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文化小學作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1日

  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春燈節。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篇1

  中華傳統文化可真不少:有舞龍耍獅、過年、中國結、對聯……今天,我給大家講元宵節。

  正月十五的晚上叫元宵節,古代稱為上元,元宵節就是上元的晚上,含有本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漢朝時,朝廷在這一天祭祀道家的太乙天神,從黃昏直到天明,所以晚上能夠破例不戒嚴,准許老百姓觀看。張燈慶祝開始於唐朝,這是佛教徒從西方傳來的習俗。本來只是十五這一夜,以後增加十四、十六兩夜。陳列的燈綵也越來越華巧,花樣也越來越繁多。皇家辦得更是豪華。唐睿宗時曾在長安宮城多架起一座高20丈得“燈輪”,上面纏著彩色絲綢,裝飾金玉,懸掛5萬盞燈。唐朝詩人蘇味道曾作詩《正月十五夜》,描寫當時燈燭通明的熱鬧場面: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暗塵隨馬去,明月逐人來。

  宋代起人們把謎語寫出來掛在燈上,猜中得獎。

  元宵節的應食也叫“元宵”,或稱“湯圓”。各地湯圓風味不同,但作為團員的象徵卻是一致的。正如臺灣民諺所說:“吃了湯圓好團圓。”讓我們期待臺灣迴歸、祖國統一的那一天早日來到!

  篇2

  農曆正月十五,是我國的元宵節,也叫上元節,春燈節。

  元宵節有舞獅的習俗。獅子頭由一個人舞,獅子尾也由一個人舞。舞獅尾的人,彎下腰,摟住舞獅子頭人的腰才行。要不兩個頭同時起來,不就成駱駝了嗎?有一些技術比較高的人還可以表演一些難的節目,比方說“上山”,除了技術較高之外還得動作一致。

  元宵節不吃元宵怎麼行?元宵有很多種口味,有芝麻的,有豆沙的,還有黃桂的……每當在沒開飯之前奶奶把元宵端上桌的時候,都會把我饞得口水流地三千尺,恨不得現在就咬一口!元宵的味道,讓我回味無窮,吃了一個還想再吃一個!

  元宵節還有猜燈謎、舞龍燈習俗。元宵節真給我了無窮無盡的樂趣!

  篇3

  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之一的元宵節。元宵節當晚,人們要點起彩燈。出門賞月,燃放煙火,猜燈謎,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

  20XX年元宵節晚上,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山紡看花燈。各式各樣的花燈,栩栩如生。我還參加了猜燈謎,好難啊!謎語是:南陽諸葛亮,穩坐軍中帳。排起八卦陣,單捉飛來將。我左思右想終於想出來了,忍不住喊了出來:“蜘蛛!“。沒想到我猜對了,就對猜燈謎越來越有興致。我問爸爸,誰發明的猜燈謎!爸爸說:”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謎,猜謎的人眾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我聽了,很佩服爸爸的博學多才。我期盼著20XX年的元宵節!

  篇4

  每年正月十五,中國傳統文化----元宵節,元宵節是吃湯圓的日子,為什麼要吃湯圓呢?

  我在網上查了一下,據說,兩千多年前的西漢時候,周勃、陳平鏟平“諸呂之亂”,漢文帝登基的這天正是正月十五。以後,每年這一天的晚上,他都要出宮遊玩,“與民同樂”,以示慶祝。因“夜”在古語中又叫“宵”,正月又稱元月,漢文帝便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

  這天晚上,舉國上下都要張燈結綵歡度元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用各種果餌作餡,外面裹以糯米粉滾成丸子,煮熟後,吃起來香甜可口,饒有風趣。因為這種糯米丸子在鍋中時浮時沉,所以最早叫“浮元子”,後來有人又改稱為“元宵”,古時人們又稱“元宵”為湯糰、圓子或者粉果,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古時“元宵”價錢比較貴,有一首詩說:“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路行,不得金錢不得回。”其中“珍品”既是“元宵”。明國初年,袁世凱,篡奪革命成果做了大總統。他一心想當皇帝,又怕人民反對,一天到晚總是提心吊膽的。因為“元”和“袁”、“宵”與“消”同音,“元宵”有“袁世凱被消滅”之嫌。他做賊心虛,便在19xx年元宵節前,下令將“元宵”改稱“湯圓”。袁世凱垮臺後,大部分地區又恢復了“元宵”的名稱。原來中國傳統文化是那麼有趣的,以後我要多一點了解下中國的傳統文化。
 

元宵節觀燈小學滿分作文
元宵節文化小學作文
相關知識
以元宵節為題小學作文
以元宵節為題小學作文
元宵節文化小學作文
元宵節文化小學作文
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小學作文
傳統文化小學作文
中國傳統文化小學作文
介紹優秀傳統文化小學作文400字4篇
元宵節見聞小學生作文
小學一年級寫元宵節賞花燈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