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故事五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5日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2] ,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

  孔子曾受業於老子,帶領部分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相傳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賢人。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一,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今天小編將與大家分享:。
 

  孔子的故事一:孔子誤會了顏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陳蔡一帶的地區,有七天的時間沒有嘗過米飯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顏回討來一些米煮稀飯。飯快要熟的時候,孔子看見顏回居然用手抓取鍋中的飯吃。

  孔子故意裝作沒有看見,當顏回進來請孔子吃飯時,孔子站起來說:剛才孟李祖先告訴我,食物要先獻給尊長才能進食,豈可自己先吃呢?

  顏回一聽,連忙解釋說:夫子誤會了,剛才我是因看見有煤灰掉到鍋中,所以把弄髒的飯粒拿起來吃了。

  孔子嘆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時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時候。
 

  【啟示】

  常言道:眼見為憑,但眼睛所見未必是事情的真相,在平日我們可能經常以自己所見而下了判斷,判斷的根據可能依就以往的經驗,而經 驗的形成卻是依每個人不同的背景與各種因素而累積的,或多或少夾帶著個人的主觀意識。

  如果只憑所見與經驗,同樣的事件卻因不同人而得到不同的結果。對“人”無形中造成了不必要的傷害;對“事”可能因目標錯誤而功虧一簣。

  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事情的真相須根據事實性、科學化作判斷,經驗、眼見往往是主觀的,不輕易的論斷才可避免許多的誤會。
 

  孔子的故事二:顏回輸冠

  顏回愛學習,德性又好,是孔子的得意門生。

  一天,顏回去街上辦事,見一家布店前圍滿了人。他上前一問,才知道是買布的跟賣布的發生了糾紛。

  只聽買布的大嚷大叫:三八就是二十三,你為啥要我二十四個錢?

  顏回走到買布的跟前,施一禮說:這位大哥,三八是二十四,怎麼會是二十三呢?是你算錯了,不要吵啦。

  買布的仍不服氣,指著顏回的鼻子說:誰請你出來評理的?你算老幾?要評理只有找孔夫子,錯與不錯只有他說了算!走,咱找他評理去!

  顏回說:好。孔夫子若評你錯了怎麼辦?

  買布的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頭。你錯了呢?

  顏回說:評我錯了輸上我的冠。

  二人打著賭,找到了孔子。

  孔子問明瞭情況,對顏回笑笑說:三八就是二十三哪! 顏回,你輸啦,把冠取下來給人家吧!

  顏回從來不跟老師鬥嘴。他聽孔子評他錯了,就老老實實摘下帽子,交給了買布的。那人接過帽子,得意地走了。

  對孔子的評判,顏回表面上絕對服從,心裡卻想不通。他認為孔子已老糊塗,便不想再跟孔子學習了。

  第二天,顏回就藉故說家中有事,要請假回去。孔子明白顏回的心事,也不挑破,點頭準了他的假。
 


孔子
 

  孔子的故事三:樹德與樹怨

  孔子的弟子子羔,名叫高柴,他在衛國從政期間,曾經對一個人用個砍斷腳的刖***yue***刑。

  衛國君臣發生***的時候,子羔要逃走,來到城門,發現城門已經關閉了。守門的人就是那個曾經被子羔砍斷腳的那個人。

  那人說:“在那邊城牆上有個缺口,可以逃走。”

  子羔說:“君子不能從缺口過去。”

  那人說:“另外那一邊有個洞口,可以逃走。”

  子羔說:“君子不能鑽洞逃走。”

  那人說:“這裡有一間房子可以躲避。”

  於是,子羔進入了那座房子。追兵過去之後,子羔要離開,對那個受刑的人說:“我不能損害國君制訂的法令,因而用刑砍斷了您的腳。我現在逃難,這是您報仇報怨的好時候,您為什麼還會幫助我逃避災難呢?”

  那人說:“砍斷我的腳,本來就是因為我犯了罪,那是無可奈何的事情。當初您審判臣的時候,一開始先根據法律尋找減輕臣刑罰的方法,是想要讓臣免於法律的懲罰,這是臣很明白的;在審判完了定罪的時候,要確定刑罰了,您很莊重傷感,都可以從表情上顯現出來,這個也是臣很明白的。您不是因為私情而要對臣徇私舞弊,只是因為有天生的仁人之心,才會自然而然地這樣做。這是臣要使您逃避災難的原因。”

  孔子聽說之後說:“善於做官吏的人,盡力樹立起自己的品德;不善於做官的人,總是會多構成怨敵。用公正之心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大概可以說子羔做到了。”
 

  孔子的故事四:有法律卻用不到才好

  魯國有父子兩人打官司,季康子說:“殺掉他們。”

  孔子說:“不可殺。民眾不知道兒子狀告父親不是好事,已經很久很久了,這是上級官員的過錯啊。如果上級官員有道義,那麼這樣的人也就不會有了。”

  季康子說:“治理百姓以孝道為本,現在殺掉一人而懲治不孝之徒,不是也可以嗎?”

  孔子說:“不先用孝道來教化就採用殺戮的方式,這是暴虐地殺害無辜。三軍打了敗仗,不可因此而殺掉軍兵;訴訟之事處理得不正,不可因此而用刑罰進行懲罰。上級官員先行教化而能使百姓服從善政,那麼,百姓就會順風而從。自身行得端正,然而百姓不順從善道,然後再設定刑罰來加以懲治,那麼,百姓就能知罪了。幾尺高的牆,百姓不能越過;幾百尺高的山,即使是兒童也可以一步步地登上山頂。這是因為循序漸進。如今的情況是,仁義已經衰落很久很久了,百姓怎會不違背仁義呢?《詩經》中說:‘使民不會迷心性。’當初,君子引導百姓而使百姓不迷失心性,因此可以不用威嚴暴戾之法,設定了刑罰卻可以不使用。”

  於是,狀告父親的兒子聽說了此話之後,就請求放棄狀告了。
 

  孔子的故事五:虛心接受別人批評

  孔子在旅行,經過一個村莊,他看到一個老人,一個很老的老人,他從井裡面打水來澆地。那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太陽又那麼大。孔子以為這個人可能沒有聽說過現在有機械裝置可以打水——你可以用牛或者馬代替人打水,這樣比較容易——所以孔子就過去對老人說:“你聽說過現在有機器嗎?用它們從井裡打水可以非常容易,而且你做十二個小時的工作,它們可以在半小時之內就完成。可以讓馬來做這件事情。你何必費這麼大的力氣呢?你是一個老人啊。”他肯定有九十歲了。

  那個人說:“用手工作總是好的,因為每當狡猾的機器被使用的時候,就會出現狡猾的頭腦。事實上,只有狡猾的頭腦才會使用狡猾的機器。你這不是存心敗壞我嗎!我是一個老人,讓我死得跟生出來的時候一樣單純。用手工作是好的。一個人會保持謙卑。”

  孔子回到他的門徒那裡。門徒們問:“您跟那個老人談什麼呢?”

  孔子說:“他看起來似乎是老子的門徒。他狠狠地敲了我一棒,而且他的論點好象是正確的。”

  當你用手工作的時候,不會出現頭腦的影子,一個人保持謙卑、單純、自然。當你使用狡猾的機器時,頭腦就介入了。那些用頭腦工作的人被稱為頭頭:職員的頭頭,老師的頭頭——他們被稱為頭頭。不要做頭頭。即使做一個職員也已經很不好了,何況做職員頭頭……那就完了。做一個老師已經夠糟糕的了,何況做老師頭頭……要設法成為“手”。“手”是被批判的,因為它們不狡猾,不夠具有競爭性;它們似乎是原始的。試著多用手來工作,你會發現那個影子出現得越來越少了。

  說明孔子是個虛心接受別人批評和建議的人。

喝酒為什麼要碰杯
中國古代巡視制度的形式有哪些
相關知識
孔子的故事五則
子貢與孔子的故事_子貢與孔子的故事
嵇康的故事五則
關於孔子的故事和名言
寫出一個關於孔子的故事
關於孔子的故事成語故事
儒家聖賢孔子的故事
孔子的成語故事有哪些_關於孔子的故事介紹
孔子的故事簡介
最新讀孔子的故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