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立信文言文閱讀答案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2日

  《商鞅立信》是清代文學家戴名世的一篇散文,出自《南山集》。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用意是借盲者之言,諷刺世俗的顛倒昏亂。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商鞅立信》文言文閱讀材料

  商君者,衛之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孫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學,事魏相公叔座為中庶子。公叔既死,公孫鞅聞秦孝公下令國中求賢者,將修穆公之業,東復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暗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杜摯曰:“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衛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國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將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節選自《史記·商君列傳》***

  《商鞅立信》文言文閱讀題目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不循其禮    循:遵循

  B.聖人不易民而教 易:交換

  C.學者溺於所聞 溺:拘泥

  D.太子,君嗣也 嗣:繼承人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因”字,與“因孝公寵臣景監以求見孝公”的“因”字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因擊沛公於坐

  B.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

  C.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D.因為長句,歌以贈之

  3.下列用“/”給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A.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B.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C.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D.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4.結合文意,請你談談商鞅變法十年“家給人足”“鄉邑大治”的原因。

  5.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

  ***2***是以聖人苟可以強國,不法其故。

  ***3***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商鞅立信》文言文閱讀答案

  1.B

  2.B

  3.A

  4.①理論上駁斥保守派,取得了秦孝公的支援。②徙木立信,取得百姓信任。③太子犯法,處罰了他的師傅,確立了國法的威嚴。

  5.***1***況且有超出常人行為的人,本來就被世俗非議。***關鍵點:“高”“非”***

  ***2***因此,聖人只要能夠使國家強盛,就不效法舊的制度。***關鍵點:“強”“法”***

  ***3***招募能把木頭搬到北門的百姓賞給十金,百姓覺得這件事很奇怪,沒人敢搬。***關鍵點:“怪”“莫”***


  

詩詞改字閱讀練習及答案
東北小學生春節為主題的作文
相關知識
晉文公守信得原衛閱讀答案
文言文口技閱讀答案
范文正公文集敘閱讀答案
論以文為詩閱讀答案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文化盲閱讀答案
淺談中國文人畫閱讀答案
清史稿·范文程傳閱讀答案
我的一位國文老師閱讀答案
出版人的知識視界與人文素養閱讀答案
笑說蟹文之災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