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與板塊之間形成的地形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8日

  板塊之間的擠壓運動,海洋中形成海溝,大陸上形成高大的山脈; 板塊之間的張裂運動,海洋中形成海嶺,大陸上形成裂谷。下面小編給你分享一下吧。

  

  板塊之間的擠壓運動,海洋中形成海溝,大陸上形成高大的山脈; 板塊之間的張裂運動,海洋中形成海嶺,大陸上形成裂谷。

  板塊的含義

  板塊是板塊構造學說所提出來的概念。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岩石圈並非整體一塊,而是分裂成許多塊,這些大塊岩石稱為板塊。大地構造理論指由地質上的活動地帶劃分的岩石圈的構造單元。全球共分為六大板塊,即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大板塊又可劃分成小板塊。

  板塊的分佈

  1968年法國的勒皮雄根據各方面的資料,首先將全球岩石圈分為六大板塊,即太平洋板塊、歐亞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

  環太平洋板塊邊界的板塊活動最為活躍,故此地震作用和火山作用也最為頻密。

  板塊實際上就是岩石圈,包含了地殼以及一小部分的上部地函***地幔***。因此板塊沒有“大陸板塊”與“海洋板塊”的分法,只有依其成分組成命名為“大陸性的板塊”與“海洋性的板塊”.

  運動方式

  板塊在軟流層之上運動,由地幔對流柱產生驅動力而運動。

  板塊之間有三種相對運動方式:聚合、張裂與保守***錯動***三種方式,所以板塊之邊界可分為張裂型板塊邊界和聚合型板塊邊界和錯動型板塊邊界三種類型。

  聚合型板塊邊界是板塊相互擠壓的地區,在地貌上表現為海溝、火山島弧、褶皺山脈等。

  張裂型板塊邊界是板塊相互拉張的地區,在地貌上表現為裂谷、中洋脊等。錯動型板塊邊界***保守性板塊邊界***是兩個板塊互相摩擦的地區,轉換斷層發育。

  其運動方式類似地表的走向滑移斷層,面積無改變而稱之為保守性。

  板塊的邊界型別

  離散型邊界

  除非洲和北美西部的幾個裂谷帶之外,現存的所有離散型邊界幾乎全被海水淹沒,使得我們難以觀察這些區域的特徵。板塊沿著洋中脊離散並相背運動,高溫的地幔物質從地幔深部上湧充填板塊運動留下的空隙,部分物質噴發到地表形成玄武岩,從而板塊的後緣出現新生的岩石圈。大洋中脊地形較高,因為組成它的物質溫度較高,而密度較低,所以洋脊峰部的熱流比洋脊兩側老洋殼的熱流高6倍。當古板塊破裂並漂移時,新板塊也同時形成,例如東非裂谷被認為是沿初期離散型板塊邊界形成的,以裂谷及火山活動為特點,進一步發展成為紅海裂谷,幾乎使沙烏地阿拉伯完全從非洲分離出去。離散型邊界以拉張作用為特徵,張應力產生斷裂,地幔部分熔融產生的玄武質岩漿沿著這些裂隙侵入或噴出。這些岩漿冷卻之後成為板塊的一部分,地表面積的一半以上是由沿離散型邊界的火山作用產生的。

  匯聚型邊界

  匯聚型邊界兩側的板塊相向運動,是一個地質作用複雜的地區,它以岩漿作用和構造變形變質作用為特徵,又可以分成兩種基本型別:俯衝型邊界和碰撞型邊界。俯衝型邊界有一側的板塊俯衝到軟流圈,並受熱熔融並最終成為地幔的一部分,由於陸殼物質的密度較小,洋殼的密度較大,發生俯衝的板塊通常是大洋板塊,俯衝作用通常會形成海溝、島弧、弧後盆地的地貌組合,稱為溝—弧—盆體系;碰撞型邊界兩側通常都是大陸板塊,二者不會發生俯衝而進入地幔,最終發生地殼的變形縮短並“焊接”在一起,在板塊的結合處形成一系列的山脈。

  轉換型邊界

  轉換型邊界位於相鄰板塊相互錯動的地方,沿轉換斷層發育,在邊界處既沒有物質的增生,也沒有物質的消減。轉換型邊界的地震影響如圖所示,它們分隔了大洋洋脊。斷裂兩邊出現的地質體年齡略有差別。值得注意的是在斷裂帶附近,地殼減薄。

  轉換斷層以不同的形式將匯聚板塊和離散型板塊邊界連線起來。在被錯斷的各段洋脊處,轉換斷層將兩個離散型板塊邊界連線起來,轉換斷層也可以將山脊與海溝或海溝與海溝連線起來。但不管轉換斷層以何種方式連線其它板塊邊界,轉換型邊界都與板塊相對運動的方向平行。

板塊與板塊之間形成的地形
板塊相撞形成的地形是
相關知識
板塊與板塊之間形成的地形
板塊與板塊之間形成的地形
板塊運動形成的地形
板塊運動形成的地形
板塊相撞形成的地形是
板塊相撞形成的地形是
板塊運動形成的地貌
板塊擠壓張裂形成的地貌
與同學之間有關的黑板報素材
板塊的相對運動形成的地表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