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長尾巴的動物是什麼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2日

世界上生活的很多動物都長著尾巴,動物的尾巴形形色色,長短粗細不一,各有各的用處,那麼你知道這個世界上尾巴最長的動物是什麼嗎?學習網小編帶你見識一下這種動物!

  長尾雞

  長尾雞原產日本,是觀賞型的家雞,野生原雞的後代。體型較家雞略小些。頭小,單冠,體羽有純白色、褐色或花斑等色。成年雄雞尾羽甚長而美麗,尾羽最長可達5—13米。為保護長尾的美觀,需將雄雞置於精美的高臺或高梁上展出,使其尾羽自然下垂至地面,是觀賞家禽中的最佳美態。

  經8—10個月性成熟,年產卵20—30枚,孵化期約21天。壽命可達10年以上。單隻飼養在高大的籠中,籠中設高棲架,栽草坪,環境潔淨。飼餵穀物、營養窩頭、昆蟲、蔬菜、瓜果等,飲用水要清潔。尾羽長到2米後要特別小心護理。

  長尾雞是觀賞品種的家雞,它與當今廣泛飼養的蛋用雞和肉用雞同屬野生原雞的後代。但長尾雞純屬觀賞品種,其蛋及肉的產量極低。相傳在兩三百年前,在日本育成現在的長尾雞品種。經多年人工培育並具有特長尾羽的雄性長尾雞,立於特製的高架或高臺上,其尾羽可以下垂至地面,因而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售價極高,是國際間觀賞家禽中的佼佼者。

  品種由來

  日本用人工雜交培育成的長尾雞,尾羽的長度十分驚人,一 長尾雞***8張*** 般長達6~7米長,最長的記錄為1974年培育出的一隻,為12.5米。如果讓它站在四層樓房的陽臺上,它的尾羽則可以一直拖到底樓的地面上,因此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鳥類羽毛。長尾雞體態甚似家雞,但體形略小些。嘴殼短而略彎曲,頭部有鮮紅的肉質單冠;翅膀短圓形,不宜高飛和遠距離的飛翔;雄雞尾羽特長,壯年個體經特定環境培養最長的尾羽記錄可達7米以上。雄雞跗部有角質距。雌雞體小,甚似普通家雞。雄雞有啼鳴報曉的習慣。長尾雞體羽有白、褐、花斑及黑等不同顏色。

  飼養條件

  飼養長尾雞的裝置略同於一般家雞,因其純屬人工玩賞品種,體質較弱,飼養溫度最好能控制在5~35℃之間,據種用長尾雞飼養觀察,當氣溫15~28℃時其生活最適宜。種雞飼養環境需有較乾燥場地及充足的陽光,晚間供給以適宜的棲架棲息過夜。其飼料可選用一般種雞混合精料,適當加喂青綠葉菜及少量昆蟲,也可每天飼餵3~5個蠶蛹。 供作觀賞的雄性長尾雞,為培養其特長的尾羽,需在2~3歲以後單隻關入 特製的籠箱,限制其活動量,以減少因自由活動對尾羽的磨損,同時飼與適口性強而營養豐富的飼料,每天上下午定時放出箱籠自由活動取食30~60分鐘。即可培育成體羽豐滿,尾羽特別延長的雄性長尾雞。一般尾羽可生長至5~7米***最長10米***。其培養箱籠多以木板製成,寬度需依雄雞的身體寬度加大4~6釐米。前後及上下均由活動木板控制其不能自由轉動身體的方向,使被關入箱籠內的雄雞隻將頭頸露出箱籠外自由伸縮取食及飲水,排出糞便落於箱外,尾羽伸出置於箱外。保持尾羽清潔美觀。用這種箱籠培養美麗的雄雞尾羽,需選擇壯年雄雞,在其陳尾羽脫落之後,新尾羽初生之際,開始關入培養箱籠內,經過13~15個月控制運動的飼養,特長的尾羽生齊,即可移至展覽環境展出。被關入培養箱籠內的長尾雞,因其運動受到限制,食慾較差,因此,需精心餵養,宜選擇適口喜食的多種飼料,並應注意到營養豐富,方可保證其體質健康,尾羽正常生長。

  生長週期

  長尾雞7~10個月齡開始性成熟,雌雞開始產卵,雄雞正常啼鳴。種用長尾雞需有足夠的運動量,不得關入培養尾羽的箱籠內飼養。因運動及配種等活動對雄雞的尾羽磨損嚴重,致使觀賞價值降低,但健康及精力良好,可進行自然交配,雌雄比例以2~4∶1為佳。種卵的儲存、孵化及育雛均同於一般家雞,但因長尾雞雛雞體質甚弱,取食能力較差,故需精心照料,育雛溫度不宜有較大的變化,飼料及飲水供給尤需注意清潔適口。每隻雌長尾雞年產卵量20~30枚,卵橢圓形,卵殼淡褐色,卵大小為42~48毫米×38~40毫米,卵重32~35克。孵化期21天。飼養條件良好的長尾雞,一般壽命可達10年以上。

  我國也有一種尾巴很長的鳥類,叫白冠長尾雉。它的尾羽達1.36米以上,據以往的記載,甚至有超過2.44米的。這種雉是我國珍貴的特產動物,產於我國中部和北部山地,棲息於600-2000米的懸崖陡壁之間,以松柏的種子為食。它常常從樹上垂直起飛,越過樹頂後,再往前飛,飛速極快。因為它具有長尾,能起煞車的作用,所以在飛行中驟然停止、垂直下降的能力。它是我國重要的保護動物之一。

  白冠長尾雉***學名:Syrmaticus reevesii***屬於雞形目,雉科,是一種森林益鳥,喜在常綠針闊混交林和落葉闊葉喬木林中棲息、隱蔽和覓食,取食鱗翅目的幼蟲、蟲卵,對抑制森林蟲害,維護生態平衡起到重要的作用。其優雅的體形、豔麗獨特的羽色,極具觀賞價值。長尾雉尾羽稱為“雉翎”。白冠長尾雉是中國的特產珍禽,分佈在中國中部及北部山地地區,是中國二級保護動物。

  外形特徵

  雄鳥頭頂、頦、喉和頸白色,眼下有大形白斑;額、眼先、眼區、頰、耳區及後頭等均黑色,形成一圈圍著頭頂的環帶;白色頸部之後有一不完整的黑領;背面呈金黃色或棕黃色,各羽具黑色羽緣,使羽呈鱗片狀;翅上覆羽白色,具寬闊的栗色羽端,其間夾有黑色狹緣;三級和次級飛羽黑色,具白色和棕色橫斑及斑點,並具寬闊的棕黃色端斑,其外更綴有黑色和栗色細緣;次級飛羽外翈僅有白點,並沾栗色,棕黃色羽端亦僅限於外翈。初級飛羽暗褐色,外翈具乳黃色橫斑,內翈橫斑淺棕栗色,尾上覆羽白色而綴有黑褐色,並具黑色和栗色並列橫斑。尾羽20枚,中央2對最長,呈銀白色,並具黑色和栗色並開橫斑,羽幹灰褐色而羽緣棕褐色,往外的3對尾羽依次變短,但羽色相似,僅棕褐色羽緣增寬,且僅限於外翈;更往外側的尾羽更短,且幾全為棕褐色,僅在內翈上具暗褐色橫斑。胸上部與背相似,其餘胸羽白色,具黑色同心斑和深栗色羽緣,由於羽毛彼此重疊,胸外表呈深栗色,僅微露白色和黑斑。兩脅和胸相似。胸最下部具較寬的棕黃色羽端,並在端緣沾有栗色;腹中部黑色,尾下覆羽黑褐色。[2] 雌鳥頭頂及後頸大部暗慄褐色,各羽中央黑色。額、眉、頭側、頦、喉,以及圍繞頸部的一圈淡棕黃色。眼前後各有一小簇短羽,以及耳羽黑褐色;頰部有一黑褐色頰斑與黑褐色耳羽相連;上背上部黑色,具大形矢狀白斑和淺慄褐色端斑;上背下部和兩肩亦為黑色,但具狹長的棕黃色羽幹紋和灰褐色羽端,並密被有黑色蟲蠹狀斑。其餘上體灰褐色,具黑色羽幹紋和黑色與棕色蟲蠹狀斑;翅上覆羽灰褐色,具淺棕色羽幹紋和灰白色端斑,並雜有黑色斑紋;飛羽黑褐色,具慄褐色橫斑,初級飛羽外翈橫斑慄白色。中央一對尾羽灰色,微具黃褐色橫斑和斑點,羽端白色;再往外側3對尾羽橫斑由黃褐色轉為黑褐色,再轉為慄白相雜狀。其餘外側尾羽逐漸轉為栗色和具白色羽端。胸淺栗色,羽端灰褐色,具棕白色矢狀斑;兩脅相似,具棕白色羽幹紋和羽端;腹淡皮黃色或棕白色;尾下覆羽棕黃色,微具淺栗色橫斑和細紋。 虹膜淺褐色,嘴峰綠角色,眼周裸出部紅色,並滿布以黑色小羽;腳灰褐色或角褐色,距長曲而尖。 大小量度:體重♂1425-1736g,♀700-1000g;體長♂1408-1967mm,♀558-695mm;嘴峰♂32-37mm,♀29-32mm;翅♂262-272mm,♀217-238mm;尾♂1013-1660mm,♀ 250-403mm;跗蹠♂73-83mm,♀66mm。

  棲息環境

  主要棲息在海拔400-1500m的山地森林中,尤為喜歡地形複雜、地勢起伏不平、多溝谷懸崖、峭壁陡坡和林木茂密的山地闊葉林或混交林。有時可上到海拔2000-2600m的高度。

  生活習性

  食性

  主要以植物果實、種子、幼芽、嫩葉、花、塊莖、塊根和農作物幼苗和穀粒為食,特別對農作物較為喜歡,常常於一早一晚飛到農田地邊偷吃農作物,其中包括黃豆種子、黃豆芽葉、豌豆、玉米、油菜、小麥種子、麥苗、水稻等。野生植物主要有橡子、山茶種子、杜鵑、木姜子、麥冬、爬山豆、魚腥草、馬尾松種子、懸鉤子、莢蒾、燕麥、袍櫟、蕨、漆樹、惠蘭、薯蕷、胡頹子、胡枝子、茅慄、苔草、半夏、毛莨、柏樹、麻櫟等各種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的葉、花、果實、塊根和種子。此外也吃鞘翅目和鱗翅目昆蟲、蝸牛、蚱蜢、螽斯等動物性食物。

  習性

  通常成群活動在森林茂密而林下較為空曠的林中溝谷和空地,活動多在上午和下午,中午休息。性機警,聽覺和視覺亦甚敏銳,稍有動靜,即刻逃離。善奔跑,亦善飛翔。飛翔能力強而持久,飛行速度亦甚快,特別是從高處向下滑翔時極為迅速,亦能直接向上飛行較長距離。在快速飛行時

***傳記讀後感
加盟招商文案模板
相關知識
最長尾巴的動物是什麼
尾巴最長的動物是什麼
尾巴最長的動物是什麼
嘴巴最長的動物是什麼
嘴巴最長的動物是什麼
世界上最長命的動物是什麼生肖
世界上交配時間最長的動物是什麼
世界上最長的動物是什麼動物
世界上壽命最長的動物是什麼
你知道地球上最長壽的動物是什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