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卓越的特徵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6日

  孔子一生行不言之教,門下弟子三千,七十二賢人。其中子貢是最富有的人,也成為最早的儒商,由於其名賜復姓端木的緣故,端木生涯便和陶朱事業一起成為商業的別稱。子貢也被譽為商業鼻祖,成為商人頂禮膜拜的聖人。下面是小編蒐集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善於溝通

  子貢擅長語言表達與溝通,《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受業者七十七人,皆異能之士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厓伯牛,仲弓。政事:厓有,季路。言語:宰我,子貢。文學……”。“子貢利口巧辭,孔子常黜其辯。”連老夫子也稱“賜敏賢於我。”可見他的語言表達能力之強。要知道,田常作亂齊國,聚重兵伐魯,當時魯國的情形十分危急,孔子召集弟子,說:夫魯,墳墓所處,父母之國,國危如此,二三子何為莫出?”意思是:魯國是祖宗陵墓,父母所在的祖國啊,現在國難當頭,誰可以出而救國難於為難之秋呢?史書記載:顏淵辭出,孔子止之;子路辭出,孔子止之;子貢辭出,孔子遣之。既說明了孔子的知人善用,也足證了子貢的溝通能力之強,在孔子心目中遠在他最倚重的弟子顏淵、最鍾愛的弟子子路等人之上。也正是他憑藉三寸不亂之舌,縱橫列國,乃至取得“子貢一出,存魯,亂齊、破吳,強晉,霸越”外交成果。其外交才能比之晚期百餘年以縱橫家傳世張儀、蘇秦等人毫不遜色。

  :善於學習

  論語中記載了子貢問學於孔子多達24處。從修身、為政、處世、交友、論人到徵詢老師對自己的評價,不一而足。而且他所問的問題都很實際,且具有一定的水準,以至於孔子的回答成為經典。言必信,行必果;貧而樂,富而好禮;去食,去兵,民無信不立;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君子多乎哉,不多也;過猶不及;行己有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累累若喪家之狗等均出於子貢與孔子的對話。可見,好的問題,實際上提問者對答疑者的恩賜,因為他可能幫答疑者將散亂的思想找到串起來的主線,讓一盤碎珠,串成美輪美奐的傾城之鏈。我們前邊所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實際上就是得於子貢“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的問題。其他諸如:“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智者知人,仁者愛人”的提問則更為高明,這不是老夫子其他的學生所能夠企及的。

  另一方面,載《論語》、《史記》、《孔子家語》等古代典籍裡我們還可以看到子貢對老師的尊敬,老師對子貢的鐘愛。師生之間的融洽與和諧。《論語?學而》記載子禽向子貢詢問老師到別國後,必打聽當地的政治情況,是老師向做官呢,還是想亂政呢?子貢回答: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的追求難道會和常人的追求一樣嗎?溫良恭儉讓把老師高尚的品德概括的非常恰當,後來也成為儒家的修身精要。可以說絕對是孔子的知己,不知道老夫子當時聽說這樣的評價會怎麼想,但是我想老夫子也會“莞爾一笑”吧。子貢對老師的其他評價也進一步展現了其對老師的尊重景仰之情,“夫子之文章***不是指刻寫在竹簡上的文字篇章,因為孔子述而不作,行不言之教,論語也是曾子和子思的門人編纂而成的。***,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意思是說老師的才識氣質可以看得到,聽的到,感受到的;但是老師品行之高與對天地宇宙真理的理解,是無法達到和理解的;“譬之宮牆:賜之牆也及肩,窺見屋家之好;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這一句話便是各地文廟“萬仞宮牆”的出典,意思是老夫子和我***子貢***在道行相比方面用宮牆的高度類比的話,我的道行只能夠到肩膀,看到房子裡精美陳設;而老師的道行之牆高達數***十以上為數***仞***仞:古代計量單位。一仞等於十丈,一丈等於三尺,一尺隨著時代不同,與今天的米換算有所不同,但一米的長度均在三尺以內。***換算成米的話,數仞,最低是30餘米,要知道當時30餘米的建築物簡直可以和現在曼哈頓的高樓相比了。齊肩之牆,也不過1米多一點,與30餘米的高牆相比,用天壤之別,雲泥之判來形容也未嘗不可。簡直太高了。在這麼比較下,他說我不知道如何得到老師的門徑,沒有能力看到宮牆內宗廟的雄壯之美,百官的富有之狀。則顯得更為貼切。進一步驗證了子貢對語言的駕馭能力。隨後,他進一步表述“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意思是老師無與匹比的高度,我們與老師的差距,有如天庭的臺階高高在上,我們凡夫俗子只能望而興嘆,卻沒有能力登臨啊。把自己對老師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拜如滔滔江水綿延不絕之情表達的淋漓盡致。孔子也曾試探地問他和顏回相比誰最聰明,子貢有自知之明,說顏回知一返十,自己連舉一反三都做不到,只能做到舉一反二。得到了老師的讚賞,竟然感嘆:弗如也,吾與汝弗如也。得以和老師並列弗如,該是何等的榮幸。孔子也曾在聽到子貢“我不欲人之加諸於我也,吾亦欲無加諸於人“的自評時,批評式點評說,賜啊,你做不到啊!能夠得到老師的直教,可見老師並沒有把他當作外人,而是認為孺子可教也,所以才會給他鞭策。縱觀一部論語能獲此教者顏回之後,子貢一人而已。

  可以說,子貢是孔老夫子經商之道最早的受教者和受益者。離不開子貢對老師的尊重,離不開子貢的好學精神,當然也和子貢迥異於他人的特質,作為優秀商人的潛質分不開。另外一方面,也恰恰由於子貢的務實好學,尊師重道的精神,使儒商之道得以肇始,使儒家經世致用思想得以形成,而不至於侷限於修身、為政兩個層面,子貢當有半數之功。進一步而言儒釋道,法術勢,唯儒為商,商而好儒。何以如此,子貢有半力之功也。

  :重情重義

  史書記載子貢在終身侍奉孔子的學友子路過世以後,便承擔起侍奉老師的責任起來。孔子探望病中的孔子,老人正在拄著柺杖在門口散步呢,看到子貢說:“賜,汝來何其晚也。”這句話表面是嗔怪子貢來的晚,實際上是老人這時如深海夜行的孤寂心靈看到前方搖曳的燈塔之光而發出的欣喜之聲,也表明了老人在心靈上對這位自己稱讚為“瑚璉之器”弟子子貢的依賴。因嘆而歌,悲喜涕下,後七日乃卒。孔子弟子三千,而子貢有幸成為陪伴老人走完生命旅程的人。可見,他對老人的真誠。如果到這裡子貢與孔子的故事就告一段落的話,已經讓我們足夠感動了。可是,另據記載: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入揖於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意思是,在老師過世三年之後,守靈的弟子們收拾行囊準備離開。向子貢行揖禮辭行***我的看法是繼顏淵,子路辭世,冉有、宰予等人死於非命以後,子貢儼然成為同學們德行最高,恐怕也是年齡最長的學兄***史書記載:子貢小孔子三十一歲。有史可查孔子的弟子門人中年齡長於子貢的有11人,已經過世的諸弟子包括我們前邊所說得,還有一些史書或有記載或失於記載。***所以大家會入揖於子貢,向子貢行揖禮道別。***揖禮:禮記記載揖禮在三代之禮中屬於上行之禮,受禮者無須回禮。***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淚眼摩娑,痛苦失聲。而子貢則回到靈地,在孔子墓旁搭起茅屋,獨居守靈達三年,才依依不捨的離開。簡單而言孔子過時後門人弟子守孝三年,而子貢守孝達六年之久。要知道孔子娑推崇的三代之禮,父母過世,守靈也不過三年。要知道在孔子看來“父死三年,不敢改父之道。”也算是孝了,而子貢守孝六年。不可謂不孝矣。不可謂不重情重義也。試想我們今人,直系親屬過世請假也不過7天;我不知道是進步,還是人類情感的退步。有人說,現在生存壓力這麼大,這是不能比的。我無話可說。只是,提醒諸位相對於其他的門人弟子,子貢並不是純粹的文人,他既做過魯衛兩國的相,有是一位“好廢舉,與時轉貨貲”的商人。顯然,他應該比其他的同學更有理由三年而辭,也比其他的同學更看重時間的價值。而他做到了三年而後歸。難道不值得我們擊節而嘆嗎?

世界十大地鐵系統
蔡文姬有什麼故事
相關知識
子貢卓越的特徵
女孩子性早熟的特徵有哪些
生兒子的特徵
富貴女子手相的特徵解說
富貴女子手相的特徵解說
多肉植物月兔耳怎麼養多肉植物月兔耳的特徵
老年人衰老的特徵
快七歲小孩輕到中度智力低下的特徵
多動症兒童的特徵表現及推薦飲食
成功男人要具備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