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茶壺陶瓷藝術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8日

  中國茶文化是中國製茶、飲茶的文化,作為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之一,飲茶在古代中國是非常普遍的,其與歐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別很大。中國茶陶藝術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關於中國茶陶藝術你知道多少?以下是有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國茶陶藝術,希望能幫到你。

  中國茶陶藝術

  紫砂壺曾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現也有機器大批量製造的。製作原料為紫砂泥,原產地在江蘇宜興,又名宜興紫砂壺。其起源可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大夫范蠡,已有2400多年的歷史。從明武宗正德年間以來紫砂開始製成壺,名家輩出,500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據說紫砂壺的創始人是中國明朝的供春。紫砂壺的特點是不奪茶香氣又無熟湯氣,壺壁吸附茶氣,日久使用空壺裡注入沸水也有茶香。

  茶壺是茶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來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壺來泡茶和盛茶,獨自酌飲的。茶壺由壺蓋、壺身、壺底、圈足四部分組成,壺蓋有孔、鈕、座、蓋等細部。壺身有口、延***脣牆***、嘴、流、腹、肩、把***柄、扳***等部分。由於壺的把、蓋、底、形的細微差別,茶壺的基本形態就有近200種。泡茶時,茶壺大小依飲茶人數多少而定。茶壺的質地很多,目前使用較多的是以紫砂陶壺或瓷器茶壺。

  淺析中國曆代陶瓷茶具的發展和演變歷史

  中國是世界茶葉的主要產地,是茶的故鄉,飲茶之習,古已有之。相傳四千多年前,“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茶古稱“茶”,由此可知茶在我國古代始於藥用。茶不僅其味清香,而且能消暑解毒,理氣順食,提神助思,茶作為日常飲品,成為時尚,有其演變、發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自然形成了一種獨特的,專門的器具--茶具。隨著不同時代,不同飲茶習俗和方式方法的變化,茶具的形制亦不斷有所改變。歷代文獻記載、繪畫作品以及文物實物等等,都為我們今天區分各時期的茶具提供了可靠的依據,而且可以相互印證研究。有關茶具的文獻記載很多,文物實物又以陶瓷器物居多。本文收錄的中國曆代茶具,基本可以貫穿於中國茶具發展的歷史長河之中。

  據目前已知的文獻記載,飲茶之習俗始於漢之蜀地和江南一帶。漢代王褒《僮約》中有“烹茶盡具,[酉甫]已蓋藏和“武陽買茶”等記載,證明早於漢代,作為飲料的茶已成為商品進行買賣了。早期飲茶並非如同今日,茶葉常配以姜、蔥及其他食物混煮成湯或供藥用。煮茶、飲茶因此還沒有專用的器具,炊器、飲器多是一物多用,酒具、茶具基本通用,未見有明顯的差異。據《三國志·吳書·韋曜傳》記載:“孫皓密賜茶[艹舛]以當酒”,說明三國時期已有以茶代酒來款待客人了。這裡收錄的青黃釉耳盞,平面作橢圓形,兩側附月形耳,腹較淺,平底,施青黃釉,造型古樸雅緻。耳盞又稱羽觴,還見有銅製和漆製品,常與托盤一起使用。直口、筒身、平底的青釉盞,內外遍施青釉,常見於江南地區陶瓷器中。以上兩器物均為漢代飲器,在茶其未與其他飲具分化出來以前,均可兼作茶具使用。

  晉、南北朝時期,專門化的花具從食器中逐漸分化出來,首先出現了帶托盤的青釉茶盞。盞託又稱茶船、茶拓子,為承託茶盞,以防燙指之用具。據唐代李匡義《資暇錄·茶拓子》記載:“始建中蜀相崔寧之女,以茶杯無襯,病其熨指,取[“碟”字“石”換“木”]子承之。即啜而杯傾,及以蠟環[“碟”字“石”換“木”]子之央,其杯遂定。即命匠以漆環代蠟,進於蜀相……後傳者更環其底,愈新其制,以至百焉。”宋代程大昌《演繁露》也有類似之記錄。據現有考古資料證明,託始於唐之說不確切。盞託是從托盤發展而來,東漢已有一盤託四至六隻耳盞,以後逐漸減少,至東晉已出現一盞一託,南朝時,更普遍生產,成為當時風行的茶具。東晉、南北朝時期的茶盞,有盞與承託以釉相粘連和免盞熱燙指,構思巧妙。青釉連託盞,為東晉器物,耳盞和托盤以釉相互粘邊,托盤為圓形敞口,淺腹,平底,通體施青釉,造型樸實雅緻。青釉盞,託,為南朝器物,盞為直口,深腹,餅足;託為敞口,淺腹,餅足,內外劃雙勾線蓮辨紋,均施青釉,紋飾清清晰自然,造型古樸大方。這時期的茶盞的顯著特大多為餅足,底部露胎。雖然此時的茶具種類不多,但為唐宋以後茶具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茶具中除上述盞與託外,還有另一種我們常說的“茶壺”,但過去不弔壺,而稱為“汽瓶”,是注水的容器。常見的雞首湯瓶產生於三國末年至兩晉時期,以越窯為多見,德清窯等瓷窯均有燒製,它的出現對唐宋以後壺的形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早期的雞首湯瓶多數是在小小的盤口瓶的肩部一側置雞首,尖嘴無頸。閉口的流為實心,僅起裝飾作用。另一側塑雞尾,頭尾前後對稱。肩部置雙系,腹部豐圓,全器宛如伏臥的雞。器身施青釉,平底露胎。東晉時,瓶身略變大而高。頸部加長,雞冠加高,雞嘴由尖而改為圓,中空成管狀,作流通入瓶內,雞首已成為一種象徵性的裝飾。相對的另一側設圓股形把柄,上端貼於器口,下端連於上腹,肩部兩側置條形系。東晉中晚期在把手的上端又加飾龍頭,有的雙系平削成橋形,器型優美。到南朝時期,瓶形完全繼承東晉的形制,但器腹明顯高而豐,口緣成高洗口,頸變得比東晉瘦長,把柄也變粗而高,肩部置對稱的平削橋形系,平底露胎,形態從秀美向實用演變。隋代雞首瓶瓶身更加修長,頸亦細長,洗口增高,雞首高昂作曲脖打鳴狀,形象較前期生動,趨向寫實。把柄仍保持南朝時的龍形貼飾,肩部雙系出現新的形式,足部微外撇。隋、唐初期,越窯仍生產雞首湯瓶而不見執瓶,唐中期以後,則多產執瓶,雞首湯瓶少見。

古代陶瓷的鑑定相關知識
中國茶壺陶瓷藝術
相關知識
中國茶壺陶瓷藝術
中國茶壺陶瓷藝術
中國陶瓷藝術的發展觀
中國陶瓷藝術的裝飾色彩介紹
中國陶瓷藝術的裝飾色彩介紹
中國陶瓷藝術發展歷史
陶瓷藝術與茶文化的聯絡
卡通陶瓷藝術茶杯圖片
對陶瓷藝術認識作文
中國插花學生藝術插花好看的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