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喻理詩的鑑賞學習方法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中華詩詞一般都以抒情為主,寫景、敘事為輔,而在詩詞中闡明道理往往遭人非議,宋人嚴羽就認為“詩有別趣,非關理也”,這是十分錯誤的。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推薦有關喻理詩的鑑賞方法要訣,歡迎大家參閱!

  

  沈德潛在《說詩啐語》中也曾指出:“人謂詩主性情,不主議論,似也不盡然”,同時他還指出:“議論須帶情韻以行”。其實,沈德潛的看法還不夠完整,詩詞中的說理也不全是通過議論來表達的,有的詩人通過描寫景物以喻理,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有的詩人通過抒情來說理,如王勃的“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當然,也可以通過議論來說理,只是詩詞中的議論是同形象描寫相結合來表達的,如杜甫的“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判斷一首詩或一聯詩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與判斷詠物詩詞是否有寄託差不多,都要潛心思索,仔細分析,切不可穿鑿附會。而使用辯證法來分析,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好方法。下面就介紹一些說理詩詞鑑賞的要訣,以期提高學生的鑑賞能力。

  首先要學會判斷一首或一聯說理詩是否是詩。先看一下理學家邵雍的“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這兩句詩,理學家以陰陽學說為理論依據,闡述了在陽氣初動之時萬物尚未萌發。很明顯,這是理語,而不是詩語,因為他所寫的既無形象,也無感情,沒有詩味,沒有詩趣。再看一下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先描繪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態,再以西施為喻,寫出西湖的神韻,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給讀者以藝術美的享受。在此基礎上闡明瞭一種美學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審美價值,可以說是善狀眼前之景,妙託物外之理。詩中所闡明的道理絕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繹,而是通過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藝術手法來表達的,是用詩的語言來說出來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因此是真正的詩。我們可用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衝鉅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出一道題來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題曰:“這兩首絕句主要有哪三個特色?試結合原詩作深入而簡要的分析。”解答前要做這樣的思考:詩中說理是溶理於詩,使理富有詩味,具有理趣。這兩首絕句正是憑藉具體形象來說明道理的,理由形出,理不離形,故能發人深省,使讀者能獲得藝術形象美的享受。然後做出如下正確的回答:“一是通俗自然,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能獲得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果。二是善於運用比喻來說理,富有形象思維,讀來意趣盎然,耐人品味。三是富有理趣。”

  其次要懂得詩中喻理常用的幾種方法。這一問題在開篇中已經提及,再做點扼要的說明:鑑賞任何一類詩詞都有其獨特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對,答起題來弄不好就會砸鍋,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下面就分條加以闡述:

  1.在形象的描繪中蘊含道理。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行。詩人在創作之初本不想說理,只想描繪景象,以抒發自己的某種情感,可不經意間卻產生一箭雙鵰的絕妙效果。還以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為例,全詩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一看題目就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對草的描繪的初衷是表達別情,不經意間卻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思,使人聯想到生命存在的哲理——生生不息,無窮無盡。據說,這首詩是白居易初到長安時獻給當時大詩人顧況的,顧況大為讚賞,為之改變態度。究其因,正是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聯詩的嗟賞,而忘了詩中頸聯犯了合掌之忌。我們可用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出一道題:“頸聯是千古傳頌不衰的名句,它富有哲理,請作較深入的分析,並說說今天人們又能賦予它什麼樣的新意義?解答前應作如斯考慮:詩詞的哲理和意義大多從景物的描寫中表現出來,雖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其實,也有不少景語不但有情還含哲理。然後就能做出如下正確的回答:“沉舟之畔,千帆競發;枯樹前頭,萬木爭榮。世界上一切都在向前發展,新陳代謝總是要繼續下去的。新的意義是說明新事物總要代替舊事物。”

  2.在抒情之中蘊含道理。前文已經說到過“詩主性情”,而在抒情中蘊含理趣,確實可以令讀者“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許多千古傳誦不衰的名句,有不少都是情中含理的。先結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來具體闡述一下這一問題,詩曰“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記憶體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很明顯,這是一首送別詩,抒發了詩人對朋友的真摯而深厚的友情。尤其是頸聯,在抒情中蘊含著“只要是知己朋友,哪怕遠隔萬水千山,感情也不會變成淡薄,依然還和住在一起時一樣”的深刻哲理,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氣象壯闊,詩味雋永,獨標高格,而成千古名句。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可用蘇軾《水調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出一道題來加以鞏固,題曰:“這幾句詞本是詩人聊以自我寬慰的,但其中富有理趣,請做較深入的分析。”審題時應首先考慮到“陰晴圓缺”有象徵意義,然後再考慮富有何種哲理,才能作出以下正確的回答:“詩人用變換不拘的宇宙規律說明人間悲歡離合是自古已然的事實,揭示了人世間從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這一普遍規律。”

  3.在議論之中闡明道理。必須著重指出的是,這裡的議論是同形象描寫相結合的,是用詩的語言來表達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因而議論顯得比較隱晦。先以蘇軾的《題西林壁》為例,詩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中的“廬山”便含有比喻義,後兩句的議論隱含許多哲理,既蘊含看待任何事物和問題都應一分為二的意思,又隱含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多種答案的哲理,還含有和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樣的道理,只不過這句俗話純乎說理,而蘇軾是以形象來喻理。還有更隱晦的,如張安道的《漢興歌風臺》***落魄劉郎作帝歸,樽前一曲大風辭。才如信越猶菹醢,安用思他猛士為?***,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說它的議論“不著色相”,便是這首絕句議論的特色,詩人寫得很含蓄,只是說像韓信、彭越這樣一代天才大將都被你劉邦殺了,你還想要什麼猛士呢?詩人說的雖然只是劉邦一人,但歷史上有幾個帝王不是像劉邦一樣,愛惜人才只是掛在嘴巴上,而骨子裡卻是殘害人才,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這就是歷史的規律,這就是古代中國人才長演不衰的悲劇!我們可用杜荀鶴的《小松》***自小刺頭深草裡,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雲木,直待凌雲始道高。***來出道題來加深認識,題曰:“這首絕句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議論富有哲理,試對其所蘊含的哲理做簡要的分析。”解答前應想到這兩句詩已經將詩情與哲理完全融合在一起,至於比喻手法的運用,那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而後便可做出如下正確的回答:“眼光短淺的人是不可能在人才尚未嶄露頭角前就發現之,反而因為‘不識’而扼殺之,揭示出人才被扼殺的一種規律。”

  其三是要學會“想詩”。富有理趣的詩句,有的是其本身固有的,如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來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的原意較少而後人賦予更多層次的哲理,如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有的則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如杜荀鶴的《小松》。所以,要揭示詩詞中所蘊含的哲理,非要好好想一想不可。司馬光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在《續詩話》中指出:“古人為詩,貴於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本段即以此為據來闡述。其實,“想詩”是詩詞鑑賞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想詩”中,“思而得之”最為關鍵,就是說,在鑑賞時要根據詩中所提供的意象,在準確理解詩意後進行“再創造想象”,這尤其對於原意較少而後人賦予更多層次的哲理和在原有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這兩種情況特別有效。理論大多是抽象的,必須在實踐中反覆練習才能牢固掌握,下面就結合練習解答指導,來談這一問題。先以蘇軾《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於君指上聽?***出一道題:“蘇軾的這首《琴詩》富有哪些哲理?請結合政治課上學過的唯物辯證法談一談這首詩所蘊含的哲理。”在審題時應從主體與客體的關係入手,明白天下萬物的完成,都有賴於主客體的密切配合這一哲理,做這樣的解答:“作為主體的手指沒有琴絃是奏不出音樂,而作為客體的琴絃離開了手也不能自鳴,只有主體與客體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來。”

  其四是要將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運用到對哲理的分析中去。其實,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經融合了不少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這裡就不再贅述。中學生學過的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有:對立與統一,量變與質變,內容與形式,原因與結果,本質與現象,真理與謬誤,運動與靜止,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等。就喻理詩詞所表現的情況而言,主要有:事物之間普遍聯絡的原則,如杜甫的“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概括出具有普遍意義或含有規律性的道理,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事物發展是波浪式前進,如陸游的“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現對立統一規律,如王藉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和檢驗真理的標準,如陸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化,如朱熹的“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江中自在行”;由量變引起質變,如:杜甫中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如劉禹錫的“芳林新葉催舊葉,流水前波讓後波”;要全面地看問題,如蘇軾的“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等。而對於這些哲理的歸納,對提高認識立意的深度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詩詞鑑賞中運用唯物辯證法,就等於插上了智慧的翅膀,從而在鑑賞這一王國的廣袤的天宇中翱翔。因此,筆者真誠希望每個語文老師,每個中學生都能為這一智慧的羽翼更加豐滿而殫精竭慮。

  蘊含哲理的詩句大多都是流傳千古,人們耳熟能詳的名篇名句,併為許多文人墨客所經常引用,是中華詩詞百花苑中的一朵朵奇葩。我們不但在詩詞鑑賞中要牢牢加以掌握,同時還要把它運用到寫作中去。歷覽各屆作文大賽獲獎作品和中考中得高分的佳作,有不少都運用了這類名句。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運用喻理詩詞名句也是作文取勝的一個絕招。

西城區2016年初三物理二模試題
高中歷史必背知識點
相關知識
語文喻理詩的鑑賞學習方法
小學語文各年級的最新學習方法
八年級語文尖子生的十大學習方法
狀元談理綜的有效學習方法
高中文科政治的高效學習方法
高考語文必備詩歌鑑賞手法彙總
高二語文懷古詩詞鑑賞方法指導
英才高二語文懷古詩詞鑑賞指導
高考語文古代詩歌鑑賞答題思路
高中語文現代詩歌鑑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