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暑後如何擺脫秋乏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處暑過後,你是否常常感到疲睏、想睡覺?這就是傳說中的“秋乏”。那麼處暑後襬脫秋乏的祕訣都有哪些呢?接下來請跟著小編了解吧。

  處暑後襬脫秋乏的祕訣

  1、手擦面

  每隔一段時間,用雙手有規律性地揉搓面部,以面部感到微微發熱為止,即可達到效果。長期堅持,還可起到一定的美容作用。

  2、雙臂劃圈

  試試活動下雙臂吧。自然站立,目視前方,雙手自然下垂,然後如同跳繩,雙臂向後、向上、向前、向下劃圈10次,接著反方向劃圈10次。此法活動雙臂及肩,增強肺活量,有防頸椎病、網球肘之功效。

  3、團身滾

  身體仰臥,將身體團起來,儘量彎腰、埋頭、雙手抱膝或抱頭,靜止10秒鐘,接著緩緩前後滾動10至20次。結束後,再伸伸懶腰,然後起床。這個動作主要能促使各部分肌力恢復平衡,緩解疲勞。

  4、多站立

  站立可促進新陳代謝、預防心臟病發作、燃燒多餘熱量、促進胰島素分泌降低血糖、降低膽固醇。而長期坐著工作的人,患糖尿病、肥胖和心臟病的機率,將比站立工作者高出許多。可試試把膝上型電腦位置抬高20至30釐米,進行“站立式辦公”。間斷性站著工作對健康有益,不僅能減少疾病也能延年益壽,還能提神醒腦,提高工作效率。

  5、踮腳尖

  在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尤其是在久坐或久站後下肢酸脹、乏力時,可採用踮腳尖的方法健身。人在踮腳時,由於雙側小腿後部肌肉的收縮擠壓,可促進下肢血液的迴流,加速血液迴圈,從而緩解下肢酸脹及防止下肢靜脈曲張和面板色素沉著。具體做法:雙足併攏著地,用力踮起腳跟,保持2~3秒,可重複多次。

  處暑養生方法

  防熱

  處暑是表明天氣變化、由熱轉涼的節氣,但並不是說,過了處暑天氣就變涼了,而是還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有民諺說“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處暑天不暑,炎熱在中午”、“大暑小暑不是暑,立秋處暑正當暑”、“處暑處暑,熱死老鼠”。而這裡所說的熱,就是我們平常所熟知的“秋老虎”。“秋老虎”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7-15天。所以,儘管處暑當日,即8月23日正好是三伏天“出伏”的日子,但仍要注意天氣的回熱現象,尤其是我國的南方地區。

  潤燥

  處暑過後,日夜溫差逐漸增大,易出現肺燥津虧之象,即口乾、鼻幹、乾咳、便祕,面板皺紋增多甚至乏力、消瘦等。“燥則潤之”,因此,多喝水,多食蔬菜水果,是應對秋燥的重要養生保健方式。

  在眾多果蔬中,潤肺除燥者當首推秋梨。古人稱梨為“果宗”,即“百果之宗”。中醫認為梨味甘、微酸,性涼,可“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酒毒”,無論生吃還是熟食,口味俱佳,且“生者清六腑之熱,熟者滋五臟之陰”,加上秋梨本身含有豐富的糖、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可利尿、通便,還可促消化、增食慾,可謂是秋季推薦水果之佳品。

  除乏

  隨著秋季的深入,自然界中的陰氣增加,陽氣減少,對應的人體的陽氣也漸漸收伏,慢慢潛藏。所以,相較於“春困”和“夏打盹”,人們在入秋處暑後會伴有懶洋洋的疲勞感,渾身乏力無精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秋乏”。這是正常的生理現象,但為防止“秋乏”影響自己正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就需要調整夏天以來晚睡的作息習慣和方式,做到早睡早起。而且也同樣適用少許的午休來有效緩解或消除秋乏的情形。

  伸志

  唐朝詩人劉禹錫有詩云:“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悲秋”可不是無病呻吟,“為賦新詞強說愁”,而是與季節的特徵息息相關。進入秋季處暑節氣後,黍、稷、稻、粱類農作物逐漸成熟,而天地萬物也由春夏的勃勃生機、欣欣向榮轉向蕭條冷落,開始凋零。伴隨著這種天氣變化,加上秋幹氣躁,人們出現心情波動甚至情緒低落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而收斂情緒、維持心性平穩,伸志舒氣,才是正確的應對方式。

  處暑之後,進入秋高氣爽的天氣,尤其適合戶外運動。比如約一二好友郊遊、登高望遠,在親近大自然的過程中,可以有效疏解“悲秋”

  情緒。也可在早晚進行適宜的運動鍛鍊,比如散步、小跑、下棋,都是有效伸志的方式。

寒露時節吃什麼食物比較好
處暑後如何擺脫秋乏
相關知識
處暑後如何擺脫秋乏
處暑後如何擺脫秋乏
節後如何擺脫假日綜合徵
處暑後如何防晒
處暑後如何養生
處暑後如何養生
如何擺脫皺眉紋
如何擺脫膚色不均的內調法
白領如何擺脫亞健康的祕訣是什麼
如何擺脫社交恐懼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