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教學有什麼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7日

  只有學生對學習歷史有興趣,才會積極的探索,敏銳的觀察,牢固的記憶憶和豐富的想象;才能具有創造性。所以,教師教會學生學習歷史方法,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應成為歷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下面是我在平日的歷史教學實踐中總結出的幾點:

  歷史教學方法淺談有哪些

  一、培養學生閱讀能力,讓其自我總結教學提綱

  眾所周知閱讀教科書是獲取歷史知識、提高學生成績的重要途徑,亦是培養學習能力的重要前提。因此,教會學生閱讀教科書是歷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而指導學生整理、編寫提綱,可以使學生既掌握基礎知識,又提高學習能力。因其在整理和自編提綱時,必須先仔細閱讀教材,瞭解教材中的知識點以及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絡,這就使學生加深了對知識點的理解,一旦整理出準確的知識結構,知識點也就牢牢固定在知識結構的枝幹上,從而使知識在學生頭腦中有了整體框架,有利於學生學習和記憶。

  二、結合課本內容提出問題,培養學生思維能力

  歷史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一直具有具有重要作用,由於一部分學生受傳統思想的影響,認為歷史只需死記硬背即可,而不需理論的思考和理解,以至於他們缺乏學習歷史的動力。因此作為一名教師應十分注意利用歷史學科內容豐富、縱貫古今的特點,有針對性地從歷史知識本身提出各種具有較強啟發性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激發他們求知的慾望,發展他們的思維。

  三、讓學生理清歷史發展線索,學會抓住學習重點

  歷史發展的線索就是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歷史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中學歷史教材的特點是範圍廣、頭緒雜、內容多,牽扯到的年代、地點、人物事件太多,很不容易掌握,所以引導學生在這紛繁複雜的歷史知識中理清發展線索,提示歷史發展的規律性和重大事件之間的內在聯絡,是十分重要的。並且在理清線索的基礎上,還要讓學生掌握教材中的重點,尤其是讓學生學會如何確定重點,這樣就比較容易抓住教材的重點。

  四、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提高記憶效率

  歷史教學的任務之一是使學生掌握歷史基礎知識,所以教給學生科學的記憶方法,是很重要的。在歷史教學中,採用以下方法,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記憶效率,並且能取得效果良好:第一,重複記憶法。讓學生把知識點分開學習,當時看一遍,一週後再複習一遍,一個月後再重複一次,記得就會比較牢固。第二,重點記憶法。在每一課的教學中挑出重點,讓學生重點記憶。這也發揮了教師的重要性。第三,引導學生記憶綱要。如美國獨立戰爭經過的六件大事等。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刻體會到了反思對課堂教學的反饋指導,對教師成長的至關重要性。只有經驗加上反思才能更進一步的成長。積極努力參與教學科研,在工作中勇於探索創新,在行動和研究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反思水平,做一個“反思型”的教師。也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培育出新一代具有較強的適應力的學生。

  歷史課程教學資源整合的方法有哪些

  一、資訊資源的整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明確提出“大力推進資訊科技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及“充分發揮資訊科技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資訊科技與歷史教學資源的整合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1、課堂演示模式。傳統的課堂教學使用的是黑板粉筆,在資訊科技發達的今天,歷史課堂教學還可以採取電子白板、PPT等專門的教學軟體。這種教學方式更加直觀形象,可以激發並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比如課堂上可以用動畫來展示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疆域演變,從而讓學生清晰地看出,元朝是我國曆史上疆域最遼闊的王朝。再如課堂上可以用視訊來處理一些教師用語言無法充分展現的教學內容。比如可以用“萬隆會議”的相關視訊讓學生感受在萬隆會議上週恩來發言的精彩,以及臺下觀眾充分的認可。

  2、情境學習模式。指的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確定創設情境的內容,由學生或師生在課前利用資訊科技圍繞教學目標把相關的歷史學習資源整合加工處理為數字化資源,並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從而創造出豐富的歷史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不過,這種教學模式在使用過程中會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經過長期的準備,所以日常教學中不推薦使用。

  3、隨機學習模式。指的是教師根據某一教學內容和目標製作歷史學習專題網頁,網頁設定不同的學習選單,每個選單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或相關連結,並設定師生互動的討論與評價。學生既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集體學習,也可以隨即自主合作學習,還可以在課後進行持續的學習討論。比如,下面這一網頁就是我設計的關於七年級下冊《科舉制的創立》一課的學習網站。其中,包含了“學習目標”“知識結構”“知識拓展”“探究活動與研究”“影視欣賞”“留言簿”“課堂教學”“自我評測”等學習板塊。同時還包括了“中國古代的選官制度”“圖片欣賞”“友情連結”等課外延伸的內容。學生通過這一網頁,完全可以實現對本課內容的學習。

  4、資源學習模式,指教師把微課、教學視訊、課件或其他歷史學習相關資源放置在校園網等網路平臺上供學生自主學習,教師也可以提供一些相關的歷史資源網站讓學生自主學習。不過由於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書本教學內容較大,因此這一學習模式一般不建議在課堂上進行,多數是在課外進行。

  5、研究性學習模式,指以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為支撐,學生圍繞某一歷史問題,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學生分成若干研究性學習小組,在學習任務驅動下各小組成員相互協作,收集資訊,交流討論,總結歸納,完成相關研究性學習任務,並以數字化的形式來展示學習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得到培養。此種模式需要的學習時間較長,前期教師需要準備學習任務、分配學習小組、並指導學生完成各小組成員任務分配,中期需要學生在課後的時間利用資訊科技和網際網路進行查閱資料、收集和處理資訊,需要學生在課後組織在一起討論交流,後期還需要學生利用課後時間將研究性學習取得的成果製作成數字化的形式***如PPT、視訊、圖片等***在課堂上進行展示。全部流程下來需要的時間很長,因此不建議在日常教學中使用,可以每學期或每個月選擇1-2個主題進行研究性學習。

  當然,資訊資源的整合方法還不止這些,這裡就不一一列舉。在實際教學中,資訊資源的整合可以使課堂教學取得很好的視覺效果、直觀效果,但是資訊資源如果處理不當也會適得其反。比如,在課堂上教師和學生成為資訊科技的附庸,學生成為“看戲者”,教師成為“放戲者”。過分追求資訊科技的形式和花樣,反而忽略教材內容本身的分析,從而導致學生歡歡喜喜欣賞了一節課,到頭來什麼也沒記住,什麼也沒理解。因此,在進行資訊資源的整合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謹記資訊科技只是一種教學的技術和手段,運用資訊科技進行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科際資源的整合

  歷史科際資源的整合,“主要指利用歷史與語文、政治、地理等科目的密切關聯來提高歷史教學資源的利用效率”。歷史學科涵蓋的領域十分廣泛,其中語文、地理、政治三個學科與歷史學科資源的整合在歷史教學中最為突出。

  1、文史資源的整合。人們常說“文史不分家”,這說明歷史與語文學科有著緊密的關聯,因為歷史學科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史由證來,就是以史料為依據,通過對史料的辨析和判斷,從而形成對歷史正確、客觀的認識,在此過程中無疑對學生的語文閱讀理解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部編歷史教材中,我們可以看到大量的史料引用,這些都是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鍛鍊。比如七下第二課引用的唐太宗李世民的一段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通過對這段話的分析,可以使學生更清晰地理解唐太宗為什麼制定“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

  2、史地資源的整合。歷史總是在特定的歷史時空之下發生的,如果我們脫離了特定的歷史時空去理解歷史現象、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往往會出現認識上的誤區。比如關於科舉制的理解,就應放到不同的時期。在隋唐時期,科舉制剛剛誕生,對人才的選拔及中央集權的加強起到極大的作用。但是,到了明清時期,科舉制逐步僵化,鉗制了思想,扼殺了人們的才智,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再如,在進行七年級下冊第18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的教學時,最後提到清朝的疆域。清朝的疆域基本奠定了今天中國的版圖,此時教師便可以利用地理知識,將清朝的疆域和今天中國的疆域都呈現出來,進行對比,這樣的教學可以讓學生從空間上對歷史知識有更清晰的認識。

  3、史政資源的整合。通過與政治學科有效整合,把時事熱點引入歷史教學,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探究歷史的積極性,還可以讓學生從現實的角度思考歷史問題,從而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有新的認識。比如,在八年級下冊部編人教版歷史第10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就把近幾年的時事熱點都加入課本當中,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十九大的內容都作了一定的介紹。這就更加要求我們老師要在平時教學中時刻關注時事熱點,並適時地用到課堂教學中去。

  三、地方資源的整合

  新課程理念下地方資源被認為是重要的教學資源,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和歷史遺蹟。比如淮安,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積澱,濃郁的地方民俗特色和許多文化古蹟。這些歷史文化傳統、歷史文化古蹟和學生的學習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中也更容易激發學生歷史學習的興趣和探究的慾望,因此有效地整合地方資源無疑有助於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比如,在教學《鴉片戰爭》一課前,關於淮安籍民族英雄關天培的英雄事蹟,就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後時間到淮安關天培公祠去看看,觀察瞭解這位英雄人物的生平事蹟,既培養了學生對鴉片戰爭一課的學習興趣,又能夠增強民族自豪感。

  四、人力資源的整合。

  面對眾多的歷史教學資源,如何進行有效地整合,最終決定於人,因此人力資源的狀況直接關係到歷史教學資源整合的效果,也直接影響到歷史教學的效益。

  1、教師資源的整合。即發揮教師個體和群體的優勢,把教師智慧和情感有效地融入歷史教學中去,從而提高歷史教學的效率。

  ***1***教師要善於整合自己的智慧。這就要求教師平時要多讀書多思考多動筆;

  ***2***其次,教師要善於整合情感資源。教學過程是師生互動的過程,這一過程既有知識的傳遞,也有情感的交流。在教學八年級上冊《寧為戰死鬼不做亡國奴》一課時,關於南京大屠殺這一知識點的處理過程,有的老師上完能讓學生潸然落淚,義憤填膺,也有的老師上完學生無動於衷,似乎這一國恥與他毫無關係。我想這就是情感交流的欠缺。

  ***3***教師要善於整合群體資源,教師不是一個人在教學,而是一個群體在教學,因此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群體優勢,多進行群體交流、同伴互助,在合作中取長補短。我們學校在這一方面就做的很好。每週一晚的集體備課,大家各抒己見,集思廣益,智慧的火花就在這裡得到碰撞。平時大家還經常互相聽課,取長補短。

  2、學生資源的整合

  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是教學中特殊的資源,也是教學中最具潛質的主體資源,其具有內在、生成和鮮活的特點。整合學生資源對教學的成效有著重要的影響。

  ***1***整合學生基礎性資源。即教師要善於整合學生已有的歷史知識、學習能力、思維方法等基礎性資源,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深層次歷史學習,以提高歷史教學效率。比如進行《三國鼎立》一課教學時,就可以利用學生對這段知識的瞭解,在課堂上,讓學生多說說他們所瞭解的三國,比如他們所瞭解的曹操、袁紹、赤壁之戰、官渡之戰,等等。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可以使教師知道學生大概瞭解多少,課堂上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複。同時還可以從中發現學生對這段歷史有哪些理解不到位的地方,進而有針對性地講解。

  ***2***整合學生生產資源。在任何一節歷史課堂教學中,學生永遠不可能所有的回答都在教師的掌控之中。當遇到學生提出的質疑、學生的爭論、發表的意見、觀點,教師應運用自身的教學機智,敏銳地抓住來自教學中的靈感,從而推動教學的不斷身日。

歷史教學有什麼方法
如何培養好的品行修養
相關知識
歷史教學有什麼方法
歷史教學有什麼方法
高中歷史答題有什麼方法
初中生怎麼學好數學有什麼方法
高考化學怎麼學有什麼方法
高二英語怎麼學有什麼方法
該怎麼學好高中數學有什麼方法
地理應該怎麼學有什麼方法
兒童賞識教育有什麼方法
兒童賞識教育有什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