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與美食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民以食為天,飲食在維持生命、促進健康、延年益壽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希望對你有用!

  

  1、先食療、後藥餌:

  食療在卻病治疾方面有利於長期使用。此尤其對老年人,因多有五臟衰弱,氣血耗損,加之脾胃運化功能減退,故先以飲食調治更易取得用藥物所難獲及的功效,蓋此因大多數老年人患有程度不一的慢性病或身體虛弱,一則難堅持長期服藥,二則有的不太習慣,三則易發生不良反應,故先食療而後必要時用藥多較妥當。

  2、多講究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遲,夜食反多損的原則。

  食宜細嚼緩咽,忌虎咽狼吞;宜善選食和節制飲食,對腐敗、膩油、葷腥、粘硬難消、香燥炙炒、濃醇厚味飲食更宜少進;淡食最宜人,以輕清甜淡食物為好;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燙口,以熱不灼脣,冷不冰齒為宜;堅硬或筋韌、半熟之肉品多難消化,食宜熟軟,老人更直。

  3、因後天之本,及早食養:

  祖國醫學一直認為,脾胃是人體的後天之本,故倡導養生特別是食養至遲也須從青、中年開始,經過飲食調理以保養脾胃實為養生延年之大法。如味甘淡薄也足以滋養五臟,故勸人儘量少吃生冷、燥熱、重滑、厚膩飲食,庶不致損傷脾胃。如能長期做到顧護中氣***即脾胃生髮的功能***而恰當地食養,則多可祛病長壽。

  4、食養關鍵在於飲食有節:

  節制飲食的要點關鍵在於“簡、少、儉、謹、忌”五字。飲食品種宜恰當合理,進食量不宜過飽,每餐所進肉食不宜品類繁多,要十分注意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講究衛生,宜做到先飢而食,食不過飽,未飽先止;先渴而飲,飲不過多,並慎戒夜飲等。此外,過多偏食、雜食也不相宜。

  中醫養生誤區

  紅棗泡茶就一定補血嗎

  紅棗、桂圓、花生、紅豆、紅糖、白果、枸杞子都是人們常吃的補血、補腎的食品,其中,紅棗泡茶更是不少女性朋友拿來補血的茶飲,但是紅棗泡茶就一定補血嗎?

  紅棗可以在鐵鍋裡炒黑後泡水喝,可以治療胃寒,胃痛,再放入桂圓,就是補血、補氣的茶了,特別適合教師、營業員等使用嗓子頻率較高的人。如果再加上4~6粒的枸杞子,還能治療便祕。常喝紅棗、桂圓、枸杞茶的女性朋友,面板白皙,美容效果不錯。

  不過沒有在鐵鍋裡炒硬、炒黑的紅棗泡茶喝是沒有用的,因為外皮包裹住了棗子,營養成分出不來,而經過炒制的紅棗,經開水一泡,表皮都裂開了,裡面的營養成分才會慢慢地滲出來。

  黑色食物就一定補腎嗎

  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宣傳“黑色食品補腎、補血”,如黑芝麻、黑豆、黑米、黑木耳、海帶、紫菜、烏骨雞等。其實並不盡然,溫熱是補、寒涼是瀉。

  黑米、烏骨雞性溫,補血、補腎效果明顯;黑芝麻,性平、補腎、補肝,潤腸、養髮;黑豆,性平,補腎、活血,解毒;而黑木耳性涼,海帶、紫菜性寒,夏天可以經常吃,冬天儘量不要吃。

  任何食物補還是不補,一定要看這個食物的屬性,性平、性溫的食物,一年四季對身體都有補益的作用,性涼、性寒的食物,除了夏天以外,其他季節儘量不要吃,非要吃的話,也要與溫熱的生薑,辣椒、胡椒、花椒配在一起,這樣既能攝入這些食物特有的營養素,又不至於傷腎、傷胃。

  日常養生誤區

  喝八杯水可以保證健康

  每個人所需要的水都不一樣,喝多了不但無益健康,還會造成腎臟的負擔。人體攝取的水分除了經由排汗或呼吸時排出外,仍需經由腎臟來代謝,如果水 喝得太多,腎臟排水量增加,會增加腎臟的負擔,易讓腎臟功能衰竭,反而易影響腎臟的健康,而且體內的電解質會因為被太多的水稀釋,引發電解質不平衡的危險。

  很多人只注意喝水的量,卻忽略了在日常飲食中也會攝取水分,比如每餐吃的食物、水果、飲料都帶有水分,三餐至少佔了500毫升;因此,每天喝的水必須低於1600到1950毫升,否則就會飲水過量,腎臟病或心臟病患者甚至需要限水,以免危及生命。

  飯後刷牙

  擁有一口潔白整齊的牙齒,不僅是身體健康的基礎,更能使人在社交場合充滿自信。有人提倡“飯後即刷牙”,不過口腔學專家的最新研究發現,飯後立即刷牙有損牙齒健康。

  因為,牙冠的表面有一層琺琅質,用餐尤其是食用了酸性食物後,會使琺琅質變鬆軟,如果即刻刷牙,容易使其受損。時間一長,牙齒的琺琅質就會逐漸減少,容易患上牙本質過敏症,咀嚼時就會出現酸、痛的症狀。因此,口腔學專家提醒,進食後最好用清水漱口,待1-2個小時後再刷牙。

  裸睡比較健康

  裸睡只是舒服罷了,跟健康一點兒關係也沒有。穿衣服睡覺雖然會影響排汗及面板散熱,但人體皮屑整天都在剝落,而皮屑是塵蟎和黴菌的營養來源,被單和床單上一定會有一些微生物,光溜溜地躺在床上,這些微生物更容易接觸面板,裸睡反而可能增加感染的危險。

中醫養生與美食
介紹調節內分泌的方法
相關知識
中醫養生與美食
中醫養生與美食
中醫養生與美容
中醫養生與飲食
中醫養生與四季飲食
中醫養生與五行
中醫養生與慢病防治
中醫養生與保健
中醫養生與保健的方法
中醫養生湯水食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