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養殖創業事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8日

  創業,一定要有激情燃燒的歲月的感覺,或者是萬馬奔騰的感覺。看看那些在農業行業創業的事例,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堅定創業的決心。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吃貨張不等的陽澄不等大閘蟹和稻易大米創業夢

  張嶽,江湖人稱張不等,言談舉止沉穩幹練,誰也看不出他是個90年出生的“小鮮肉”。不過,說起他傾其所有的創業專案——陽澄不等大閘蟹和稻易大米,年輕人對事業的激情與執著在言語間飛揚起來。

  一個等不及創業的人

  張嶽出生於江蘇南通,卻十分嚮往行走四方,以天下為市的浙商精神。高中時期的他,頭腦中就充滿著創業的想法,2008年終於如願考入了西子湖畔的浙江大學。在這所美麗的江南百年學府,張嶽開始了為創業夢想的積累。

  大學主修自動化控制專業,會造機器人,也會詩詞歌賦,他兼具理工科的大腦回路和激情洋溢的文科情懷。在大學三年級,張嶽幸運地被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創新與創業強化班***簡稱強化班***錄取,輔修創業管理。每年從全校各專業6000多名大二本科生選拔40人,在保證本專業學習的前提下參加兩年的輔修學習,強化班想要培養的是“未來的企業家”。“我們並不是引進國外的教材照本宣科,為我們講課的除了知名管理學教授、有開拓精神的中青年學者,還有從浙大走出去的傑出創業校友和著名浙商,他們給予我們的不僅是知識、經驗,還有將來我們自己創業的人脈資源。”

  2012年張嶽大學畢業,在一家軟體公司跟著一位浙商半是祕書半是學徒地學習公司的經營管理。無論是在校學習還是第一份工作,都為他日後的創業提供了各種準備條件,只要認定了創業,就絕不回頭。

  為什麼給自己取名“張不等”?2012年12月21日,沒有等來傳說中的世界末日,可張嶽覺得他創業的願望不能再等了。於是,張不等辭職創業了。

  一個吃貨的各種講究

  有激情、有行動,那麼做一個什麼樣的創業專案呢?“我是一個超級吃貨,大學幾乎一半的生活費用都花在了吃上面,我想我的創業專案應該是我最熟悉的事情,於是我想到了做農業。”

  “吃貨”這個詞近幾年來很流行,但它並不能概括一個真正熱愛美食的人對食材的挑剔和講究。就像《食神》電影中,原材料的絲毫偏差都能影響最後的口感。張嶽的叔叔負責管理著一家主營大閘蟹的南湖蟹業合作社,由於家庭的關係,他能夠通過觀察和品嚐辨別出各個湖域大閘蟹的區別。聽起來很神奇,但是對於一個資深吃貨來說,他就要較這個真,“很多大閘蟹掛著陽澄湖的牌子,我一吃就能辨別其中的差別。”

  2014年蟹苗下湖,張嶽和他的小夥伴們就想做最好、最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張嶽的叔叔在後方把握螃蟹的養殖過程,他們在前方翻閱了大量有關大閘蟹的文字材料,“農業和其他行業不一樣的地方,產品很難標準化。但是,以我的想法來說,我們做農業就是要標準化,保證農產品質量的穩定性。”張嶽說。雖然是在同一水域,餵食同樣的魚蝦,但大閘蟹的品質還是會有細微的差別。當第一批大閘蟹上來的時候,他們淘汰了30%看起來品相不好的,剩下70%用蝦肉精養一週。什麼才是好的大閘蟹呢?後蓋發青亮,肚子是米白色,肚尖發紅,腿結實。這就是“陽澄不等”的大閘蟹,一群年輕人創立的一個小而美的農業品牌。

  一個最懂大米的公司

  “陽澄不等”大閘蟹一上市,就獲得了巨大的成功,這也給了張嶽和他的小夥伴們信心。這群年輕人選擇了農業這個古老的行業,也註定會為農業帶來不一樣的變化。

  大閘蟹一年的上市銷售時間只有兩個月,“陽澄不等”成功後,張嶽就開始琢磨要做一個非季節性的專案,還是著眼在農業。2014年12月,經人介紹,張嶽認識了浙江金華一位享譽當地的種糧狀元,豐群飛。這就是他要做的第二個專案,千家萬戶都需要的大米。在豐群飛的幫助下,張嶽在黑龍江省寧安市渤海鎮流轉了5000畝良田,開始種水稻。

  渤海鎮,著名的響水大米便出自於此,因為這裡獨一無二的由火山岩漿凝固而成的“石板地”,種出來的大米有獨特的色澤、香氣和高營養價值。“稻易”是張嶽為自己的大米取的名字,“易”象徵他們想要有所改變的野心,就像是他們的大閘蟹一樣,稻易的大米每一粒都被精心呵護過。米種是101香稻種,生長在石板地上,從日本引進的視覺機器,既不要有帶酸味的未熟粒,也不要有和整粒米口感不一致的碎米粒,只有45%的大米才能通過稻易的嚴格刪選,由於銷售環節的跟進,每一粒米都要在脫谷後28天收出,而沒有通過篩選和28天后沒有售完的大米,則用來釀酒。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不得不說稻易的大米做出了食材能達到的令人讚歎的精緻程度。

  一個想要改變農業的願景

  稻易愛農會,這是張嶽非常自豪的一個創舉。“我們的體系中有100多位農戶,每一家都有一份農戶檔案,在每份檔案中記載了農戶的合格出米率,影響大米質量安全的農殘、土壤等各方面的資料,稻易出售的每一盒米都有一個二維碼,這也是每一盒米唯一的身份ID,通過掃描二維碼,使用者可以知道這盒米生產它的農民、種植日期、脫穀日期,並且對這盒米作出評價。所以每份農戶檔案對應著一份信用評分,這很重要,結合信用評分和農戶檔案,我們會給予不同等級的農戶不同的收購價。”張嶽稱這一套評價系統為感知溯源系統,農民用心種出的糧食,也是使用者放心食用的糧食。在稻易的愛農會裡,農民還能享受到無息貸款,每家享受無息貸款的額度也和他們的信用等級相關。

  無論是大閘蟹還是大米,張嶽都是通過微商推廣和電商銷售的形式,而且他用一張可充值的“糧卡”積累起自己的客戶群,用虛擬的智慧米桶管理使用者大資料,您家的用米習慣、吃飯頻率都對應著定製化的服務,在江浙滬地區,每天晚上8點之前下單,稻易的大米就能在下一頓晚飯前送到你手中。

  在和蟹農打交道的過程中,他們也瞭解到螃蟹養殖巨大利潤背後的艱辛。80畝水域,每隔一天投一次食,蟹農要凌晨3點起床,一天工作12個小時。但付出最多的,卻不是得到最多的,一個蟹農告訴張嶽,大閘蟹的價格經銷商說了算,農民在銷售上是沒有話語權的,而且做為真正的勞動者,他們並不被尊重。

  “安心做事的人應該得到尊重。”張嶽說,“我的一位朋友跟我說,農業這個古老的行業,需要抱著以10年為一個單位的心態來做,要有10年,20年,30年的經營,才有可能做出一些事情,我很同意。而且我同時覺得,要去優化這個涉及到每一個人的古老行業,僅僅有網際網路這種技術手段還是不夠,要讓每一份農產品和生產它們的農民牢牢繫結,農產品就是農民的作品,當他們對自己的作品滿意的時候,就會對自己的職業有一種認同感,就會以更加專業、更用心的態度從事這項職業,農業也會吸引到越來越多優秀的年輕人加入,而我們這群年輕人,就是要用數十年的時間,為生活和農業而做極致農產品。”

  二:

  4位大學生養泥鰍創業,從負債40萬到年賺百萬

  提起大學生創業,不少人會想到電子商務、資訊科技之類的高新產業。然而,在舟山市定海區,浙江海洋學院的4名大學生卻挑中了又髒又累的水產養殖,他們不挑梭子蟹、大黃魚這類“高大上”的海產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鰍看對了眼。2013年起,從負債40萬元到年收入上百萬元,從最初只想賺份“打工錢”到如今養殖基地擴張到省外,泥鰍遠銷海外……兩年來,4位“泥鰍兄弟”憑著一股韌勁,泥巴里翻出了“大動靜”。

  象牙塔裡“泥腿子”

  寒冬裡的定海區白泉鎮小展社群的泥鰍養殖基地,王小軍、賀龍興、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為來年生產旺季作準備。而賈興魯則在江蘇連雲港的合作養殖基地照看著。

  “泥鰍兄弟”4人,是浙江海洋學院水產養殖專業的同班同學,其中3人2013年畢業,而王小軍繼續讀研究生。畢業之際,他們4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給人打工不如自己創業。“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我們正好用所學的水產養殖技術,打拼一份自己的事業。”

  創業,不能跟風。在舟山,大黃魚、梭子蟹等海產是百姓最為喜愛的餐桌美食,市場大、銷路好,吸引了眾多水產養殖戶。可王小軍他們偏不願去大碗裡與別人搶食,決定養殖不起眼的泥鰍。“大學期間,我們跟著導師做過泥鰍養殖的課題,對傳統泥鰍養殖存活率低的難題有所突破,這也是我們決勝市場的法寶。”

  土地承包費、裝置投入費、基地改造費……估算下來,創業成本居然高達40萬元之多。“我們幾個都來自農村,家人沒法給我們太多支援。”王小軍說,籌集資金只能靠自己。於是,他們向朋友、親戚一遍遍講述創業方案,努力說服對方,終於湊齊了40萬元。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鎮小展社群承包下20畝地,挖塘搭棚,下田當起了“泥腿子”。

  泥鰍兄弟勤創業

  1個大棚、9口苗塘……漸漸地,泥鰍養殖基地雛形初現。隨後,“泥鰍兄弟”又斥資20多萬元,引進個大體肥的優質品種臺灣泥鰍用於繁殖生產。很快,40萬元啟動資金被花得一乾二淨,幾個小夥窮得揭不開鍋。

  這時,胡秀峰提議,在養殖場裡種些蔬菜,自給自足,解決生計問題。種地,對於這些農家娃來說並非難事,塘埂上很快就種滿了西紅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種蔬菜。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產量驚人,有大量蔬菜剩餘。於是,他們把蔬菜賣掉,購買更多泥鰍苗。

  那陣子,他們常常凌晨起床,踩著載有幾百斤蔬菜的三輪車,去市場佔位賣菜。“起初,我們都很靦腆,不好意思張嘴叫賣,一天都賣不出多少,可一想到養殖場需要錢,大家都豁出去了,整個菜市場就數我們的吆喝聲高。”王小軍頗為自豪地說,有一晚,他們賺了500多元。

  “通宵賣菜雖然苦,但和養泥鰍遇到的困難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缺乏大規模養殖經驗,養殖泥鰍栽了不少跟頭。對此,王小軍記憶猶新。

  2013年6月,首批泥鰍出塘在即。一天夜晚,養殖場突然停電,為泥鰍塘增氧的一個水泵停止運轉近一個小時   。等巡夜的賀龍興發現異常時,整整一塘泥鰍、近10萬條都死了。這對急需回籠資金的養殖場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兄弟4人一邊默默吞下苦果,一邊加強夜間值班,輪流巡塘。王小軍戲謔地說:“養泥鰍可不容易,稍有粗心大意,它們就跟你玩命,幾萬條几萬條地死給你看!”

  資金匱乏、經驗欠缺、技術瓶頸……這些一度困擾養殖場發展的難題,並沒有難倒心懷夢想的4個年輕人。“創業哪有一帆風順的,經歷困難是正常的。只要挺過去,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養殖場的成功,還有寶貴的人生閱歷。”正是這種以苦為樂的精神,讓“泥鰍兄弟”逐漸走向成功。

  天道酬勤苦為樂

  在前陣子舉行的“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泥鰍兄弟”的參賽專案“舟山臺島鰍業有限公司創業計劃書”從10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計劃類農林漁牧方面的金獎。

  小小的泥鰍養殖為何能受到評委青睞?養殖場簡陋的平房內,王小軍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泥鰍燉豆腐,回答了這個問題。“傳統的土泥鰍,個小肉少,養殖週期長,利潤少;而我們養的臺灣泥鰍,平均一條重2兩,個大肉肥,口感鮮美,更具市場前景。”

  除了引進品種,技術創新是“泥鰍兄弟”獲得成功的又一關鍵。經過6年努力,王小軍等人在浙江海洋學院碩士生導師儲張傑博士的帶領下,突破了泥鰍育苗的關鍵技術——泥鰍幼苗敵害豆娘幼蟲的防控。利用人工育苗技術、開口餌料技術和敵害防控技術等三大核心優勢技術,泥鰍成活率從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

  2013年6月,獲得首筆銷售收入3萬元;2014年1月,接到溫嶺客商的第一份大額訂單,並正式註冊成立“舟山臺島鰍業有限公司”;2014年夏季,是養殖場豐收的季節,安徽、重慶、湖北等地的訂單紛至沓來……“泥鰍兄弟”一步一個腳印,夢想的光芒照進了現實,2014年公司銷售額達150萬元,前來洽談合作養殖的客商絡繹不絕。

  “我們打算在這裡建一個實驗室,繼續提高養殖技術。”說到對未來的憧憬,王小軍信心滿滿。新一年,他們既要鞏固原有市場,又要加快建立合作養殖基地,在全國各地推廣他們的苗種和技術。其中,江蘇連雲港的合作基地將繼續拓展韓國、日本等海外市場,讓泥鰍“遊”出國門。

返鄉做農民的創業故事
農業養殖創業事例
相關知識
返鄉農村養殖創業成功案例故事
農業養殖創業成功事例
農業養殖創業事例
農業養殖創業事例
在農村養殖創業成功事例
在農村養殖創業致富事例
在農村養殖創業致富事例
回鄉農村養殖創業事例
回鄉農村養殖創業事例
農村創業養殖致富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