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坡博物館簡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9日

  半坡博物館***西安半坡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半坡遺址1953年春被發現,1954—1957年發掘,面積約5萬平方米,已發掘出45座房屋、200多個窖穴、6座陶窯遺址、250座墓葬,出土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約1萬件,還有粟、菜籽遺存。

  基本簡介

  1953年春,西安灞橋火力發電廠施工中發現彩陶,中央考古訓練班又在滻河東岸半坡村附近發現一處類似遺址的遺蹟。在河岸臺地的剖面上,有灰土層、紅燒土層、紅燒土、灶坑和灰坑,以及夾雜在灰石中的骨制斧、錛、刀、笄、針等各種工具、用具。又在一口雙桶灌溉井的井壁的堆積層中挖出一個完整的小型陶罐與一個完整的骨笄。

  隨即把遺址的這一發現報告中央文物局和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同年9月,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陝西省調查發掘團對半坡遺址進行了較深入的調查。1954年秋~1957年夏,先後進行了5次較大規模的發掘,採用大面積揭露與分層研究相結合的工作方法,發掘並清理了40多座房屋遺蹟,發現石斧、石錛、石鋤、石鏟、石刀、陶刀、石磨盤、石杵、石鑿等735件,發現存有粟粒並儲藏東西的窯穴及大量墓葬。

  主要景點

  半坡遺址是黃河流域一處典型的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母系氏族聚落遺址,距今5600-6700年之間。該遺址1953年春發現,遺址面積50000平方米。從1954年9月到1957年夏季,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組織近200名考古工作者,前後發掘5次,延續近4年時間,揭露遺址面積達10000平方米,獲得了大量珍貴的科學資料。共發現房屋遺蹟45座、圈欄2處、窖穴200多處、陶窯6座、各類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兒甕棺73座***以及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約近萬件文物。

  半坡聚落的範圍為不規則圓形。居住區在中央,分南北兩片,每片有一座供公共活動用的大房屋,還有若干小房子,其間分佈著窖穴和牲畜圈欄。居住區有濠溝環繞,溝北是公共墓地,溝東有陶窯場。據研究,此聚落是集聚兩個氏族的部落住地。半坡居民的經濟生活為農業和漁獵並重。出土斧、鋤、鏟、刀、磨盤、磨棒等石制農具,鏃、矛、網墜、魚鉤等漁獵工具。還發現粟的遺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常見陶器有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缽。彩陶十分出色,紅地黑彩,花紋簡練樸素,繪人面、魚、鹿、植物枝葉及幾何形紋樣。從陶器上發現22種刻劃符號,有人認為可能是一種原始文字。半坡成人死後埋入公共墓地,常隨葬陶器及骨珠等裝飾品。發現兩座同性合葬墓,分別埋著 2個男子和4個女子 ,一般認為是母系氏族社會的葬俗。死亡兒童埋在居住區,多采用甕棺葬。一座女孩土坑墓中隨葬品精緻豐富,有木板葬具,表明當時對女孩的愛重。

  遺址佔地面積約50000平方米,大致形狀為南北稍長、東西略短的不規則橢圓形,分為大圍溝圍繞的居住區、圍溝以北的氏族公共墓地和以東的製陶區三部分。在發掘的大約10000平方米範圍內,發現和出土了豐富的遺蹟和大量的遺物。

  特徵

  具有原始村落風格的大門裝飾,魚池中聳立的正在汲水的半坡姑娘的石雕以及遺址大廳正面郭沫若先生題寫的“半坡遺址”四個遒勁雋美的大字,都為半坡博物館的文化氛圍平添了一種情趣,使人們產生一種迴歸自然、迴歸歷史、迴歸藝術的真情實感,此情此景,常使許多觀眾流連忘返。

  半坡遺址分為居住、製陶、墓葬三個區,居住區是村落的主體。半坡人屬於新石器時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製和石器。婦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產力,製陶、紡織、飼養家畜都由她們承擔,男人則多從事漁獵。該館現有陳列室三個,遺址大廳一個。在這裡,您既能看到人類童年時代的純樸,也能尋覓到中華先祖艱辛的足跡。

  半坡母系氏族村是半坡博物館陳列的有機延伸。它以積極保護遺址為前提,依據考古發掘資料,將珍貴的遺產從地下搬到地上,立體地再現人類母系氏族社會。它豐富博物館的內涵,弘揚華夏悠久文化歷史,薈萃了黃河流域史前藝術、風俗人情、民居田園的生活。它發揮了文物的優勢,集科研、考古、教學、旅遊、娛樂於一體,被中外遊客譽為“華夏第一村”。

  歷史意義

  半坡遺址是中國首次大規模揭露的一處儲存較好的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它是黃河流域規模最大、儲存最完整的原始社會母系氏族村落遺址。

  現實意義

  半坡遺址的發掘,首次對一個原始氏族聚落遺址進行大面積揭露,確立了一個新的文化型別,為研究中國黃河流域原始氏族社會的性質、聚落佈局、經濟發展、文化生活等提供了較完整的資料。對研究中國原始社會歷史和仰韶文化的分期具有重要的科學價值。

保時捷的歷史
太倉博物館
相關知識
半坡博物館簡介
中國竹子博物館簡介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簡介
從化博物館簡介
香水博物館簡介
韓國總統博物館簡介
福建省地質博物館簡介
雷州市博物館簡介
瀋陽金融博物館簡介
裡耶秦簡博物館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