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塵不染的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17日

  成語是歷史的積澱,每一個成語的背後都有一個含義深遠的故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

  唐高宗年間,弘忍大師開壇講學,當時他的手下有五百餘名弟子,最有慧根的當屬大弟子神秀。神秀,俗姓李,陳留尉氏***今河南尉氏縣***人。少年時為儒生,遊學江南,博覽經史。唐高祖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神秀在洛陽天宮寺出家。五十歲那年,他翻山越嶺,不遠千里,投身到弘忍的門下,從事打柴、汲水等勞役以求法。六年來,他夜以繼日在弘忍身邊服侍,深為弘忍器重,於是被擢升為上首弟子。在當時,神秀被大家公認為禪宗的衣缽繼承人。

  話說有一年,弘忍突然感到自己年齡不小了,便想在弟子中尋找一個繼承人。這天,他召集眾僧,要求每人作一偈***梵語“頌”,即佛經中的唱詞***,以便了解各人的道行深淺。神秀悟道頗深,當即在寺院的廊壁上題了一首偈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偈詩中所說的“菩提樹”,即古印度的畢婆羅樹,它是一種普通得猶如楊、柳、桐、槐那樣的樹。當年,年輕的悉達多王子在結束了六年的苦行之後,就坐在一棵畢婆羅樹下悟道成佛,被後世尊為釋迦牟尼。人們為了感念佛祖證悟人生真理的不朽功德,把他悟道時給予他遮護的畢婆羅樹稱為菩提樹,也就是覺悟之樹。弘忍大師見到後大為讚賞,讓眾僧都來誦唸此偈。

  後來,慧能聽到有人誦讀神秀作的偈語,就感嘆道:“聽起來確實很妙啊!可惜,境界不是很高。”到了夜間,慧能央求一名會寫字的僧人在神秀的偈語旁邊另題了一首自己作的偈詩:“菩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慧能的偈子表達的是一種出世的態度,它的主要意思是,世上本來就是空的,看世間萬物無不是一個“空”字,心本來就是空的話,就無所謂抗拒外面的誘惑,任何事物從心而過,不留痕跡。這是禪宗的一種很高的境界,領略到這層境界的人,就是所謂的開悟了。

  弘忍大師看到這個偈子後,問身邊的人是誰寫的,當他聽說是慧能後,就命人將他叫來,並當眾批評慧能:“你寫的亂七八糟,簡直是胡言亂語!”說完,又親自擦掉了這首偈詩,然後在慧能的頭上打了三下,轉身就走了。眾僧之中,唯有慧能真正理解了五祖的意思。

  這天夜晚,三更時分,慧能來到弘忍的禪房。在那裡,弘忍向他講解了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金剛經》,並將衣缽傳給了他。

  慧能得法後,悄悄回到南方,隱居了十五年,才前往曹溪寶林寺。隨後,他又在韶州大梵寺說摩訶般若波羅蜜法,並傳授無相戒。嗣法弟子有行思、懷讓、神會、玄覺、慧忠、法海等四十餘人。後來,法海彙集慧能的言行為《六祖壇經》,這就是南宗。神秀在弘忍圓寂後,前往荊州當陽山玉泉寺,二十餘年中門人云集,這就是北宗。經過神會的弘揚,南宗遂成為禪宗正統,從此獨尊天下。而神秀創立的北宗則門庭寂寞,幾代之後就衰亡了。——《景德傳燈錄·弘忍大師》

  相關人物介紹:

  1、弘忍大師

  弘忍大師***公元601-674年***東山法門開創者,被尊為禪宗五祖。蘄州黃梅***今湖北黃梅縣濯港鎮***人,生於隋仁壽元年***公元601年***,俗家姓周。

  《祖堂集》卷二稱他"幼而聰敏,事不再問"。他七歲時,被尊為禪宗四祖的道信所遇見,道信嘆曰:"此非凡童也......苟預法流,二十年後,必大作佛事"。於是就派人跟隨他回家,徵求他家長的意見,能否讓他出家作為道信的弟子。他的家長欣然同意,並說:"禪師佛法大龍,光被遠邇。緇門俊秀,歸者如雲。豈伊小駭,那堪擊訓?若重虛受,因無留吝"。這樣,弘忍就被帶到了道信主持的雙峰山***又名破頭山***道場。年十三,弘忍正式披剃為沙彌。他生性勤勉,白天勞動,晚間習禪。在三十多年中,道信常以禪門輔測試之,而他則能夠"聞言察理,解事忘情"。道信知其為根器,把道都傳給他了。道信死後,弘忍繼任雙峰山法席,領眾修行。其後,參學的人日見增多,他乃幹雙峰山東馮茂山另建道場,取名東山寺,安單接眾。由是其禪法,被稱為東山法門。

  弘忍得法於道信之後,先後住雙峰山和東山寺兩地數十年,足不下山,唐高宗曾兩次遣使請他到京城,都被他婉拒。高宗仰其德,慕其名,乃送衣、藥到山供養。

  2、慧能

  慧能,是中國禪宗的第六祖。俗姓盧,先世河北范陽***今涿縣***人,其父謫官至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縣東***,唐貞觀十二年***638***生慧能,遂為廣東新州人。慧能幼年喪父,後移南海,家境貧困,靠賣柴養母。有一天,能在市中,聞客店有人誦《金剛經》,頗有領會,便問此經何處得來,客人告以從黃梅東馮茂山弘忍禪師受持此經。他因之有尋師之志。咸亨初***670***,他把母親安頓後,即北行。到了韶州曹溪,遇村人劉志略,引其出家之姑無盡藏尼,持《涅盤經》來問字。慧能說:我雖不識字,但還了解其義。尼說:既不識字,如何解義?慧能說: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尼聞其言,深為驚異,遂告鄉里耆老,競來禮敬,即請慧能居於當地寶林古寺,稱他為盧行者。

  六祖的法號,歷來志為“慧能”或“惠能”的均有。據說六祖本人不識字,但六祖門人法海曾記載“……專為安名,可上惠下能也。父曰,何名惠能?僧曰,惠者。以法惠施眾生;能者,能作佛事”,此外,六祖法體真身的安放地南華禪寺亦以“惠能”為準,可知“慧能”當是訛誤。

  代表東方思想的先哲孔子、老子和惠能,並列為“東方三聖人”。惠能作為在中國歷史上有重大影響的思想家之一, 其思想包含著的哲理和智慧, 至今仍給人以有益的啟迪,並越來越受到廣泛的關注。

  惠能,唐貞觀十二年生,即公元638~713年8月3日圓寂

  其父原是小官吏,後因過失而被謫居嶺南新州***今廣東新興***。惠能出生時,父親已病逝,他靠賣柴養母為生活。後因自感與佛教有緣,遂於唐咸亨三年***672***離開廣東北上,到湖北黃梅縣東山寺拜禪宗五祖弘忍為師。後在弘忍命門徒作偈呈驗以選拔傳法繼承人時,他因作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有塵埃。”受到弘忍首肯而授與衣缽成為傳法繼承人,世稱禪宗六祖。後為逃避爭奪繼位權的對立派追殺,惠能離寺南歸,長期輾轉流徙於嶺南四會、懷集等地,過著隱居生活。儀鳳元年***676***,他到廣州法性寺***今光孝寺***觀光法會,因一論風幡的禪語:“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而折服該寺主持,請他升座說法,奉其為師,並自此在該寺從事傳教活動。翌年,他前往韶州住持寶林寺***今南華寺***,並在大梵寺設壇講經說法,為其後開闢:“南宗”奠定了基礎。惠能在寶林寺30餘年,悉心傳道,弘法不輟。他以“見性成佛”為宗旨,提倡不立文字,弘揚“頓悟”,以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禪宗教義的祕笈,形成中國佛教禪宗的“南宗”與“北宗”相比較而迥然不同的獨特風格。由於惠能的弘法,“南宗”禪學的影響逐漸遍及全國,並取代了“北宗”在禪宗中的主導地位,而各地投奔在惠能門下治學的門徒數以千計。其後,他的弟子集錄其講經的要義,編纂成《壇經》一冊。該書反映出惠能對傳統佛教教義作重大改革的思路,是禪宗進一步“中國化”的重要標誌,從而對中國哲學與佛教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惠能於延和元年***712***返歸新興定居,翌年圓寂於國恩寺。今南華寺內所供六祖像,相傳為惠能的真身。

劃粥斷齏的故事
談何容易的歷史典故
相關知識
一塵不染的故事
一塵不染的典故
一塵不染的意思及造句
一塵不染的解釋和造句
一塵不染的含義及造句
成語一竅不通的故事
一塵不染的釋義和造句
荷葉一塵不染的祕密閱讀練習及答案
一塵不染的成語接龍
一塵不染的意思和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