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類小論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音樂是抽象的,不像繪畫描摹現實的景物,不像文學訴說生活的情節,不像電影展現絢爛的畫面,音樂和現實沒有明確的對應。下文是小編為大家蒐集整理的關於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篇1

  淺析廣告音樂發展史

  1 廣告史中的廣告音樂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用貧求富者,皆以為農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繡門不如倚市門。秦漢時期社會生產力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幌子”這樣的廣告已經較常見了,“音響叫賣”進入歷史舞臺。據古文獻記載,音響叫賣在西漢時便出現了,《詩經.周頌》“簫管備舉”漢代鄭玄注云:“簫,編小竹管,如今***漢代***買觴者吹也”。唐代孔穎達疏解亦云:“其時賣觴之人,吹簫以自表也”。也就是說,在東漢的時候,買糖食的小販就已經懂得以吹簫管為音響媒介,來吸引人們的注意從而招來生意。音響叫賣由此發端。

  隋唐時期是中國歷史上的輝煌時期,城市商業已初具規模,《隨書.煬帝紀》:大業元年三月,“徙天下富商大賈數萬家安於東京”,商業之繁榮可見一斑。唐朝商業也空前興旺,唐朝對市場有嚴格的管理制度,商品價格由官方評定,懸牌經營,這說明招牌的重要性開始凸顯。唐代詩人杜牧的《江南春》:“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作為廣告的另一種形式的“幌子”也很普遍了。

  北宋時,改變了自古以來的坊市制度,市場和交換的地域和時間不再由官方限制。這一時期的口頭叫賣被一些聰明的商人加以改進,配以樂曲歌詞,沿街吟唱叫賣,大大提高了叫賣效果。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七記載:“是月季春,萬花爛漫,牡丹芍藥,棠梨木香,種種上市,賣花者以馬頭竹籃鋪排,歌叫之聲,清奇可聽”。歌叫之聲顯然比單純的叫喊人更吸引人。南宋吳自牧的《夢樑錄》載:今街市與宅院,往往效京師叫聲,以市井諸色歌叫賣物之聲,採合宮商以成其詞。也就是說,南宋臨安效仿北宋東京街頭的叫賣聲,且配以樂曲歌辭,沿街吟唱叫賣。許多宋詞元曲的中不少的詞牌、曲牌如《貨郎兒》、《賣花聲》、《叫聲等》,都是採納叫賣市聲加工而成,這一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中國近現代,報刊興起,1861年創辦的《上海新報》,1868年創辦的《萬國公報》,1872年創辦的《申報》,報紙上都發布廣告,《申報》的《本館條例》就寫著,專談該報發行,廣告事宜,隨著廣播媒介的興起,1927年,上海地區有一位叫萬仰祖的人,首先組織在無線電廣播上為“大百萬金”牌香菸做廣告***加圖片***[1]。當時上海地區規模較大的商店,如綢布莊、藥房等,大都自己選擇各種曲目叫電臺播送,在節目中插播廣告。[2]這一時期霓虹燈廣告、大櫥窗廣告、月份牌廣告都開始勃興。1979年1月28日第一條電視商業廣告――“參桂補酒”問世,孫順華在《中外廣告史》中寫道電視廣告,作為視聽相容、聲畫並茂的綜合藝術,集語言、音樂、影象、動作與一體。雜誌廣告、網際網路廣告也逐漸出現和勃興。

  叫賣,音響等也是一種古老的聽覺性廣告表現形式。早些時候,廣告當然不是一個獨立的行業,商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及廣告的釋出者是集於一人的。而後的第三次社會大分工,負責物品流通的商人階層開始出現,這也為廣告代理業務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條件。公元前700年的古埃及商人們,開始僱傭專門為他們商品作促銷服務的人。一些僱主僱傭專人在渡口大聲喊話,釋出商業資訊。公元900年,歐洲各國盛行賣報員沿街傳報新聞。1141年,在法國貝星州出現了一個專門的口頭叫賣團體,該團體得到法國國王路易七世簽發的特許經營證,他們負責為業主做口頭廣告宣傳業務。

  2 音樂史上的廣告音樂

  早在中國的原始社會中,原始先民們已經開始創作、運用音樂了,戰國末年的《呂氏春秋》在描寫中國原始先民音樂活動的時候這樣寫“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遂草木,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3]由此可見音樂與原始社會聯絡在一起,音樂先於廣告而存在,音樂原本也並不是商品。

  持“勞動起源說”的普列漢諾夫說:“原始人在勞動時總是伴著歌唱。音調和歌詞是次要的。主要的是節奏,歌的節奏恰恰是工作節奏的再現,音樂起源於勞動。”在一般條件下,人們充分的認識到,唱歌,並不能解決溫飽,而只有打獵和勞動,才能解決溫飽,才能想到唱歌。當私有制出現的商品社會有所發展的時候,音樂藝術與物質在作等價交換。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中舉出了古代羅馬詩人普洛佩爾提烏斯的一卷《哀歌集》和8盎司鼻菸相互交換的例項,這種以音樂為業,以音樂謀生被稱為音樂商品出現和音樂商品價值的萌芽發展時期。中國古代宮廷裡的“音樂奴隸”或是“樂妓”,就是私有制產生於發展、社會分工的產物。

  唐代詞人李益公開賣詞,在宋代城市中,“新聲巧笑於柳陌花衢,按管調絃於茶坊酒肆”,在元代,元曲作為商品性的音樂傳播,活躍在城市歌妓藝人之間。中國古代的叫賣歌謠是直接依附於商品交換的而出現的音樂商品,這種在宋代稱為“叫聲”的“叫賣歌謠”,元代商販們又稱為“貨郎兒”。貨郎們的勞動***包括創造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在其“叫賣歌謠”中實現其價值與使用價值。中國古代和近現代的“叫賣歌謠”是現代廣告音樂――典型而實用的音樂商品胚胎。隨著後來廣播電視的發展,廣告音樂的傳播效果大大加強。這種廣告音樂的商品交換行為,最初不是在音樂聽眾和觀眾以及媒體之間進行的,而是媒體與企業之間進行。這種與音樂聽眾與觀眾不直接發生交換聯絡的廣告音樂性質的音樂商品,還有電視劇、電視晚會音樂。音樂也從單純藝術性走向了藝術性和商業性並存的狀態。

  3 結論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知,音樂早於廣告出現,但在人類社會的早期,音樂以其藝術價值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之中,當出現私有制,商品經濟開始萌芽的時候,音樂的商業性也初露端倪,伴隨著商業的發展,最初意義上的廣告以歌謠為主的“口頭叫賣”和以樂器為主的“音響叫賣”開始出現,廣告和音樂共有的商業屬性讓它們做了最好的結合,即廣告音樂。

  篇2

  淺談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的對策

  目前,在我國的中小學音樂教學中一直存在著一個重要矛盾,就是我們現有的學校音樂教學模式是根據我國制定的大綱完成的,其內容較為保守、滯後,適用於傳統的“應試”教育的模式,而我們的社會卻需要有動手能力、創新能力的學生培養模式,如何在我們的學校教學課堂那有限的時間裡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就是我們目前致力解決的問題。

  一、如何進行音樂的創新教學模式

  首先,要清楚音樂的創新是指的哪些方面,筆者認為,音樂創新是從音樂的意識、情感、能力和思維等方面著手,通過這幾方面的創新觀念的培養能夠較好的培養學生的音樂創造能力。其次,如何進行創新教學。在學校音樂教學模式體制下,“教書”與“育人”永遠都是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兩個重要組成部分,教書是教授學生學會基礎知識,傳授專業技能;而育人則是在教授學業的過程中建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社會觀和價值觀,這兩個部分是融為一體不可分割的。最後,我們應該從幾個方面來體現音樂的創新教學模式,如為學生的全面發展而建立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增進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在音樂創新的過程中對音樂進行實踐活動的訓練。這些手段能夠讓我們培養出適應這個社會發展需要的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

  二、音樂教育要以人為本

  音樂藝術是人類情感表達的藝術,它是人類精神世界的再現,所以音樂藝術既包含了情感資訊,也包含了思想資訊。從頭至尾的音樂活動,包括音樂的創造、音樂的表現和音樂的欣賞活動都是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的。我們的音樂教學就是培養學生學習這種審美活動,感受音樂帶給我們的真正快樂。學校音樂教學是一門教授基礎音樂的學科,這門學科的建立更多的目的是為了一種音樂基本素質的培養,而學生通過學習這門藝術,感受到音樂的美好並能通過音樂表達自己情感的能力,能夠初步掌握欣賞音樂和創造音樂的能力,通過學習音樂讓人能夠感受到生活的意義,從而建立健全的人格,建立積極向上的個性,培養一名具有全面發展能力的健康人才。在學校音樂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要注重知識技能與音樂創造力相結合的能力,要綜合的去看待音樂藝術,這就需要我們更多的去體驗音樂、發現音樂和創造音樂,讓沒有專業技能的學生也能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發現興趣、創造音樂,讓學校音樂教學真正的迴歸到以人為本的宗旨上來。

  三、音樂教育可以開啟兒童的智力

  音樂教育不僅可以讓學生得到美的感受和實踐美的技能,還可以通過音樂的學習和實踐提高學生的想象力,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鍛鍊學生在遇到問題時開動腦筋解決問題。心理學家、國際“超級學習法”的創始人洛扎諾夫的實驗證明:“即以優美的音樂是左大腦半球進入抑制狀態得到休息後,人的記憶力是通常狀態的2.17倍至2.51倍。”在我國,很多音樂教育學家也通過音樂教育訓練培養兒童記憶力的。

  實驗表明:“1.兒童的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綜合的直覺判斷力均有良好發展;2.開發右腦、發展形象思維是早期智力開發的重要途徑;3.音樂不是單純的技能課、啟迪靈感思維、培養創造型人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在學校音樂教學中,只要能充分發揮音樂的功用,處處都可以體現出對兒童智力開發的作用,如在音樂唱歌課中,對歌曲的處理能力;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對聯想與想象的發揮;在器樂課教學中,對情緒的把握和樂器的掌握;在律動課教學中,對肢體協調能力的掌控能力等等都是在對人的大腦思維的開發,特別是在音樂創造課的教學中,不僅要把以往的知識緊密結合在一起,還要將自己的豐富的想象力和強烈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音樂創作中,促進學生的頭腦敏捷度。

  四、音樂的創造能力的培養

  ***一***“創新意識是重要的心理素質之一

  只有在強烈的創新意識引導下,才可能產生強烈的創新動機,樹立創新目標,充分發揮自己的創造潛能。傳統觀點認為,創造是指首創前所未有的事物。”創造是人類區別於其他動物的重要標誌之一,人往往對神祕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也正是有了探索世界的精神才會有了我們現在眾多的發明和創造,才有了我們現在這個美好的生活。創造有真創造和類創造之分。“真創造是科學家、發明家最終產生了對人類來說是新的知識和社會價值的產品的活動;類創造是對個體而言的,其思維的結果雖對人類來說是已知的,但對個人來說卻是獨創的。”我們現在所說的音樂教育就是屬於類創造的範疇。音樂屬於時間藝術,而且這門藝術還屬於非語義性的藝術,所以它具有模糊性、不確定性的特徵,在音樂教學過程我們也往往運用了這種不確定性在歌唱課或是器樂或是欣賞亦或是律動課時都要運用這種特徵進行創造性的藝術活動,這是其它學科所不具備的特徵。

  ***二***音樂創造思維的訓練。

  在我國現代學校音樂教育中,音樂創新是一個重要的核心部分,音樂也是一門審美活動和實踐活動很強的學科,所以在音樂教學中將創新思維納入到課堂教學中,是對學生進行創新思維訓練的最好途徑。在思維訓練中,發散性思維是對已經獲得的資訊進行多方位、多視角的思辨,產生多種結果的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考方式是向外散發性的,這種思維方式就會導致結果也與眾不同,將這種思維方式結合在教學之中,更是應該提高這種思維的訓練。教師可做適當的引導,選擇一個發散點,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功能結合所學的基礎知識進行音樂的二度甚至三度創造,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已知的音樂中延伸、拓展,使模式的音樂形象通過自己的思維變成具象的事物;還可以在教學中設定問題,讓學生討論、分析,這樣還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促進了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和尋找答案。因此,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就特別注意不斷的豐富學生的平時基礎知識積累。

  ***三***音樂創新能力的提高。

  我們可以把人的能力分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兩種。一般能力是可以通過自己學習或理解就可以掌握的一種綜合性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不需要特別的訓練或特殊技能就可以掌握。而特殊能力則是要通過特別的訓練或理解才能得到。一般能力為人的基本能力是所有能力的基礎,一般能力的水平高低可以為特殊能力的培養做好保障。瑞士的心理學皮亞傑曾說過:“教育的主要目的是造就能創新的而不是簡單重複前人所做過的事的人,這種人能有所創造發明和發現。”這裡,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音樂教學的主要任選就是在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由於音樂這門學科的特殊性,它就是從審美活動中來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在音樂實踐的每一個環節都需要人的想象力的參與,這種想象力就是一種音樂創新的實踐活動,這種活動表現在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各個方面,讓學生不僅從思想上對音樂進行創新活動,而且可以通過肢體運動來對音樂進行創新活動的實踐,不僅開發了學生的頭腦思維的訓練,更對身體的協調性進行了鍛鍊。

  總之,讓我們通過培養學生的音樂創新能力,讓他們更好的感受音樂的美,體驗音樂的美和表現音樂的美,讓學生學會了多角度、獨立思考的能力,讓我們的學生成為全方面的人才。

 
猜你喜歡:

有趣的關於植物的小故事:蒲公英的自述
音樂系統畢業論文
相關知識
音樂類小論文
中小學音樂教育論文
淺談小班音樂教育論文
中小學音樂教育論文範文
小班幼兒音樂教育論文3篇
淺談幼兒音樂教育論文範文
幼兒藝術音樂教育論文3篇
有關職高音樂教學論文
有關音樂教育論文
音樂畢業論文範文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