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石像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世界最大的石像是什麼呢座標為於哪裡?還不趕緊來看看。

  古有“上朝峨眉、下朝凌雲”之說,世界著名的樂山大佛雕鑿在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的巖壁上,為彌勒坐像。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公元713年***,是海通和尚為減殺水勢,普渡眾生而發起招集人力,物力修鑿的,至德宗貞元19年***公元803年***完工,歷時90載。

  1996年12月6日,峨嵋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批准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大佛通高71米,頭寬10米,髮髻1021個,耳長7米,鼻長5.6米,眉長5.6米,眼長3.3米,肩寬28米 ,手指長8.3米,腳背寬8.5米,可圍坐百人以上,被詩人譽為“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為世界第一大佛***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左側,沿“洞天”下去就是凌雲棧道的始端,全長近500米。右側是九曲棧道。

  據唐代韋皋《嘉州凌雲大佛像記》和明代彭汝實《重修凌雲寺記》等書記載,佛像開鑿於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完成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達90年。一千多年來,樂山大佛閱盡多少人間春色,經歷多少朝代更迭,依舊肅穆慈祥,心旌不搖。

  樂山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離鄉別家,來到樂山凌雲山下當和尚。凌雲山下乃三江匯聚之處,每當汛期,山洪暴發,洪水便似脫韁的野馬,橫衝直撞,常常毀壞農田,傾覆舟楫。

  為了制服江水,海通和尚立志開鑿一尊大佛來鎮住水妖。首先便是資金問題。海通和尚為了籌集資金,四處化齋,積少成多,經過數年努力,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開鑿之日,萬眾矚目,喜形於色,但地方官吏卻趁機刁難,聲稱要收取建造和保護費,否則不讓開工。海通和尚十分氣憤,斬釘截鐵地說:“你們可以拿走我的眼珠,但不能拿走佛財!”地方官吏面帶嘲弄的神色說:“你要真給我們眼珠,我們就不要你的佛財!”海通和尚馬上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盤接住,捧到官吏面前。地方官吏大吃一驚,嚇得趕緊逃離現場。海通和尚忍住劇痛,一揮手,大佛立刻開鑿。海通和尚死後,他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經過90年的努力,樂山大佛終於聳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匯流之處。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通高70餘米,頭高約15米,頭項上可置圓桌。耳長7米,眼長3.3米,耳朵中間可站兩條大漢。肩寬28米,可做籃球場。它的腳背上還可圍坐百餘人,是一尊真正的巨人。

  前幾年,有遊客發現樂山大佛背後的山像睡佛,樂山大佛正好建在睡佛的心胸之處,寓意更加深刻。

  人們觀賞這尊歷時90年的唐代佛像,往往只看到依山鑿就的外表,看到他雙手撫膝正襟危坐的姿勢,而對他的部位結構則看不真切。其實,細究他的形體結構,是很有趣味的。

  發鬈用石塊嵌就

  大佛頂上的頭髮,共有螺髻1021個,這是1962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單塊螺髻根部裸露處,有明顯的拼嵌裂隙,無沙漿粘接。螺髻表面抹灰兩層,內層為石灰,厚度各為5-15毫米。1991年維修時,在佛像右腿凹部中拾得遺存螺髻石3塊,其中兩塊較完整,長78釐米,頂部31.5×31.5釐米,根部24×24釐米。

  兩耳以木為之

  大佛右耳耳垂根部內側,有一深約25釐米的窟窿,維修工人從中掏出許多破碎物,細看乃腐朽了的木泥。這說明南宋范成大在《吳船錄》中記載“極天下佛像之大,兩耳猶以木為之”,是真實的。由此可知,長達7米的佛耳,不是原巖鑿就,而是用木柱作結構,再抹以錘灰裝飾而成。在大佛鼻孔下端亦發現窟窿,內則露出三截木頭,成品字形。說明隆起的鼻樑,也是以木襯之,外飾錘灰而成。不過,這是唐代貞元十九年***803***竣工時就是如此,還是後人維修時用這種工藝修補,已不可考證了。

  排水系統布全身

  清代詩人王士禎有詠樂山大佛詩“泉從古佛髻中流”。在大佛頭部共18層螺髻中,第4層、9層、18層各有一條橫向排水溝,分別用錘灰壘砌修飾而成,遠望看不出。衣領和衣紋皺摺也有排水溝,正胸有向左側分解表水溝,與右臂後側水溝相連。兩耳背後靠山崖處,有長9.15米、寬1.26米、高3.38米的左右相通洞穴;胸部背側兩端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各有一洞,互未鑿通,右洞深16.5米、寬0.95米、高1.35米,左洞深8.1米、寬0.95米、高1.1米。這些妙的水溝和洞穴,組成了科學的排水、隔溼和通風系統,千百年來對保護大佛,防止侵蝕性風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左右互通的兩洞,由於可匯山泉,內崖壁上凝結了厚約5-10釐米的石灰質化合物,而佛身一側 崖壁仍是紅砂原巖,而且比較乾燥。那左右不通的兩洞穴,孔壁溼潤,底部積水,洞口不斷有水淌出,因而大佛胸部約有2米寬的浸水帶。顯然,這是由於洞未貫通的緣故。不知道當年修建者為何不把它打通。

  胸部有殘碑

  據1962年維修的負責人黃高彬和羅伯介紹,當時發現大佛胸部有一封閉的藏髒洞。開洞一看,裡面裝的是廢鐵、破舊鉛皮、磚頭等,而封門石竟是宋代重建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代大佛竣工後,曾建有木閣覆蓋保護,以免日晒雨淋。從大佛膝、腿臂胸和腳背上殘存的許多柱礎和樁洞,證明確曾有過大佛閣。宋代重建之,稱為“天寧閣”,後毀。但不知何年,因何原因,這天寧閣的紀事殘碑唐竟然嵌在了大佛的胸部,千古之謎,誰人能解?維修者將此殘碑移動海師洞裡儲存,可惜1966年被人毀掉了。

  樂山大佛氣候條件

  樂山地域處於四川盆地向西南山地的過渡地帶,地形呈西南低、東北高,高差懸殊,在特定地理環境條件下形成了多種氣候型別。因地域處在北緯29度附近,全市屬中亞熱帶氣候帶,具有四季分明的特點,雨量豐沛 ,水熱同季,無霜期長,農業氣候條件優越。年平均氣溫在16.5-18.0度之間,大於或者等於0℃積溫為6100-6500℃,大於或者等於10℃積溫5269-5662℃,大於或者等於20℃積溫2930-3376℃,年平均無霜期長達300天以上,年平均霜日4.2-9.4天,年平均降雪日數僅1.0-2.7天,是水稻、小麥、油料、糖料、水果、棉花等多種農副產品的高產區。西南山區氣候垂直差異明顯,從山麓至山巔依次分佈著中亞熱帶一暖溫帶一溫帶一寒溫帶的完整氣候帶,小氣候條件十分複雜,是地域內發展農業綜合經營和立體農業區域,是木材、茶葉、中藥材等的主要產區,也是寶貴的旅遊資源。

  受季風影響和地形的抬升作用,氣候溼潤,雨量豐沛 。年平均降水量絕大多數地區在1000毫米以上,峨眉山市達1500毫米以上,僅峨邊、金口河少於1000毫米以下,降水有季節性變遷,夏秋季雨量佔全年的80%左右,冬春季只佔20%,降水的年際差異較大,年最少降水量多在900毫米以下,部份地區年最多降水量達2000毫米以上。

  全市氣象災害以低溫、乾旱、洪澇為主。低溫危害以春季低溫影響最大,能造成小麥凍花、水稻爛種爛秧;乾旱以春早、夏旱為主,乾旱嚴重時,部份地方人畜飲水均發生困難;受地形影響,樂山是暴雨的多發區,降水強度又大,峨眉山市93年9月29日降水量達525毫米,創全省之最,加之又處於三江匯合處,洪澇影響較大。

世界最大人蔘
用泵組詞和造句
相關知識
世界最大石像
印度世界最大雕像
世界最大石榴產區
全世界最大的石佛像在哪
全世界最大的石佛像在哪裡
世界最大的石雕像
世界最大的鑽石礦
世界最大的鑽石排名
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國
世界最大的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