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有關的散文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1日

  在我的記憶裡,故鄉是有味道的.....關於故鄉的散文有哪些呢?下面小編為你整理了篇,希望你們喜歡!

  篇1:故鄉的味道

  故鄉,是一個人行走天地間扯不斷的根。無論是在曉風殘月的異鄉,還是月黑風高的夜晚,不覺然就有種種熟悉的味道悄然潛入心底,那是故鄉特有的味道,幽幽的,悠悠的。是玉米那“甜杆杆”的味道,愈嚼愈甜;是黃豆炒熟了的味道,愈嚼愈油;是白瓜子炒調料的味道,愈嚼愈香……

  故鄉的味道,是早春麥辣辣的味道。冰雪還沒有完全消融,麥苗還沒有返青,心急的麥辣辣菜便頂起枯葉窺伺這個世界,不幾天,就將自己漂亮的綠衣衫抖了出來,飽受冬天煎熬的人們欣喜若狂,哪會不接受大自然的恩賜,老人小孩捉鏟提籃,奔向麥田。與其說是撿拾麥辣辣菜,實是放飛心情。麥辣辣菜那辣辣的甜絲絲的鮮嫩油香滋味,沁脾入肺。在這春寒料峭的早春,帶給人們的是春意、是喜氣、是溫情、是生機、更是希望。

  故鄉的味道,是杏花桃花的味道。三月的鄉村,遠遠望去,被一抹或白或紅的雲霧繚繞著,近前始知,那是家家戶戶房前屋後的杏樹桃樹正逢花事,風過村莊,落英繽紛,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杏花桃花的香氣,漫步樹間,愜意無比,吸一口清爽新鮮的空氣,所有的不快和疲勞頓時消失得無影無蹤。

  故鄉的味道,是洋槐花的味道。當桃花殘紅退盡,布穀聲裡,村莊的溝溝坎坎,院落路邊,洋槐花獨領風騷。那一嘟嚕一嘟嚕的如雪的花絮,忙壞了蜜蜂,醉了鄉親。大人小孩都格外興奮,提竿挎藍,樹上樹下,忙的不亦樂乎。槐花糕那是地地道道的家鄉菜,甜甜的、麻麻的、爽爽的清香可口,回味綿長,在哪饑荒的年代,可救過不少鄉親的命。

  故鄉的味道,是黃花菜的味道。麥收之後,一行行一排排一片片待採的黃花,如將出閣的黃花閨女,是家鄉一道亮麗的風景。清晨,穿著高筒雨靴,提筐挽籃,摘一籃黃花,打落的是露珠,灑溼的是心情。一包包一把把黃花菜,將家鄉的愛和溫暖帶向山南海北,翻山越嶺,趟河過江,把友情傳遞,把鄉情相系。

  家鄉的味道,是嫩玉米棒子的味道。秋天的鄉村,被綠色包圍著。綠油油的玉米,鬱鬱蔥蔥,微風吹過,似萬頃碧濤湧動。走在鄉間的小路上,好使舟行波濤盪漾的海面上。藍天、白雲、麗日、綠色,你會深深地被這一派田園風光陶醉。最誘人的,是那或燒或蒸或煮熟的嫩玉米,那嫩嫩的、甜甜的、油油的味道,透骨爽心,餘味無窮。

  家鄉的味道,是地軟軟的味道。冬春之時,草枯葉落。田野空曠冷清,村莊蕭瑟荒涼。在這少見生機的季節,地軟軟就是老天對伺弄黃土地人的最大恩賜。無風而溫暖的日子,小孩們呼朋引伴,說說笑笑,打打鬧鬧,一路歡歌,一路笑語,走到地軟軟多的地方,便散開,貓腰蹲身,一手挽籃,一手在枯草間不停翻撿。撿拾地軟軟是個細心活,心急不得,得用拇指和食指輕輕夾起,用勁稍大,乾燥的就會捏碎。地面潮溼的時候最好撿,地軟軟膨脹發軟,但夾雜著羊糞、草屑和泥土,每撿一片,都得抖抖。拿回家先用水灑溼,抖落草屑泥土,一遍一遍地清洗,出水後的地軟軟,黧黑髮亮,泛著幽幽的紫綠光澤,讓人饞涎欲滴。用地軟軟做包子或是做湯,其味俱佳,那滑滑的膩膩的軟軟的溜溜的味道,直叫人滿口生津,餘香不絕。

  咀嚼故鄉,那清幽幽的泉水,是聖水,喝一口滋肝潤肺,心靈也為之洗滌;那泥泥的黃土,是淨土,聞一聞開竅通絡,靈魂也隨之有了皈依;那濃濃的鄉音,是天籟,無論天涯海角,都會魂歸故里。

  日暮黃昏,家家屋裡煙熏火燎,溫暖升騰。戶戶屋外青煙嫋嫋,愛意綿綿。村莊便瀰漫在淡淡的芬芳中。那是溫馨的味道、情愛的味道、家鄉的味道。嗅著她,不會迷失回家的路。

  篇2:故鄉行

  33年前,因父親工作調動,我們家從857農場搬遷到850農場。此後,我一直沒有回過857農場。不久前,我利用休假的機會,回到了闊別33年的故鄉—857農場。

  車出密山市,過知一鎮,水泥公路宛如一條漂浮在蒼山翠海間的銀帶。來自田野的和風,吹拂著我從不曾間斷過的故鄉夢。過去需要幾小時的路程,現在只需要40多分鐘就到了我夢魂縈繞的故鄉。

  啊,那麼熟悉,又那麼陌生。熟悉的是那滿山的柞樹和松柏,是那路邊亭亭玉立的白楊,是那田間瀰漫著的帶點甜味的清香,是那沉穩不語一直向前的穆稜河水,是那水面上悠然自得的野鴨子,是那近在身邊的藍天和白雲……。今天,故鄉讓我陌生的事物太多了。而這種陌生讓我感到了一種振奮,讓我對家鄉人民的建設成就頓生敬意。我腦海中33年前的印記,已被家鄉人民用辛勤勞動完全徹底地改變了,再也找不到一處舊時的模樣。農場在小城鎮建設,特別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向前走著,並且已經走在了全國新農村建設的前列。現在,家鄉人民響亮地提出了建設生態園林城的目標。

  友人首先把我帶到了農場公園—翠園。我做夢都沒有想到家鄉人這麼有福氣,這麼會生活。他們擁有一個比城市公園還漂亮的公園。翠園大氣而清秀,處處透露著與大自然的友好和諧,讓人感覺非常舒服。我想公園建設的最高境界莫過於此吧。

  我們還來到了朝陽小學。現在是一座三層大樓。而我此前的校園印象仍然是幾排平房和路邊的榆樹牆。榆樹牆好像很寬,學生們課間可以鑽到裡面玩。榆樹牆不知什麼時候已經不見了。校門兩側水泥牆面上“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八個大字讓我感到格外親切。我踏進校門的第一天,就學會並記住了這8個字。

  我小時候經常在雨後採蘑菇的果園也不見了,現在變成了一片林地。人工渠—北大河靜靜地流淌著。當年一過了小滿,這條渠就熱鬧起來了。大人孩子都來游泳洗澡,打魚或者摸魚。如今為什麼變得如此安靜?答案也許就在居民樓星羅棋佈的太陽能熱水器上。

  過了北大河,就是我兒時經常“混水摸魚”的稻田。現在,這裡仍然是稻田,所不同的是現在已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稻田,而是農場科技園。園門兩側的對聯是:“科研科技科學發展滿園秀,高產高效高新成果遍地輝”。現代農業科學和機械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家鄉人用彩稻在開闊的稻田裡種出了大大的857字樣,表現出如今857人的自豪和浪漫。據我的同學講,他的外地朋友來到密山,往往都會提出去看看機械化國營大農場的請求。

  按照行程計劃,我們還要趕到850農場會同學。以前,857農場和850農場之間隔著一條穆稜河,兩岸連隊雞犬相聞,往來卻十分不便。現在家鄉人民在穆稜河上建了橋,在洩洪區的沼澤地帶修了一條水泥公路。兩個農場之間的車程縮短到十幾分鍾。當天,因前幾日集中降雨,洪水漫過了路面。我們的車在一輛輪式拖拉機的牽引下,駛過了路面。

  我離開850農場到牡丹江學習、工作也已經27年了。11年前,我因工作原因,到過850農場。這次回來仍然感受到了農場的巨大變化。據說,省政協王主席不久前到虎林視察工作,返程中在850農場做短暫停留。他看過場部來到農場公園時,就不想走了。他打電話讓虎林市的書記、立即趕到850農場見他。他對虎林的領導說:“什麼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農場給你們做出了榜樣!”

  離開這片神奇的土地踏上歸程時,已是滿天星斗。回到牡丹江後,我的腦際總是縈繞著故鄉的新印象。看到故鄉的鉅變,我想起一位古代聖賢的一段話:“天不會因為有人害怕寒冷而沒有冬天,地不會因為有人害怕遙遠而不遼闊,君子不會因為總有小人在那裡嘀嘀咕咕、說三道四而不做事。”聯想到我公司的現狀,我彷彿又堅定了做好工作的信心——這也許是我這次故鄉行的另一個收穫吧。

  篇3:回不去的故鄉

  坎坎坷坷幾十年,累了,特別喜歡在這樣的夜晚一個人沏杯茶坐在花園中,沒有風,最好有淡淡的月。月色飄渺如煙,氤氳著如夢一般的夜色。一個人,一杯茶,靜靜地坐著。故鄉就如同潛在水底的魚,悠悠地浮出記憶的海。記憶中的故鄉是一幅淡淡的水墨畫,簡簡單單的線條,勾勒著清清淺淺的憂傷和簡簡單單的快樂。

  農曆三月,故鄉的田野早已是一派綠意盎然,有零星的油菜花田點綴在這滿滿的綠意之間,在三月的陽光下搖曳生姿。草淺淺的,剛沒過腳踝,樹枝倒是很綠,但稀稀疏疏的。透過樹枝可看見遠處山腳下人家冉冉升起的炊煙及遠處山脊上的水塘在陽光下閃著金子一般的光芒。但槐樹是不同的,一叢一叢漫山遍野都是,田間地頭四處浸淫。在那個缺乏柴火的年頭,槐樹是最好的替代品,年年砍年年長,而且越砍越長得旺勢,沒有他不能生長的地方。一到農曆三四月,槐花盛開,有粉紅的,有紫色的,有白色的,以白色的居多。和曖的風吹著,空氣中槐花的味道匝地而來,濃得化也化不開。這個時候,家家戶戶的小孩都會提著竹籃去採槐花,不一會兒便能採一大籃子。槐花拿回家後,媽媽會先將槐花洗淨,然後用開水焯一下,灑上鹽進行醃製,再瀝乾水份,用刀切碎,再和上紅薯粉或玉米粉,家境好一點的人家可加點白麵。但那個時候紅薯很多,不值錢,加紅薯粉的居多。將鍋裡放少許油,待火燒旺,用小勺將和好的槐花與紅薯粉舀進鍋裡煎。火一定要小,慢慢地煎,待兩面焦乾即可。過去幾十年了,至今想起來,那種脆香的味道似乎仍頰齒留香。

  到了農曆四五月間,松樹也到了開花的季節。松花的香味有些悶,聞起來厚重,讓人有昏昏欲睡的感覺。這個時候,媽媽就會和我們一起揹著揹簍上山採松花去。松花要採要開未開的。太早了,吃起來有些澀味,太老了,花粉早已散落,所剩無幾了。採回松花後,將其放在石板或簸箕上晾晒,抖下花粉,用篩子細篩。篩好後的松花粉淺黃淺黃的,摸起來特別柔嫩,如同嬰兒的面板。吃法也和槐花差不多,加入玉米粉或白麵,然後煎著吃。但不能吃太多,吃多了會幾天不解手。但即使這樣,那時的我們吃起來仍是那樣的香甜。

  其實最好吃的還算是地衣。地衣最多的時候也就是農曆的四五月間。連續幾天雨下過後,田梗上,尤其是少有人走動的地方會冒出黑亮的一層。用鏟子輕輕地剷下,然後用水清洗。這可是個非常細心的活兒,要淘掉沙子,去除雜草及其它雜物,用清水一遍一遍地淘洗,最後才會弄出那一小碗黝黑清亮的地衣。可炒,可燒湯,怎麼吃都行,那脆,那滑嫩的感覺是任何山珍海味都無法比擬的。

  小時候見得最多的其實是稻田裡的小鯽魚,瘦瘦的,好像永遠也長不大。到了秋天,在田邊挖個坑,第二天早上,用手一抓就能抓住好幾條。那個時候人們的食物雖然匱乏,但也不像現在的人那樣見啥吃啥,好像永遠也吃不飽一樣。那時的魚兒們也就經常能躲過一劫,在哪怕是淺如稻田的水中都能怡然自樂地活著。但對於饞嘴的小孩子們來說,他們則是不可多得的美食。星期天,我們經常四五個夥伴相約,抓上幾條魚,取下幾匹瓦片,在山坡的某處水塘邊壘上幾塊石頭,將瓦片往上一放,一個簡易地烤架就完成了。當然煎魚還需要有油。那個時候,菜油是經濟條件比較好的人家才有的奢侈品。普遍吃的是豬油。豬油又分豬肥肉熬成的油,豬板油及豬大腸熬成的油。其實最香的還是用豬大腸熬成的油。豬大腸練完油後,在焦黃的豬腸上灑點鹽,一嚼,嘎巴脆,滿嘴流香。但就算是豬油也不是家家都有的。於是就讓家裡有豬肉的夥伴負責提供豬油。經常是趁父母不在的時候偷偷地割下一小塊豬肉。用火把瓦片燒熱後再把豬肉放在上面烤出油來,然後再把魚放上去烤。小孩子沒有做過飯,經常烤得半生不熟,但也吃得津津有味,有時還會為搶魚吃而打得頭破血流。但打過後過一會兒大家又一路歡笑著或揹著揹簍或牽著牛各自回家去。當然,那偷豬肉的小孩家裡晚上自然會傳來爸爸或媽媽打屁股的清脆的聲音,而小夥伴們則藏在門外扮著鬼臉偷偷地笑。

  在我的記憶中,故鄉最美好的季節也就是農曆四五月間。那是一年間最忙的季節。各種作物等著收割,農事被安排得滿滿當當的,小孩子們也會有難得的幾天假期,叫農忙假。大人們割完麥子,我們這些小孩子則在收割後的麥田中撿拾遺落的麥穗,然後將撿回的麥穗交給隊裡的保管員。保管員則會根據各人撿拾麥穗的多少發給一個或兩個不等的純白麵饅頭。那個時候能吃上白麵饅頭有時即使是過年也是一種奢望。所以小孩子都願意幹這事。領到饅頭後,馬上往家跑。到家了,特驕傲地將饅頭一舉說:媽媽,今天我領到一塊饅頭了。把饅頭交給媽媽,媽媽笑著,用拇指與食指小心翼翼地掰下指頭大小的一塊,放在嘴裡,然後將剩餘的交給孩子,說:快吃吧。孩子經常會說:媽媽,您再吃一點嘛。媽媽總會搖搖頭說:你吃吧,吃了去把鍋燒起,該煮晚飯了。孩子於是也像媽媽一樣小心翼翼地扯下一小塊,放在嘴裡,慢慢地嚼,直到饅頭完全化成糊狀的東西才戀戀不捨地一口吞下去。

  那時,故鄉的人們生活簡單樸素,但人們每天都生活在笑聲中。隊裡的勞力一般被分成幾個組。幾個組分別有不同的事幹。幹活的時候大家打情罵俏,一片笑聲,經常隔一條溝都能聽到那些無憂無慮的笑聲。那時故鄉鄰里之間住得很近,有時就住在同一個大院子。一家的飯香周圍都能聞得到。於是僅從每家的飯香就能判斷這家人的生活的富足與否。就連吃飯的時間也大同小異。一家的飯好了,其它家也差不多了。於是大家不約而同地端著飯碗,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談論著大到國家,小到家長裡短的陳年老事。狗與雞們則圍在人們的身邊,撿拾掉下的飯粒或骨頭,小孩子們則吃一口飯,然後又去逗逗雞或狗。

  家鄉的夜晚似乎總是特別地早。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們吃完飯便早早上床歇息了,而年老的人和小孩子們則一點都不覺得困。於是就圍著坐在晒場邊某位老爺爺或老奶奶的身邊聽他們講故事。老爺爺們總是抽著旱菸,火光一閃一滅地,像飛動的螢火蟲。孩子們靜靜地聽著,有時老爺爺會故意講一些鬼故事,大家便嚇得往一處擠,大氣都不敢出。講完了,呆呆地出會神,大家便又散開,有的玩躲貓貓,有的在晒場上瘋跑。不一會兒,不是有人哭了,就是有人笑了。玩累了,就各自回家。爸媽已打起輕微的鼾聲,於是便悄悄地上床,連衣服也不脫就睡了。整個鄉村靜下來,偶而有幾聲狗叫和雞在圈裡撲撲騰騰的聲音。

  故鄉就這樣簡簡單單的過著,在誰也不經意的時候便迎來了新的一年。故鄉的新年是我心中始終揮之不去的情結。如今,新年是熱鬧了,但熱鬧是外在的,噼噼啪啪的鞭炮響後,每家每戶都關起門不是打麻將就是看電視,人與人之間隔著一道看不見的高牆。而記憶中故鄉的新年可不是如今的這個樣子。過年最高興的當屬小孩子了,可以有新衣服穿,還有新年錢拿。家境好的給過一元兩元,不好的也能給個七毛八毛的。那個時候一毛錢可以買10粒水果糖,那種帶著畫紙的水果糖。那糖味濃得像要透紙而出。說實話,這幾十年來,再也沒有吃過那樣好吃的水果糖了。

  故鄉有句話叫:討口子也有個年三十。所以大年三十無論多遠都要回家過年。中午一般要吃團圓飯。闔族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先去墳地祭奠完祖先們然後就開始吃飯。吃完飯,年長的聚在火盆前烤火聊天,再悠悠地煨上一盅白酒,你一口我一口,幾圈下來,天光不覺已是傍晚。而年輕一輩們則各自出去找三朋四友,或趕集,或打打撲克。但最熱鬧的要數盪鞦韆了。

  鞦韆架在村子前的大路上。路兩旁栽滿了各種雜樹,還有一叢茂盛的不知名的藤蔓植物,在夏天經常是老少爺們乘涼的好去處。在兩株柏樹中間有個較寬闊的地方,於是就成了盪鞦韆的場所。鞦韆是那種大秋千,兩邊綁在柏樹上,最高處離地有10米左右,兩根粗繩的中間綁一根木板。盪鞦韆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兩個人。一個人蕩時,需要有人將鞦韆往後抬起,抬到不能再抬然後猛然放下,盪鞦韆的人藉助慣性蕩起來,越蕩越高,膽子大的人可以盪到與地面平行的高度,於是便有了看的人的驚呼,以及盪鞦韆的人的大笑,真有“舞低楊柳樓心月”的感覺。這時便有買甘蔗的走過來,叫喊著賣甘蔗。小孩子們也趁機吵著要爸爸媽媽吃甘蔗。平時再節省的爸爸媽媽這時都會很大氣地掏出五毛錢,說:來一根。甘蔗在那時可是稀罕物,是過年的象徵。

  最近對記憶中的故鄉越來越留戀,那些記憶也越來越清晰。那些熟悉的事,那些熟悉的人總會在某個夜晚與我不期而遇。我與他們就象闊別多年的老友或失散多年的妻女重逢一般欣喜若狂,但心中總有些淡淡的憂傷。

  現在重新回到故鄉,再也找不到以前的那種感覺。故鄉的泥土路也變成了水泥路,泥土房也變成了水泥洋房,但總感覺失去了回憶中的那份感動,只是有些說不出來的憂傷,有時很淡,有時很濃。

  那時的故鄉草沒有這麼深,森林沒有這麼密,人沒有這麼少,鄰里之間沒有這麼冷清。記憶中的故鄉是帶著泥土味的。走的路是泥土的,玩的玩具也是用泥土現做的,就連住的房子都是用泥土壘成的。反正現在的故鄉總覺得與小時候不一樣。也許是滄桑後的心失去了兒時的純真了吧,還是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都已不再,心頭有著別樣的情懷了呢?

  故鄉其實是有生命的,隨著那些熟悉的事、那些熟悉的人逐漸逝去,故鄉也在記憶中變老,老得到最後只剩下些記憶,老到我們再也找不回、回不去。

  其實,故鄉就是一些特定的事,特定的人所組成的具體意象。每代人的心中都會有他自己的關於故鄉的不同的記憶吧,但故鄉的情結卻始終隱藏在我們內心的深處,不時在記憶的海中浮動,讓我們感動又有些憂傷。

  “有錢沒錢,回家過年”。早點回家吧,別等那些熟悉的事,那些熟悉的人變得渺無蹤影,別等到故鄉老得只剩下記憶才回去。我們會老,故鄉也會老。我想,是否每個人最後都會有他自己回不去的故鄉呢?

  這樣想著的時候,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那麼,你呢,你也會有同樣的感覺嗎?也會有“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的感覺嗎?

  

故國之思的散文
張曉風經典散文文章欣賞
相關知識
故鄉有關的散文
關於故鄉情懷的散文
與鄉愁有關的散文
與堅持有關的散文三篇
與微笑有關的散文
關於大學友情的文章_與大學友情有關的散文文章
和清明節有關的散文詩歌
與雪有關的散文詩精選
和青春有關的散文詩歌
跟花有關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