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地壇的讀書心得

General 更新 2024年05月07日

  《我與地壇》是史鐵生的散文代表作,讀完《我與地壇》談談你的心得。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 ,供大家參閱!

  篇1

  如果有一本書濃縮的是人一生的日月精華,如果它帶來的是無盡的感慨與感動,如果它經歷了歷史的洗禮卻還如同昨日般鮮活地流動在我們的血液裡,那它無疑就是史鐵生先生的《我與地壇》了。史鐵生是當代中國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為健全而豐滿的思想。他體驗到的是生命的苦難,表達出的卻是存在的明朗和歡樂。

  《我與地壇》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更是一本智慧。它讓我們在另一個角度觀察生命,在絕望和希望的臨界點品味人生。

  史鐵生在二十一歲時因腿疾回北京住院,從此他再沒有站起來,在人生最狂妄的年齡忽地失去了雙腿。對於人生來說,最可怕的大概就是“生命的反差”。如果史鐵生與生俱來就是這樣的狀況,那倒恐怕沒太大痛感了。可問題在於,命運為史鐵生安排了一個殘酷的圈套:先送給他一副比健康人還要健康的身體, 然後一個急轉彎毀了他,這種巨大的災難突然降臨,對於芸芸眾生中的任何一個個體來說,都是極其殘忍的。面對這樣的不幸和苦難,他開始了對生命的思索與追問。

  他“曾一連幾個小時專心致志地想關於死的事情”,在經歷了一次次心靈與死神的鬥爭之後,他最終拒絕了死亡。他在書中說“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這句話的沉著穩重深深撼動了我。生死不是我們能選擇和掌握的,我們所能夠做得只是好好地利用生與死之間的時間。 然而,面對挫折和苦難,有些人卻選擇了親手扼殺自己的生命: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用裁紙刀割開了自己的喉嚨;日本著名小說家川端康成在寫作公寓裡含煤氣管自殺身亡;中國當代詩人海子在留下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後,臥軌自殺„„這些事實讓人觸目驚心,留給世人的只有感嘆和惋惜,追其根源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對生命的不重視。

  生命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對於這僅有的一次,我想我們應該好好把握。誠然,人生難免有許多坎坷,但這不應成為逃避生活的理由,又有哪個人的一生是一帆風順的呢?正是有了這些磨練,才使我們體味到人生的樂趣。我們應該懂得熱愛生命,重視生活的磨練,體驗友愛、負責、學會珍惜自己,省悟生命的意義與價值。

  史鐵生沒有放棄自己的生命,頑強地走了過來,文壇上多了一個新秀。是母親的愛喚起了他的意志,史鐵生天天在輪椅上過著,他的母親為了他不再受到傷害,便讓“跳”“跑”等字眼在嘴裡消失了。我們也應該為這一細節而感動,那是一種默默的偉大的母愛。作者樸實的一句話應當成為名言:“兒子的一切苦難,在母親那裡都是加倍的。母親想幫助兒子走出困境卻不知怎麼幫;兒子一個人出去,心中害怕卻不能阻止;兒子不願有人跟著,母親心中理解卻難以忍受擔心受怕的煎熬悄悄來尋,又時時提醒不能被兒子發現。這樣的母親註定是天底下活得最苦的母親。就像作者在文中寫到的那樣,“她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當他的第一篇文章被髮表的時候,他想與母親分享快樂,很遺憾的是,他的母親再也不知道了,已經永遠在天涯守護著他。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何必要讓自己感到悔恨時才醒悟呢?還是父母在身邊的時候,對他們好一點,文中作者多次問到:“我為什麼要活著?” 而我們又能為母親做些什麼呢? 我在自己內心深處回答的是:為了母親,為了親人,為了自己的夢想,為了自己未盡的責任。

  史鐵生的文章讓人學會了感恩,學會了堅強。也讓我們進行了一次對心靈的搜尋和對生命的詰問,對生命的意義又加深了理解。我與地壇讀後感斯人已逝,翰墨留香。

  《我與地壇》並不隨史鐵生先生的離去而褪色,反而在時光的流轉中更加熠熠生輝。

  篇2

  《我與地壇》是帶有自傳、自省、自述意味的散文,史鐵生以真實的身份投入作品,用文字坦誠地表現自己在地壇沉思流連所觀察到的人生百態和對命運的感悟,作者由個人嚴酷的命運上升到生命永恆的流變,超越了個體生命有限的必然,把自己的沉思帶入到了生命全體的融會之中。

  作者筆下的地壇“剝蝕了古殿簷頭浮誇的琉璃,淡褪了門壁上炫耀的硃紅,坍圮了一段段高牆,又散落了玉砌雕欄,祭壇四周的老柏樹愈見蒼幽,到處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蕩”,似乎荒廢已久,地壇從皇室祭祀的處所演變為隨著歷史的風吹雨打而頹圮荒涼趨於沉寂的廢棄古園,它的命運似乎與史鐵生“活到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不幸遭遇彷彿,不同的是,“園子荒蕪但並不衰敗”,而作者“在滿園瀰漫的沉靜光芒中,一個人更容易看到時間,並看見自己的身影”——他孤寂、迷茫、失魂落魄而痛苦難熬。感謝地壇中的“蜂兒”、“螞蟻”、“瓢蟲”、“露水”、“草木”,它們勃勃的生機影響了史鐵生的心境,他終於弄明白了“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從低沉消極的心境中醒悟過來,並思考“怎樣活的問題”。地壇,在史鐵生最無助最彷徨的時候,以它“落日”“高歌的雨燕”“孩子的腳印”“草木泥土灼烈而清純的氣味”“秋風落葉”等難以言說的包孕著永恆與瞬間、古老與新鮮、沉靜與湧動、博大與纖細的雙重境界給了作家心靈以強烈的震動。

  史鐵生在20歲時下肢不幸癱瘓,青春韶華,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時間裡精神幾乎崩潰。正是在這不尋常的心境中史鐵生來到地壇,走入了上述雙重境界裡。夕陽殘照下的殘垣斷壁所顯現出的歷史滄桑,讓作家充分感受到時間永恆的偉力,感受到歲月流逝的無情;宇宙的浩渺和歷史的凝重襯托出個人的微不足道,襯托出個人遭際的無常和偶然,它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從反面讓一個不幸的人獲得瞭解脫,得到了靈魂的皈依。同時,作家從這一雙重境界中又分明感受到在無情之中卻是生命的有情,花木鳥蟲,各自向作者展現出繽紛的生命世界,無言地訴說著生活的蘊藉和愛意。地壇之於作者,是精神家園,它以只可意會的獨具意蘊的形象為一個瀕臨絕望的人開蒙揭翳,使他從自己的不幸中走了出來,曾經的焦躁不安、無可奈何的作者變得平和而寧靜,他宗教般地透過地壇想象到另一個世界,那個世界就是我們的歸宿。我們生活在塵世——這個世界,這個世界喧囂嘈雜、現實功利,另一世界則平靜祥和如荒涼而沉靜的地壇,彷彿與世無爭的道士,卻又像大徹大悟的高僧。

  篇3

  拜讀《我與地壇》,起初是一種完成任務的心態,因為兒子說需要我寫讀後感。可是,讀著讀著,不知不覺就被深深地吸引了,有幾處讓我不禁為之動容。這些年,整天不知所忙地忙碌著,雖然不能說是愛學習之士,但是頻繁讓自己找到讀書的狀態。可是,《我與地壇》帶給我的震撼已經很久沒有過了。 作者的執著與堅強感動著我。雖然失去雙腿的他曾經在年少時有過失落與暴躁,但是他日日躲進地壇,去深思,去觀察,去體味人生,從不間斷,這是多麼執著的一種精神,也就是這種精神成就了他。面對殘肢,面對挫折,風華正茂的他從彷徨走向沉著,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用艱辛的勞動成就了自身的價值,給世人留下了無數的啟迪。做為身體健康的我們,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卻頻繁會因為一些瑣事,甚至為了官位而自尋煩惱,相比之下顯得如此渺小。

  母愛的偉大無私震撼著我。作者的雙腿癱瘓給了他痛苦的青春,這注定了他母親痛苦而短暫的一生。當他年少無知,自暴自棄時,他母親所承受的痛是常人無法想象的。她用自己的不動聲色,去放縱他、去呵護他,因為他母親知道未來的路需要他自己去闖。也許作者現在的成就能告慰母親的在天之靈,可是她短暫一生承受的痛苦在天堂能釋懷嗎?作為已為人母的我,頻繁認為自己是一個很稱職的母親,為了孩子的生活學習操勞著,甚至為了兒子可放棄官位與金錢,以為這樣自己就很偉大了。但是和作者的母親相比,我付出的又算得了什麼呢?!在我心底,孩子的平安健康快樂地成長是最重要的,可是有時對孩子的缺點不能耐心地引導,對孩子的一些習性不能平和地接受,甚至有時因為孩子考試成績不好,會暴跳如雷。雖然我的出發點是好的,願意孩子多學知識,為將來的就業生存打好基礎,可是由於辦法不對,往往會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影響母子的感情。不得不承認,作為母親的我,胸懷還不夠寬大,對孩子的付出,沒能做到任勞任怨。隨著歲月流逝,孩子的長大,我會加強與孩子的平等交流,在平和心態下享受與孩子共同成長的樂趣。

  作者的博愛感染了我。雖然作者自身殘疾,可是對生活的熱愛流露於筆尖。如果沒有愛,他不會發現地壇的內在;如果沒有博愛,他就無法觀察數年來地壇的變遷,以及每一位進出地壇人的特點,只有對生活充滿熱愛,情感昇華到博愛的人,才能那麼細緻地觀察一切,精心地記載一切,用美麗的文字描述一切;只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能感悟出人生的意義,從痛苦境地爬過,走向光明;只有心底有愛的人,他才會如此懂得感恩,知道懺悔,才能勇敢面對自己年輕時犯下的錯,才能把一切寫出來,讓世人得到教育與啟迪。

  人的一生會遇到很多事很多人,不可能事事稱心,處處如意,需要我們堅強,需要我們都有一顆平常心,一種平和的心態,學會面對,懂得感恩。記得有句禪語道:“當你抱怨自己的鞋不好時,卻發現有人競沒有腳。”所以不管是已經工作的母親,還是正在苦讀的兒子,都要盡心盡力地去付出,這樣才可以擁有無怨無悔的快樂人生。
 

關於狼圖騰讀書心得
我與地壇的讀書心得
相關知識
我與地壇的讀書心得
我與地壇的讀書心得
傲慢與偏見的讀書心得
我與孩子共讀書心得3篇
地震中的父與子課文讀書心得
我的讀書心得
我的讀書心得手抄報
紅與黑的讀書心得
我要做好孩子的讀書心得體會
我的讀書心得五年級作文七百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