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鄉農村養殖創業故事

General 更新 2024年04月27日

  只有實踐過,才能深切的感受到創業的不易。如何在絕境中突圍,是創業者每天都思考的問題。看看那些返鄉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的精神,激勵自己走出困境。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殘疾人創業建養殖場,豬和鴨子不愁賣

  清晨,貴賢養殖場的100多頭豬在“嗷嗷”地“呼喚”主人來餵食,鴨舍裡的幾千只鴨也在“嘎嘎”地叫……在西林縣陽光助殘扶貧基地——那勞鎮頂蚌村貴賢養殖場,負責人黃貴賢正帶著他的3名殘疾人員工,餵鴨子、清掃豬圈,忙得不亦樂乎。“我們身體都有殘疾,做起工來比較費力,可稍微慢一些,這些小傢伙們就會‘抗議’,所以一大早就起來忙了。”黃貴賢一邊擦額頭上的汗珠,一邊說起了他的創業故事。

  1 為掙醫療費開始養豬

  因十幾年前的一場車禍,黃貴賢落下了四級殘疾,之後兒子又患智力障礙,對這個家庭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2001年,為了掙鉅額的醫療費用,黃貴賢與妻子放下村裡小商店的生意,到那勞鎮上租下空置的糧所,專門養豬。因為本錢不多,剛開始只能養30多頭,那段時間肉豬價格連連攀升,讓黃貴賢夫婦掙了不少錢。“我們家的兩層半樓房共350平方米,在2006年是村裡最大的房子,都是用養豬賺來的錢建的。”黃貴賢頗為自豪地說。

  可房子建好後,黃貴賢手頭上就只剩下2萬多元,而且糧所的房子也被徵收回去。不能養豬了,還能做什麼呢?黃貴賢陷入了深深的苦惱之中。“我們家不是有一片地嗎?荒著也可惜,你看是不是可以在那裡乾點事?”妻子看出了丈夫的心思,從側面“敲了敲”他的腦袋。有了妻子的點撥,黃貴賢重新樹立起信心,打算大幹一場!

  2 在愛心凝聚中前進

  “開始辦這個養殖場很困難,主要是資金缺乏,我借了貸款。後來在縣殘聯的支援下,慢慢改建、擴建,才慢慢還清了貸款,有了利潤。”說起當年的經歷,黃貴賢依然記憶猶新。

  要辦養殖場,地是不用租了,但是建場房,蓋豬圈,錢從哪來呢?黃貴賢一籌莫展。後來,黃貴賢瞭解到為推動殘疾人事業的健康發展,該縣縣政府通過政策支援和資金扶持、技術培訓等多種措施,積極鼓勵殘疾人自主創業。在縣殘聯的支援下,2007年黃貴賢向農行借了6萬元,向信用社借了5萬元,加上親戚朋友的支援,他共籌集到了17萬元。黃貴賢說,作為一個殘疾人,當時能籌到那麼多錢還真是不容易,多虧了大家的幫忙。

  2007年8月,場房建好,豬舍蓋好,黃貴賢馬上引進了50頭母豬,120頭肉豬。可17萬元很快就所剩無幾了,後來,連買飼料的錢都沒有。黃貴賢窮則思變,當年他帶著戶口薄、身份證、殘疾證和養殖場的相片,親自到南寧百糧飼料廠求助。作為殘疾人,卻有如此大的信心和決心,廠方被黃貴賢的精神感動,答應黃貴賢賒飼料的請求,讓其賣豬後才付款,這讓黃貴賢激動了好幾天。可好景不長,由於技術跟不上,加上肉豬價格大幅度下降,2008年,黃貴賢養的第二批豬嚴重虧本。飼料錢沒能如期匯給廠家,十幾萬的貸款也沒有辦法還,迫不得已,他只能把大小肉豬連同30多頭母豬都給賣了。

  “在最困難的時候,又是縣殘聯向我伸出了援手。給我買豬仔,送鴨苗,選派我到南寧、崇左取經學技術,幫助我走出困境。”黃貴賢感激地說,縣裡的技術培訓,殘聯每期都讓他參加,現在連他自己都記不清期數了。特別是黃貴賢的生態養殖場被定為陽光助殘扶貧基地後,縣殘聯給他的扶持力度更大了,每年都投入大量資金給他建魚塘、修鴨舍、硬化道路,完善辦公室、培訓室等設施。在採訪中,黃貴賢的手機不停地響。“黃老闆,你的豬要留給我10頭哦!”、“黃老闆,明天我要到你的養殖場買400只鴨子。”……黃貴賢說養殖場裡的豬和鴨子現在都不愁賣。

  3 愛心回報扶持殘疾人

  “我家的母豬難產,他半夜就來幫處置;我家的鴨苗,是他幫打的預防針;我家缺飼料,是他先免費提供;我家的雞賣不出,是他幫聯絡老闆……”對於黃貴賢的好,周邊的群眾,特別是殘疾人群眾總是讚不絕口。

  創業難,殘疾人創業更難;搞養殖難,搞生態養殖更難;用工難,用殘疾人員工更難。然而,黃貴賢就是這麼一個身殘志堅、在創業路上迎難而上的殘疾人,他搞起了生態養殖,專用殘疾人員工,還幫扶周邊的村民特別是殘疾群眾發展養殖業。目前,黃貴賢的養殖場有豬舍500平方米,鴨舍300平方米,年出欄生豬120頭以上,麻鴨年出欄27000羽以上,他儼然成為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

  “養殖場有三名殘疾人員工,我每個月發給他們1000多元工資,雖然收入不是很高,但他們已經在我這裡工作三年多了。”採訪中,黃貴賢告訴記者,殘疾人就業創業的難處,他深有體會,他要儘可能地幫助他們。

  近幾年來,黃貴賢協助縣殘聯開展黨員扶殘專案和陽光助殘專案,已為300多個殘疾戶提供種豬,每年發放14噸以上飼料幫助殘疾人發展養豬、養鴨專案。未來黃貴賢打算進一步擴大養殖場規模,爭取今後讓更多的殘疾人到他的養殖場就業,幫助更多的殘疾人創業。

  二

  湖南郴州“泥鰍大王”的科技路

  桂陽縣有個 “泥鰍大王”,叫李經武。最近,他遇到了一件大喜事:他正在申報的一項發明專利,被江蘇省一名客商看重,開了很大的價錢。究竟是什麼 “準專利”值這麼多錢?近日,筆者來到該縣鹿峰街道新澄村採訪了李經武。

  “現在水質還可以,大家把水裡的雜草撈出來,以便進一步保證水質。”李經武正穿著長套鞋在泥鰍塘裡和工人們一起撈雜草。筆者瞭解到,他養的33畝泥鰍苗馬上就要集中捕撈了,現在正是關鍵時期。

  “聽說你的"準專利"有人開個很大的價錢,究竟是什麼發明值這麼多錢啊?”筆者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呵呵,這可是我研究了幾年的成果,名稱叫泥鰍專業飼料。”李經武告訴筆者,這種飼料是為鰍魚量身訂做的,既可以節約飼料成本,又能讓鰍魚長得又快又健康。

  2007年起,李經武承包了3畝水塘養殖泥鰍。幾年來,買鰍苗賣泥鰍,效益平平。在該縣科技特派員唐高雲的指導下,他的思路豁然開朗,從2009年開始鑽研泥鰍催產、人工受精等孵化技術,經過10多次失敗,當年攻克了孵化難關,掌握了先進的孵化、育苗技術。

  李經武並不滿足。養殖泥鰍5年來,好鑽研的李經武前前後後一共擁有了泥鰍催產注射固定套、鰍苗捕撈裝置、泥鰍種苗孵化池等六項專利。在競爭激烈的養殖業中,這些專利的取得讓老李的泥鰍養殖之路越走越寬。

  “我的盈利方式主要是靠賣鰍魚苗和技術,只有在養殖技術上不斷進步,在提高鰍苗成活率上下工夫,事業才能越做越大。”李經武說,“科技就是生產力,今年我可以賣出1.5億尾鰍苗,產值在300萬元左右,贛州、衡陽等地147家養殖戶慕名而來買苗子,就是看中了我的養殖技術和鰍苗成活率高。”如今,李經武與本縣和外地的187戶養殖戶簽訂了長期供苗合同,帶動養殖面積1700餘畝。

返鄉農村養殖創業故事
返鄉農村創業致富經歷
相關知識
返鄉農村養殖創業故事
返鄉農村養殖創業故事
返鄉農民養殖創業故事
返鄉農村養殖創業成功案例故事
返鄉農村養殖創業致富事蹟
返鄉農村養殖創業致富事蹟
返鄉農村養殖創業事蹟
返鄉農村養殖創業事蹟
返鄉農村養殖成功故事
返鄉農村養殖致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