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進校園黑板報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中國傳統文化會對生活在其背景下的個體產生深遠的影響,讓我們來做黑板報來宣傳傳統文化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的圖片和資料,希望對大家有用。

  資料推薦一、通過傳統文化實現中國夢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並強調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國是文明古國,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傳統深邃厚重。特別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等重大傳統節日文化源遠流長。每一個節日都有不同的風俗習慣、文化內涵,比如在端午節裡,人們用吃粽子、賽龍舟的方式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體現了對國家的“忠”;鼓勵人們端午假期回家看望親人,包含了濃濃的“孝”。這些約定俗成的民間規律,是一塊歷史瑰寶、一股力量源泉,通過代代相傳,年年相慶,產生了一定的生產力、號召力和凝聚力,推動了社會發展進步、民族和諧團結、家庭其樂融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樣的節日文化和傳統習俗,彰顯的不僅僅是某時某地的民情風俗,更是彰顯了中華民族尊老愛幼、勤勞善良、勇敢智慧等傳統美德和古樸純正、至親至善、光輝燦爛的民俗文化。

  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經濟全球化程序的加快,近年來傳統文化也受到了外來文化的挑戰,或漸被遺忘,或日漸式微,或慢慢湮滅。與之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很多年輕人過起了洋節,比如聖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十分紅火,很有市場。一個國家或民族,當“洋節”盛行、土節“遇冷”了,不少人對自己的傳統節日和民族文化缺乏瞭解、不感興趣,而是盲目地“崇洋媚外”時,這是十分危險的,不能不引起我們深刻反思。

  實現中國夢,必須充分挖掘和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寶貴資源。中國共產黨歷來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並不斷賦予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實現中國夢的奮鬥歷程中,將“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精神,“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患意識,“民為貴、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仁者愛人”、“為政以德”的仁政文化,“出汙泥而不染”的高潔品質等中華傳統文化精華髮揚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總之,我們應具有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實現中國夢精神力量的高度自覺,進而切實把優秀傳統文化轉化為實現偉大中國夢的強大力量。

  圖片展示:

  圖(一)

  圖(二)

  圖(三)

  資料推薦二、核心價值觀與“六藝”

  中國的“六藝”,禮、樂、射、御、書、數等,體現了儒學的育人宗旨,大學之道在於“明明德”。兩千多年來,一代代華夏兒女創造出燦爛的文化,源自於人格的塑造,源自於在塑造人格中的真理探索,而其人生修養的源頭正是六藝的浸潤滋養。

  羅馬之路,殊途同歸。西方曾經盛行的“七藝(文法、修辭、邏輯、代數、幾何、音樂、天文)”至今仍然對歐洲文明發揮著深遠的影響。

  為什麼六藝會有如此的生命力?深究其原因,並非源自於六藝的技能,而在於其內在的育人理念及其遵照人類心靈的本真培育和提升心智的文化價值。

  一段時間以來,“考什麼教什麼,不考就不教”的應試教育模式對孩子們的人文素養培育的排斥和輕視,不僅對孩子們的人文修養重視不夠,就連一個人起碼應具備的道德品質也訓育不足。比如,每一年高考之前後時不時會有學生撕書毀書之舉,甚至會有學生損害學校公物以洩私憤者有之。

  當前,實施素質教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尤其是“愛崗敬業誠信友善”,正是要從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實際需要出發,包容個性,開發潛質,塑造人格。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核心價值觀與六藝一脈相承,正是培育人格的一脈相承。核心價值觀與六藝並非簡單的相加,而是繼承儒學“六藝”之教傳統,揚棄“六藝”育人的學科與歷史性缺陷,以新時期、新形勢的人格培育,堅持以人為本的育人理念,紮實推進素質教育與核心價值觀,推進和踐行大美的人格力量,讓孩子們及長大成人之後,都會有深度、個性、獨立思考的人格素養,為推動社會程序,收穫大美人生。

  看過也看了以下相關文章:

 

傳統文化藝術黑板報
傳統文化教育黑板報
相關知識
傳統文化進校園黑板報
傳統文化進校園手抄報
傳統文化進校園手抄報內容_關於傳統文化進校園手抄報精美圖片
傳統文化進校園手抄報圖片
廉政文化進校園黑板報
廉政文化進校園黑板報圖片
傳統美德進校園黑板報
廉潔文化進校園黑板報圖片資料
廉潔文化進校園黑板報資料
廉潔文化進校園黑板報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