹事看完後很興奮:“這不僅是一篇小說,還是一首長詩。”徐懷中看完後還拿給自己的夫人看,結果得到女性角度的評價:“小說裡那個黑孩子讓我很感動。”系裡更是召集幾個同學座談了這篇小說。

  1985年3月,剛創刊不久的《中國作家》第二期發表了這篇小說和座談紀要,主編馮牧先生在華僑大廈主持召開了小說研討會,汪曾祺、史鐵生、李陀、雷達、曾鎮南等名家參加了會議……自此,《透明的紅蘿蔔》成了莫言的“成名作”。

  “前年,因為編文集,我又重讀了這篇小說,雖然能從中看出許多笨句和敗筆,但我也知道,我再也寫不出這樣的小說了。”莫言的話明顯有惆悵,看來不管是名家還是俗者,談及過去,都有惆悵味道。那時的自己,可能青澀單純、可能幼稚可笑,但滿滿的,都是青春!

  軍藝畢業後,他被分到一個部隊,直到1997年離開部隊,這些日子,他生活圍繞著筆尖穿行……

 

名人正能量故事
名人傳遞正能量故事
相關知識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大全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素材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的手抄報素材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手抄報內容
名人成長勵志故事精選
小學生必讀的成長勵志故事大全
古今中外名人成功勵志故事16個
勵志的名人文章_名人成功勵志故事
名人成功勵志故事精選
個人成長勵志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