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秋望閱讀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長安秋望》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全詩寫作者登上高樓鳥瞰整個長安,眺望終南山,描寫長安周邊秋高氣爽的景色。表現了詩人高蹈絕俗、明淨開闊的襟懷。特別是詩的末句,賦予南山與秋色一種峻拔向上的動態,這就更鮮明地表現出了詩人的性格氣質,也使全詩在躍動的氣勢中結束,留下了充分的想象餘地。還有晚唐趙嘏詩同名詩作。以下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歡迎參考閱讀!

  《長安秋望》文章閱讀:

  趙嘏

  雲物悽清拂曙流,漢家宮闕動高秋。

  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

  紫豔半開籬菊靜,紅衣落盡渚蓮愁。

  鱸魚正美不歸去,空戴南冠學楚囚。

  [注]①“鱸魚正美”:典出《晉書•張翰傳》,張翰思念故鄉的鱸魚,便辭官回家。②“南冠”、“楚囚”:典出《左傳》,為囚徒的代稱。

  註釋

  ⑴雲物:即天上飄拂的雲霧。悽清:指秋天到來後的那種乍冷未冷的微寒,也有蕭索之意。清,一作“涼”。拂曙:拂曉,天要亮還未亮的時候。流:指移動。

  ⑵漢家宮闕:指唐朝的宮殿。動高秋:形容宮殿高聳,好像觸動高高的秋空。

  ⑶殘星,天將亮時的星星。雁橫塞:因為是深秋,所以長空有飛越關塞的北雁經過。橫,渡、越過。塞,關塞。

  ⑷紫豔:豔麗的紫色,比喻菊花的色澤。籬:籬笆。

  ⑸紅衣:指紅色蓮花的花瓣。渚:水中小塊陸地。

  ⑹鱸魚正美:西晉張翰,吳***治今江蘇蘇州***人。齊王司馬冏執政時,任為大司馬東曹掾。預知司馬冏將敗,又因秋風起,想念故鄉的菜蓴妒魚膾的美味,便棄官回家。不久,司馬冏果然被殺。

  ⑺南冠:楚冠。因為楚國在南方,所以稱楚冠為南冠。《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于軍府,見鍾儀,間之日:‘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使悅之,召而吊之。’後用以“南冠”指囚徒或戰俘。

  翻譯:

  灰濛濛的雲霧夾帶著寒意天剛剛亮,宮殿四周開始呈現出深秋的景色。稀疏的晨星伴隨著從邊塞上橫空而來的大雁,憑樓眺望忽聞笛聲引起無限鄉愁。籬笆旁紫色豔麗的菊花欲開未開,十分靜謐,池沼裡蓮花花瓣已凋謝。故鄉鱸魚正鮮美而我卻不歸去,又是何苦戴著南方的冠冕學楚囚?

  譯文

  拂曉的雲與攀在漫天遊動,樓臺殿閣高高聳立觸天空。

  殘星點點大雁南飛越關塞,悠揚笛聲裡我只身倚樓中,

  豔縈的菊花靜靜地吐芳幽,紅紅的蓮花落瓣憂心忡仲。

  可惜鱸魚正美回也回不去,頭戴楚冠學著囚徒把數充。

  《長安秋望》閱讀題:

  8.這首詩歌的頷聯是趙嘏的名句。據《唐詩記事》卷五十六記載,詩人杜牧對此讚歎不已,因稱趙嘏為“趙倚樓”。請你就頷聯某一方面的藝術特點做簡要賞析。***5分***

  9.詩中寄託了詩人什麼樣的思想感情?請簡要列舉你的理由。***6分***

  ***3***頷聯從哪些角度來寫景?暗含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 4分***

  ***4***尾聯“鱸魚正美不歸去”所用典故,在高中課本中哪首詩詞中學過?在本詩中,這個典故表達了詩人什麼情感?***4分***

  《長安秋望》閱讀題答案:

  8. ⑴①動靜結合,天空中留有幾點殘餘的星光,空中又飛來一行秋雁,遠處傳來一聲長笛,依稀可見有人背倚著欄杆。“雁橫塞”這是動景,“人倚樓”這是靜景,動靜結合,營造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

  ②寓情於景,情景交融。天空中留有幾點殘餘的星光,空中又飛來一行秋雁,遠處傳來一聲長笛,依稀可見有人背倚著欄杆,營造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表達了詩人強烈的思鄉之情,情與景自然融合。

  ③渲染。作者通過寥落的晨星、南歸的雁陣、哀婉的笛聲、倚樓聽笛之人等意象渲染出一幅黯然神傷的畫面,饒有情韻,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思鄉之情。

  ④引發聯想,韻味清遠。笛聲那樣悠揚,那樣哀怨,讓人聯想起人生如晨星之易逝的慨嘆,還是因見歸雁而思鄉里、懷遠人的情思,那長笛一聲引發無窮的聯想,使聞者黯然神傷。 ***對藝術特點的概括2分,結合詩歌做具體賞析3分。意思對即可。***

  9.寄託了詩人孤單惆悵、思鄉、歸隱的思想感情。理由:

  ㈠寓情於景。

  ①籬菊的意象,令人憶起“採菊東籬下”的陶潛,寄託的是歸隱三徑之心。

  ②詩中把南歸之雁、時令之秋結合在一起,傳達的是思鄉之情,孤獨之意。

  ㈡尾聯借用典以明主旨,寫家鄉鱸魚正美,我不歸去,卻如囚徒般羈留長安,甚是無謂,表示的是歸隱事不宜遲的決心,籬菊的意象與之相和諧。

少年閱歷與文學閱讀答案
吳德基傳閱讀題答案
相關知識
長安秋望閱讀答案
王西京的長安精神閱讀答案
從長安出發閱讀答案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閱讀答案
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閱讀答案
長安春望閱讀理解題及答案
背對背長相望閱讀答案
送秦少章赴臨安簿序閱讀答案
壯士餘秋雨閱讀答案
史記韓長孺列傳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