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品安全黑板報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7日

  是藥三分毒,總會出現不良反應的時候。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一些藥品安全黑板報資料,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相關資料1

  相關資料拓展:兒童用藥安全隱患

  九成藥品無兒童劑型

  京華時報的記者走訪了京城多家藥店,瞭解目前市場上兒童藥品的現狀。在一些藥店記者看到,與其他感冒、胃腸、婦科等藥一樣,兒童用藥雖然獨佔一個櫥窗,但藥品種類多集中在治療感冒、咳嗽、清熱一類的藥品上,其他藥品很少。

  為何會出現這種藥品品種單一、型別不全的現象呢?業內人士認為,其重要原因就在於兒童專用藥太少。

  中日友好醫院兒科主任周忠蜀指出,有資料統計國內大約有90%藥品沒有兒童劑型。目前最為缺乏的就是兒童專用的面板藥、鼻腔用藥以及眼藥。臨床兒科大夫也經常因此而遇到尷尬的事情。

  以面板藥為例,除了治療兒童溼疹的藥品外,治療泌尿感染、外生殖器感染的藥品幾乎沒有。醫生只能被迫給小孩開大人使用的潔爾陰等外用藥,為了防止不良反應發生,還得多囑託家長“加水稀釋”。眼藥的情況則更加嚴重,周忠蜀說“外用藥還可以稀釋一下,眼藥又不能稀釋,用法完全和大人一樣,根本沒法控制劑量。”

  協和醫院藥劑科副主任朱珠表示,醫院的藥房裡雖然有幾十種兒童專用藥,但更多的藥沒有適合劑量,需要工作人員將藥片分成幾等份,或者在藥液的外包裝上標明2毫升、4毫升、6毫升這樣的標示線。

  資料顯示,我國4696家醫藥企業可以生產化學原料藥1500種,化學藥品製劑34個劑型、近4000種藥品製劑中,供兒童專用的不足60種***含中成藥***。

  兒童藥說明書讓人犯暈

  兒童用藥種類匱乏,在說明書設定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

  記者調查發現,兒童藥說明書中常見的“小兒酌減”、“請遵醫囑”、“不良反應尚不明確”等說明讓家長不犯糊塗都難。

  市民楊倩有一個11個月大的女兒,在半歲到11個月期間,女兒星星經常生病,發熱、咳嗽、積食是常事。去過幾次醫院和藥店,醫生和售貨員都推薦了不少藥品。

  但這些藥品讓楊女士憂心忡忡:“有些藥品用法用量一欄只寫了一歲以上的孩子用量,星星這個年齡段的沒有。而且在不良反應和禁忌裡面,也只寫了‘尚不明確’四個字。”

  專家表示,目前,大部分藥品說明書雖然是按照《藥品包裝、標籤和說明書管理規定》的格式進行撰寫的,但具體的內容篇幅較少,甚至根本沒有。

  如很多中成藥中沒有兒童劑量;有些說明書在兒童用藥安全性等基本科學資訊方面只是註明“未進行該項實驗且無可靠參考文獻”。

  此外,周忠蜀表示,在目前兒童受試者有限,兒童用藥資料嚴重缺乏的情況下,藥品說明書標識以外的用藥行為不可避免,因為藥品說明書用法在一定程度上滯後於科學知識和文獻,有它的侷限性。

  以不少早產的嬰兒為例,為搶救他們生命而用的抗生素幾乎都是成人用藥,都存在超範圍用藥的問題。

  利潤低藥企“不感冒”

  兒童用藥之所以會出現種類少、說明書不規範等情況,與藥企的冷落不無關係。

  衛生部合理用藥監測專家組成員、藥學專家孫忠實表示,由於倫理方面的考慮,長期以來政策規定,新藥不首先在孕婦、產婦以及嬰幼兒身上做臨床試驗;加之知情同意難、試驗者招募難、取血難等,因此兒童試驗難以開展。

  孫忠實直言,“沒有合適兒童的劑型,拿著大人的藥片,讓家長怎麼準確地分藥?”

  同時,由於國內很多藥都沒有兒童用藥試驗資料,兒科醫生在用藥時常常依靠經驗判斷。

  記者向一位藥企負責人求證得知,由於兒童用藥開發週期較長,工藝也相對複雜,生產小批量、多批次,生產成本較高,而利潤則太低。

  針對目前兒童用藥的現狀,孫忠實建議,根據我國國情,參考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檔案,建立我國適合兒童使用的基本藥物目錄,為政府有關部門決策時提供合理依據。關注兒童安全合理用藥是全社會的責任。“要想兒童藥更好地發展,國家應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來處理有關兒童藥的各種問題,並建立一整套關於兒童藥研究、評價、開發、生產和使用的機制。”

  據悉,2010年,世衛組織釋出首份面向所有國家的《世界衛生組織兒童標準處方集》,手冊提供瞭如何使用240多種基本藥物治療0—12歲兒童疾患的資訊,這意味著世界各地執業者可獲得與這些兒童藥物有關的用法、劑量、副作用及禁忌證方面的標準資訊。世衛組織支援各國制定自己國家的兒童處方集。

  專家還建議,國家應該對企業生產兒童專用藥給予政策傾斜,給製藥企業相關的稅收減免、研發支援等,讓企業有合法的利潤空間,鼓勵企業從事兒童專用藥的研發。

  同時,對於安全用藥的健康宣教工作也要同步跟進,推動人們認知水平的進步。只有全社會都來關注兒童藥物的開發和安全使用,才能確保兒童藥的安全、可靠。

  兒童用藥安全隱患服務篇

  由於兒童正處於生長髮育的特殊時期,尤其是各種器官、免疫系統的發育還不健全,屬於低免疫人群。因此兒童用藥需要特別謹慎,專家表示,家長在給寶寶用藥時一定避開四大常見雷區。

  雷區 1:按成人“縮小版”用藥

  長期以來,兒童用藥都是比照成人用量“酌量減半”,但按成人“縮小版”給兒童用藥,被一些醫學專家認為極不科學。很多藥品說明書沒有兒童用藥劑量規定,而以“酌量減半”或“減量”標註,更多的只有一句話:兒童應在醫師指導下用藥。

  不少兒科醫生認為,所謂“指導”是依據孩子體重和體表面積減量,而如何減量,則靠醫生臨床經驗和兒童胖瘦不同進行換算。目前,計算兒童用藥劑量主要有4個依據:年齡、體重、體表面積和藥品說明書。按年齡計算時,1歲兒童用藥劑量為成人的1/5,2歲為成人的1/4,4歲為成人的1/3,6歲為成人的2/5,9歲為成人的1/2,12-14歲為成人的2/3,18歲時即與成人用藥劑量相同。有的孩子與同齡兒童相比,太胖或太瘦,用藥時主要參考“按體重計演算法”。

  孫忠實表示,兒科疾病的藥物治療比成人複雜得多,不能簡單地將成人藥“打折”使用。兒童時期可以分為多個階段,例如從出生至28天為新生兒期;28天至1歲為嬰兒期;1歲至3歲是幼兒期;學齡前期從3歲到6歲;6歲至12歲是學齡期,12歲到18歲是青春期。

  不同時期孩子對藥物的吸收、分佈、代謝和排洩能力都不同,絕不能單單按體重、年齡或體表面積來換算,兒科疾病的藥物治療比成人要複雜得多,應根據不同時期孩子特點和具體病情確定治療方案。“兒童肝、腎的解毒和排洩以及血腦屏障功能均不成熟,對許多藥物的代謝、排洩和耐受性差,按成人縮小版給兒童用藥極不科學。”孫忠實說。

  目前,市面上使用的兒童抗心率衰竭的藥品就按照每個階段年齡段給予了不同的用量用法。“按理說,這種做法很好,值得其他藥品學習,但是由於費時費力,其他藥品要效仿恐怕很難。”周忠蜀坦言。

  雷區 2:亂用成人藥釀大禍

  市民陳氏夫婦極少帶孩子去看醫生,前幾天,他們不得不把6歲的兒子送往醫院。三天前孩子拉肚子,吃了兩粒諾氟沙星,效果不明顯,很快又加了兩粒。隨後,孩子開始不吃不喝,昏睡不醒,除了四肢老是發抖以外,身上還長滿小紅點。

  一系列問診和化驗後,陳氏夫婦意外得知:孩子是藥物中毒,因過量服用諾氟沙星而出現四肢震顫,傷及中樞神經,腎臟也有傷害。

  周忠蜀表示,拿成人藥隨便給孩子吃的父母並不少見。她此前就接診了一個因感冒吃了大人感冒藥快克後出現不良反應的病兒。周忠蜀說,不少感冒藥能收縮上呼吸道毛細血管,還能興奮中樞神經,是治療成人感冒的常用藥,幾乎不給兒童用,即便用也不能如此大劑量。

  協和醫院兒科主任宋紅梅則表示,現實中,不適合兒童卻被用於兒童治病的藥遠不止這些,忽視劑量,擅自給孩子“下藥”的也遠不止陳氏夫婦。

  宋紅梅說:“兒童肝、腎等臟器發育不完善,解毒排洩功能弱,容易使藥物在體內蓄積,引發不良反應,小病用藥不當導致大病就醫的孩子並不少見。”

  雷區 3:一生病就輸液

  作為兒科大夫和藥學專家,周忠蜀和孫忠實都對目前動不動就給孩子掛吊針的事心懷憂慮。

  孫忠實直言,掛吊瓶是我國的一大特色,這裡面透著醫患雙方的無奈和無知。

  “無奈”是指在現有體制下,一些醫院和醫生歪曲了判斷自己是否是一個好醫生的標準,在體制和生存的雙重壓力下,逐利取代了懸壺。

  “無知”則多是說家長。目前,許多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一旦生病,家長便急得不得了,恨不能孩子的病立刻好轉,於是很多家長要求醫生為孩子進行輸液治療。殊不知,輸液和其他給藥途徑相比,危險係數要大得多,更容易發生輸液反應,或引發各種臟器損傷,甚至造成終身殘疾,嚴重者還可導致死亡。因此,家長們切不可不據病情而強求醫生為患兒進行輸液治療。

  周忠蜀勸告同行和家長們,切記,能不打點滴就不打。宋紅梅也提醒,小孩生病後,能不用藥就不用。實在需要用藥,一定要首選兒童專用藥,同時,還要精準把握藥量。

  雷區 4:孩子生病家長焦慮

  家長帶小孩看病的時候常常陷入兩種極端狀態,一種是大大咧咧,對孩子病情關注不夠,不能詳細描述孩子的病史;另一種是過於細心,反覆跑醫院。

  周忠蜀說,人們常常認為大大咧咧的家長不好,但是殊不知過於細心對孩子的身體恢復也很不利。以發燒為例,患兒發熱屬於疾病的一種炎症反應,不必過度驚慌恐懼。一般呼吸道感染3天后隨著病情好轉,體溫逐漸恢復正常。如果孩子體溫在38.5℃以上要使用退燒藥,但是任何退燒藥均需間隔4小時後使用,4小時內家長應耐心地給孩子做物理降溫,不要反覆帶著孩子找醫院找大夫,這樣不僅很容易導致用藥過量,在流感高發的季節,還很容易導致孩子反覆感染。

  此外,有的家長還過度糾結於藥品說明書上的不良反應內容。因為擔心不良反應而擅自為孩子減少用藥量或縮短療程,這樣做很容易導致病菌不能徹底殺死,疾病反覆發作。還容易導致耐藥的嚴重後果。

  面對生病的孩子,家長焦急的心情人人都可以理解。周忠蜀認為,家長在帶孩子看病時一定要做到“細心而不糾結”,一定要儘量保持理性的心態帶孩子看病。看病時,要準確提供孩子的病情,以便醫生對症下藥。同時,要告知醫生患兒有無過敏史。

  拿到藥後,要遵守醫囑,不要隨意增減劑量和療程。此外,為安全起見,家長要認真檢視藥品說明書,做到對藥品劑量、使用方法做到心中有數。

  兒童須慎用的四大類藥品

  專家指出,以下四大類藥物兒童應慎用或禁用:

  1. 氨基糖苷類:衛生部已明確規定,6歲以下兒童應禁止使用這類藥品,比如慶大黴素、丁胺卡那黴素、鏈黴素等,這些藥物容易導致兒童耳聾,還可能引起腎功能衰竭。

  2. 大環內酯類:紅黴素、羅紅黴素、阿奇黴素等,這些治療衣原體、軍團菌、支原體的特效藥,往往會對兒童肝臟造成較大的損傷,如果用藥的劑量大,或用藥的時間長,則可能造成肝功能衰竭、藥物性肝炎,甚至可以引起死亡。

  3. 氯黴素類:這類藥物目前臨床上使用得比較少,但兒童使用這類藥物後,可能會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灰嬰綜合徵,甚至引起兒童肝功能嚴重衰竭。

  4. 喹諾酮類:氟諾沙星、環丙沙星等,是目前成人使用率比較高的藥物,但兒童必須慎用,最好不用。因為已有實驗資料表明,這類藥物可導致軟骨發育障礙,影響兒童的生長髮育。

  兒童用藥安全三要訣

  1. 藥量不多也不少

  由於小朋友的肝腎發育未完全,一次給藥的劑量錯誤,就可能產生毒性或治療失效,每次服用藥量應力求精確。家長應主動提醒醫生、配藥醫生,仔細確認小朋友的年齡、體重、身高,從而認定給小朋友的藥量。同時,要使用精確好用的量具、喂藥器,先確認藥量刻度,並正確量取,小朋友才能吃進適當的藥量。磨粉分包誤差大,應避免採用。

  2. 好吞服、免吃苦

  避免孩子哭鬧嗆吐,家長應選擇適合小朋友可以接受的藥劑。家長應主動向醫生說明孩子吃藥的需求,希望優先選用液劑、糖漿、懸浮劑等喝的藥品。

  3. 仔細核對藥袋、妥善儲存藥品、記錄用藥情形

  家長應向醫生索取藥單,拿單領藥。領藥時核對藥單、藥袋等,是否正確無誤。要把孩子用藥情形,仔細記錄下來。把藥品放在適當、安全的地方,以免兒童誤食。

  兒童用藥十大錯誤行為:

  1. 濫用退熱藥。

  2. 濫用抗生素。

  3. 一病多藥。

  4. 隨意進補。

  5. 濫用維生素。

  6. 濫用丙種球蛋白。

  7. 隨意用中草藥。

  8. 小病貴藥。

  9. 小兒用成人藥。

  10. 糖水服藥。

  相關資料2

  相關資料拓展:判斷用藥的安全性

  不良反應是藥物固有的,合格藥品也很難避免。對於藥品不良反應,患者如能做到及時、有效地自我判斷,就有機會防患於未然,將可能產生的危害降至最小。掌握並判斷藥品不良反應的簡單知識,最為關鍵。總的來說,藥品不良反應與患者原有疾病症狀並不相同。比如,乙醯水楊酸或吲哚美辛等引發哮喘,慶大黴素、鏈黴素或卡那黴素等引致耳聾,青黴素或碘製劑等導致過敏性休克……當然,也有部分藥品不良反應與原有疾病的症狀近似或相同。

  身為患者,如有能力事先甄別藥物不良反應,便可極大地減少藥物對身體的損害。以下幾招或許有益。

  1、從症狀表現來判斷。如用藥後出現不適,症狀與疾病表現完全不同,在排除心理、精神因素的干擾後,則要高度懷疑藥物不良反應的可能。除了有特別醫囑的,此時應考慮及時停藥觀察。如停藥後症狀緩解,則基本可判斷為藥品不良反應,但短期內不要再用這類藥物。

  2、用藥後,如原有疾病症狀出現明顯加重跡象,或起初緩解,隨後不適症狀加重,這可能是藥物劑量偏大,或體內藥物濃度較高所致的毒性反應,如苯妥英鈉、地高辛等。患者切勿把“中毒”看作病情未控制好、繼續增加藥量。

  3、從用藥和出現不適症狀之間的時間關係、劑量關係等進行判斷。有的不良反應在用藥數秒鐘、數分鐘或數小時內發生,比如支氣管哮喘、過敏性休克、固定***疹、蕁麻疹、血管性水腫等。口服藥常在用後0.5至2小時發生噁心、嘔吐、胃部不適等胃腸道反應。有的起始不良反應輕微,能較好忍受,但增加藥量後,不適反應加重,甚至難以忍受。

小孩補鐵的藥物
鐵觀音的功效與作用簡介
相關知識
藥品安全黑板報
初中食品安全黑板報圖片大全
春季食品安全黑板報
初中食品安全黑板報圖片
初中食品安全黑板報
兒童食品安全黑板報版面設計圖
夏季食品安全黑板報
食品安全黑板報版面設計圖
關於食品安全黑板報花邊
高中食品安全黑板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