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農村創業養殖致富經歷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20日

  創業,一定要有激情燃燒的歲月的感覺,或者是萬馬奔騰的感覺。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經歷,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堅定創業的決心。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返鄉農村創業養殖致富經歷,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返鄉農村創業養殖致富經歷一

  種七彩椒創業做深加工年營業額2100多萬

  勇敢面對近百萬元貨款泡湯的創業風險,與10多位戰友多年來聚在一起創業打拼,從來沒有分開——“辣椒人”老賀

  創客語錄:

  市場瞬息萬變,不變的是執拗的性格和有擔當的情懷。做一名執著的創業者,執著也是一種任性。——賀志勇

  4月13日,記者來到寧遠縣冷水鎮賀家村,看到村後的荒山都在修路開渠、平整土地,精神不禁為之一振。

  賀志勇穿一身的藍布工裝,開著他那輛一顛就彷彿會散架的吉普車,帶領大家參觀他剛剛開墾出來的冷坪山。這裡的土質,種出來的辣椒又香又辣,種出來的山腳蘿蔔甜得可以當水果吃。去年,賀志勇的寧遠雲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在該縣發動農戶種植野山椒、七彩椒等各色辣椒近2000畝,仍意猶未盡。

  “村裡的荒山荒地有700多畝,開墾出來承包30年,每年能夠給村裡增加10萬元的收入。”賀志勇告訴記者,他將根據不同土質特點,種植辣椒、小籽花生或果樹,構築他的綠色農莊。

  要重點打造的,是神奇的七彩椒基地。將珍珠椒與四季果嫁接而成的七彩椒,小櫻桃般大小,從掛果到成熟,能變幻出7種顏色,肉質又厚又脆。種得好,一株的產量就達20公斤,價格是普通辣椒的兩倍。去年,賀志勇試探性種了20畝,被當地電視臺一宣傳,縣城裡的人爭先恐後開車來“賞椒”。賀志勇索性請他們自己下地採摘,再教他們如何醃製,一天竟能採摘上千公斤。

  “今年,再加種100畝。”賀志勇說,七彩椒不僅觀賞性好,醃製成的醬汁七彩泡椒也是暢銷產品。

  至此,賀志勇任理事長的寧遠縣合豐野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的辣椒品種達到8種,他成了名副其實的“辣椒王”。而且,合作社農戶種植的辣椒,雲泰公司都會以保底價或市場價回收,再利用他在廣東深耕多年的銷售網路,銷路不愁。

  當然,這裡面利潤最可觀的,就是他深加工而成的“老賀”牌系列醬椒、泡椒製品了,足有15個品種。“一塊錢一斤的辣椒,可以制4瓶辣椒醬,按1瓶5元錢計算,深加工收入就是銷售原材料的20倍。”老賀說,7年前他就發現了這個祕密。

  以貿易見長的老賀,涉足食品深加工,頗費了一番周折。

  2008年,老賀在廣東省佛山市開著雲泰貿易商行,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一場國際金融風暴,由商行供應糧油副食品的幾家大工廠,一夜之間倒閉,他的近百萬元貨款全部泡湯。

  面對從全國各地跑來跟隨他一起闖蕩的戰友,老賀打起揹包,和10多位戰友一起來到廣西百色和容縣等地種植野山椒,很快種植面積發展到了4000多畝,“參軍入伍7年,培養了一股不服輸的犟勁。”

  老賀動起了回到家鄉寧遠搞農業深加工的念頭。搞農業深加工,最核心的就是技術,老賀決定自己去學。他先後來到廣東的兩家食品加工企業,當起了保安和搬運工,抓住一切機會向技術員請教。他在外面學,然後電話遙控妻子在老家做試驗,做出來的試驗品,客戶品嚐後個個讚不絕口。短短5個月,他花去了近10萬元的學費。

  去年,“老賀”牌系列醬椒製品,營業額達2100多萬元。老賀今年要做的,就是把家鄉遠近聞名的太平辣椒、冷水山腳蘿蔔等特色農產品拿到北京去申請地理標誌認證,而且,相關綠色認證和有機認證也在申請當中。

  返鄉農村創業養殖致富經歷二

  養魚畝產2500斤鱖魚創養殖神話

  2001年,中專畢業的李軍,年僅19歲。他率先回村自學養殖特種魚,成為當地水產行業最年輕的千萬富翁。此外,他還發起成立了錦軍水產專業合作社,帶領200多戶村民一起致富。他預計,3000多畝的養殖規模,今年年產值過億元。

  棄保安工作回家養魚

  2001年,中專畢業後的李軍找不到理想工作,在一個居民小區當起了保安。一次,他和幾個朋友到餐館吃飯,要了一盤鱖魚,價格100多元,“其實,這種魚在我們村很常見,沒想到這麼貴?”這年,他辭掉工作,在華南海鮮市場做調查,並翻閱了一些養殖鱖魚的書籍。

  19歲的李軍有了創業衝動。他決定回家養殖鱖魚。事實上,他家鄉的荷包湖農場水源充足,魚塘多,具備鱖魚養殖條件。他把想法跟父母和盤托出,“我的話還沒說完,就遭到了父母的強烈反對。”但李軍的哥哥李允表示支援。父母無奈,只得同意兄弟倆,並拿出了11萬元積蓄予以支援。

  第一年虧得血本無歸

  挖魚塘,蓋棚屋,找魚苗,置增氧機,李軍信心滿滿。2002年,他用16畝魚塘養殖鱖魚,並花了2個月時間,到漢江邊找漁民收集了萬餘條小鱖魚苗。曾養過鱖魚的蔡師傅告誡他:“鱖魚要吃小活魚,死魚不吃,餓了就互相殘殺,且對水質要求很高,缺氧就死。”

  李軍從廣東引進了300萬條小麥鯪魚作為活餌料養殖。但給鱖魚喂多大的餌料魚,又是一門學問,太大吃不下去,太小則增加了鱖魚的捕食活動量,影響生長速度。7月的一天,離鱖魚上市僅3個月。天氣悶熱無比,耐氧能力差的鱖魚,紛紛浮出水面。浮頭就意味著死亡,當李軍開始抽水、轉塘時,一切為時已晚,整塘鱖魚瞬間全軍覆沒,損失達10萬元,血本無歸。

  債主緊逼險些賣掉魚塘

  李軍的失敗,引來了村民們的嘲諷。“你搞這行不行,完全是瞎掰。”當時,在村民汪文學看來,李軍成不了大事。

  經朋友介紹,2003年,李軍赴黃岡羅田縣找郎正全師傅學技術,並一呆就是3個月。“你年紀這麼小,有這個闖勁,讓我佩服。”郎師傅將自己的鱖魚育苗孵化、養殖技術,全部教給了李軍。

  李軍不想放棄,回家後再借3萬元錢,購了8000條鱖魚苗。但這麼多鱖魚的“吃飯”難題,又讓他栽了跟頭。“餌料供應不足,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鱖魚自相殘殺。”

  3年的時間,李軍先後虧損20萬元,債主無數。2004年春,李軍家窮得連買米的錢都沒有了。恰巧在這一年,哥哥李允患了腎病綜合徵,需要大量的錢治病。一些債主眼看李家無錢還債,甚至抱走他家的電視等值錢物件。

  母親哀求李軍,“你把魚塘賣掉吧。”那一刻,他哭了,“搞了幾年的養殖,眼看就要成功了,要放棄我心有不甘。”在他困難時刻,李允的岳父出手,幫他解了燃眉之急。

  畝產2500斤鱖魚創養殖神話

  2005年5月,連敗三年的李軍,放手一搏。他找親戚、朋友再湊了5萬元,購置了自動測氧機。實際上,此時的李軍,其鱖魚養殖技術,已是十分成熟,“何時下餌料,每畝下多少,何時換水、消毒,這一切我瞭然於胸。”

  為了解決活餌料魚供應問題,他將麥鯪養殖交給其他村民,然後以合適的價格收購。2005年,他承包的50畝魚塘,收穫了8000斤鱖魚。當時,鱖魚價30多元一斤,這年,他的毛收入近30萬元,純利潤達15萬元。2006年,李軍擴大了養殖面積,承包的魚塘面積達100畝,他拿出70畝養殖鱖魚,此外,還用30畝養殖新品種黃顙魚,實現多元化養殖,分擔風險。“黃顙魚可高密度養殖,耐低氧,抗病能力強,產量易保證,風險係數相對較小。”這一年,他的毛收入有200多萬元,純利潤就有100多萬元,鱖魚養殖畝產達到2500斤。2009年,李軍發起成立了錦軍水產專業合作社,截至2011年4月,該社社員發展至200多人,養殖面積達3000餘畝,預計年產值過億元。

  如今,李軍擴大了養殖品種和規模,並承包了300多畝水域,養殖鴨嘴鱘、鱸魚。目前,他正在通過中間商聯絡銷售渠道。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返鄉農村創業養殖致富經歷相關內容

  

返鄉創業農村致富故事
返鄉農村創業養殖致富經歷故事
相關知識
返鄉農村創業養殖致富經歷故事
返鄉農村創業養殖致富經歷故事
農村創業養殖致富經歷成功案例
返鄉農民創業養殖致富史
返鄉農民創業養殖致富故事
農民創業養殖致富經歷
返鄉農村創業養殖事蹟
返鄉農村創業養殖案例
返鄉農村創業養殖經歷
返鄉農村創業養殖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