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齡塞下曲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3日

  王昌齡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被後世譽為“七絕聖手”,他的著名詩篇《塞下曲》原文一共有四段,蘊含著不尋常的故事。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王昌齡的《塞下曲》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第二段:“飲馬渡秋水,水寒風似刀。平沙日未沒,黯黯見臨洮。昔日長城戰,鹹言意氣高。黃塵足今古,白骨亂蓬蒿。”

  前者戰馬去飲水,然後渡過了大河,河裡的水寒冷似冰,秋風瑟瑟,如刀劍般吹著人的臉。在廣袤的戰場之上,夕陽仍舊沒有落下,在昏暗的天地間,可以隱隱約約看見遠方的臨洮。當初在長城的一戰,人們都說守衛長城的戰士士氣十分的高漲,意氣風發。而自古以來,這都是瀰漫著黃沙,在雜草叢生的野地上,遍地都是森森白骨。

  在《塞下曲》的第二段當中,前四句是描寫晚秋時節,在塞外戰場上,黃沙與落日相互映襯的荒涼景象。而後四句則是描寫了長城一代,作為戰事最為頻繁的一個地方,滿地都是荒草,顯得十分的荒涼,沒有生機,有的只是滿地的白骨。

  《塞下曲》王昌齡這首詩是眾多描寫戰場的詩篇之一,在《塞下曲》當中,王昌齡將戰爭的殘酷性描述得淋漓盡致。在邊塞地區,最少不了的就是戰爭。有數不盡的戰士將自己的鮮血與頭顱留在了邊塞,只為保家衛國。避免國家受到入侵者的進犯,人民百姓遭受入侵者的凌辱。《塞下曲》王昌齡通過這一首詩,將自己的非戰思想表述出來,呼籲大家一起來追求和平,避免戰事的發生。

  王昌齡最擅長的是什麼

  在我國的《全唐詩》當中,給予了王昌齡極高的評價。我們都知道,李白可以說在我國唐宋時期的詩人當中,成就絕對是最高的一位詩人,被後人讚譽為“詩仙”。而在《全唐詩》當中,將王昌齡與李白並列,王昌齡被冠以“七絕聖手”的稱號。由此我們可以知道,王昌齡最擅長的文體便是七絕,並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除了在《全唐詩》當中,王昌齡最擅長的七絕被人們稱讚之外,在殷璠的《河嶽英靈集》當中,更是將王昌齡所寫下的諸多七絕邊塞詩成為王昌齡的風骨的代表。所以,王昌齡寫下的七絕詩,有很多都受到了人們的追捧。

  在王昌齡寫下的眾多塞外七絕詩當中,最為人所熟悉的就是《從軍行》。在《從軍行》當中,王昌齡將國家西部的玉門關戰場進行了描寫,將玉門關的環境以及玉門關所發生的諸多戰事都細膩的描繪了出來。並且還留下了“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一千古名句,深受後世推崇。

  王昌齡所留下來的詩當中,除了有王昌齡最擅長的七言絕句,還有很多的七言律詩。《塞下曲》就是王昌齡的七言律詩的代表作,將塞外戰爭的殘酷徹底展現出來,表達了王昌齡的非戰思想。

  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是寫給誰的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民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一首傳送千古的《芙蓉樓送辛漸》,不僅使鎮江芙蓉樓名揚天下,更表達了作者王昌齡於蒼茫煙雨中送別友人的深情厚誼。

  《芙蓉樓送辛漸》被收錄於《全唐詩》中。相傳,這首詩創作於天寶元年,為王昌齡被貶為江寧縣丞時所寫,正是仕途潦倒,官運不濟之時。彼時的江南,山色空濛,細雨如絲,於煙波浩渺的江水之畔送別故友,對作者來說,自有一番別樣的心境。

  辛漸是王昌齡的一位故交詩友,遠道而來探視落魄的王昌齡,其誠摯之誼,自不必說。古人云“窮在鬧市無近鄰,富在深山有遠親”,世態炎涼,自古如此,因而雪中送炭之情,遠比錦上添花可貴,作者豈有不知之理。然而好友相聚,自由曲終人散的一天,於是,便有了長江之畔的依依惜別,再經作者的筆觸渲染,遂成就了這首流傳千古的七絕佳作。

  此刻正值初春,寒雨連江,楚山孤立,友人離開之後,王昌齡便又得繼續孤單寂寥的生活,可是讀者依然不難從詩作中發現作者開朗博大的胸懷與堅韌不拔的心性,這從臨別之時作者對友人的囑咐中便可輕易窺見。“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以冰心玉壺自比,充分展現出詩人孤介傲岸的形象和光明磊落的心胸,因而這一結句,無疑是全詩的點睛之筆。

 

現實主義詩人杜甫
清真居士周邦彥的簡介
相關知識
王昌齡塞下曲的故事
古詩塞下曲的集合
王昭君出塞背後的故事
王昭君出塞背後的故事
動物王國選美大賽的故事
不恥下問的故事
鬼谷子下山的故事
關於不恥下問的故事
對症下藥的故事
回憶童年下雪的故事有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