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保障學總結報告範文精選***2***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0日

  可以看出,其模式性是比較強的,例如,一些無經濟來源的確定以及證明,家庭人均月收入等都是較為彈性和可變的地方,保障物件的確定方法必須是科學可計量的標準方法,而將其運用於複雜的農村社會現實時,就會遇到種種困難。主要總結為農村低保物件:一是核算有勞動能力的保障物件的隱性收入難;二是農村外出務工人員收入或臨時性收入計算難;三是確定農戶具有法定贍養、撫養關係並且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全體人員收入難;四是因建房、婚嫁等原因導致生活困難的人員是否列入保障物件操作難等等。除了物件的確定較有模糊性之外,整個低保的程式也存在很大的模糊性,例如就拿我家鄉所在的縣,只有當低保人員和資格認定被公示出來我們普通的公民往往才知道,而在農村,有的村的“低保金”是由村長或村委會成員代領,然後發放給村民。這樣在資金流動過程中就出現了部分資金流失,村民利益受損。還有的部分村雖然也採用了“一卡通”形式發放資金,但是“低保金”和“農業補助金”混在一起,村民得到的補助並不知具體數額,是否發放,發放多少都無法明確得知。有的村民為弄清具體數額不斷往返於郵政局和民政局之間,但是雙方互相推脫,結果依然含混不清。

  再者,由於農村有些地方的地理條件的限制,社會救助的範圍能否覆蓋以及很好的實施到所在地方,在一些極其貧窮的山區,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形同虛設,根本不能惠及到每一個農村真正的低保人,甚至難以保障救助物件的基本生活。而這樣一種屬於長期性的社會救助工作,往往需要很好的監督和實施機構,而其分工和管理工作並不是很清晰,導致一些政府官員從中渾水摸魚,缺乏有效的組織保障;就算除開相關機構人員本身的因素,但是由於龐大人群的家庭收入及其變動情況,接受低保申請和諮詢,進行情況核實與審批。這些工作都是需要極其明確分工和合作的機構才能完成的。但是,目前我國只有部分市、縣***區***、鄉***鎮***的民政部門新設立了勞動保障與社會救助綜合管理辦公室,一般縣市都是由民政部門下屬的社會救助科室兼管,缺乏專門的管理機構。

  除此之外,社會救助的物件變動是經常的事,而農村低保的物件亦是如此,通過整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以及對農村的各種失業人員和家庭幫助,可能曾經需要低保的家庭不在需要了,那麼他們應該怎麼樣退出這一一種保障啦,其實我們國家到現在為止並沒有很好的退出機制。這也是某些我們看到開著豪車住著豪房還在吃低保的人的原因,他們往往是在生活條件改善之後,並不記得那個“人均收入300元”的低保門檻了,從而忽略了應該退出低保,這樣一種忽略或許會被我們忽略,但是其實需要這最低生活保障的人還在等著,而不用低保的人還沒有退出,也就自然而然導致了前面那樣一種現象。

  那麼究其這些問題出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一個是本身的社會保障制度對基層特別是農村的宣傳工作不是很到位,作為一項保障人民生活的基本保障制度——低保政策應該是讓農村的每一個居民知曉並很好的理解這項保障制度,而我們看到的是往往農村由於地處偏遠,政府疏於管理和宣傳,加上村民的文化程度低,如此一來對這項制度的宣傳就造成更大的困難;二是農村這樣一個特殊的局勢,人民文化程度低,思想較為落後,加上受助於低保政策的家庭基本上都是屬於無經濟來源,就使得村民往往不配合工作,例如在我以前的村子裡,一個村長要召開會議或者舉辦村民集體活動,往往人員到不齊,不能按時開會和有效的組織一些集體活動,甚至有些活動根本就組織不起來,有時就是組織起來了也得發給誤工補助,久而久之有些村就很少有集體活動,因而村民得不到及時正確引導和教育,對上級有關政策也貫徹不下去,造成村民政策不瞭解,法律法規不明白,更增加了村民對政策的盲目性和對法律法規的無知性。三是由於基層的組織不利於政府統一管理,往往有較大的自治權利,也就導致了一些人或者一些小的既得利益團體壟斷了一些救助經費或其他物資,這表現為一些基層喜歡以家族、氏族來形成小團體,亂用職權為自己所在團體牟取利益,當然就包括了社會保障方面的救助金等,即使政府想解決這個問題,但由於對當地形式等情況的不瞭解,也無法出面解決這些問題。

  那麼綜上來看,社會救助的初衷肯定是為了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維持社會穩定,但是在其集體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卻層出不窮,作為保障中的最後一道“安全網”——低保制度如果都不能很好的實施下去,那麼社會救助將無疑是意義不大,所以還是重在對農村的各方面進行加強和監督,加強村民思想教育 ,提高民主管理水平,同時也讓農村基層的機構組織人員能夠潔身自好,很好的去實施這樣一種政策,惠及百姓,除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問題,我們整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是有待完善,應該多種救濟制度結合,才能更好的使得人民各方面得到保障。

  社會保障學總結報告篇二

  社會保障理論

  —讀書報告

  一、 作者簡介

  本書由李珍主編,與其他專家學者共同協作完成,固在此僅對主編作了介紹。 李珍,1956年出生,武漢市人。現為武漢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武漢大學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兼中國社會保險學會理事、武漢市巨集觀經濟學會理事、亞太地區保險與風險管理學會會員湖北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南財經大學勞動就業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北京大學中國保險與社會保障研究所特聘教授等。長期從事經濟學、保險學、社會保障、人口學等方面的教學和研究工作。

  二、 寫作背景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工作如火如荼。這一背景提出了社會保障事業相關人才培養的問題。1998年,教育部增設了勞動與社會保障專業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但是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無論如何是需要理論來支撐的。一個專業如果沒有理論的基礎是註定得不到良好發展的。從這一方面來說,並且在學科系統性和完整性的要求下,本書應時運而產生,由此也是為了增強我們的理論素養,拓寬知識面以及避免研究和學習過程中不必要的重複。更重要的是為社會保障學科建設做一些基礎工作,為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做一些理論的準備。

  三、 內容概括

  本書是以經濟學的角度來研究社會保障制度的理論,這是基於社會保障制度在本質上是一種再分配製度,主要介紹、總結和研究社會保障制度存在的巨集觀理論基礎極其有效執行的巨集觀機理及理論。

  縱覽全書,大致可以分為六個部分,共十二個章節。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從社會保障制度演變的過程中,抽象出最一般意義上的社會保障的定義,並且在介紹社會保障制度與財政的關係基礎上得出財政轉移支付是其得以執行的經濟基礎。第二部分即第二章,這章以政府與市場的關係為線索,介紹與社會保障制度

  相關的主要理論的演變及實踐探索。第三部分主要介紹了社會保障理論與國家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實踐相結合。第三章,在福利經濟理論基礎上,以英國為例分析西方福利國家政策建立、發展、陷入危機的一般過程以及福利國家政策實踐的重要內容。第四章,根據凱恩斯有效需求理論,分析美國社會保障制度體現的凱恩斯主義理念。第四部分是本書的重要內容,介紹了社會保障制度領域中的相關理論。第五章,介紹了資源配置理論,分析社會保障與資源配置的關係,對儲蓄、資本形成、勞動力市場等方面的影響。第六章,著重論述經濟貧困,分析中國城鄉貧困原因及影響,用社會保障制度來緩解貧困。第七章,社會保障水平理論,即在一定經濟條件下,把握社會保障的適度水平,以便在不傷害效率的前提下實現社會公平。八、九兩章分別從社會保障財務制度的中觀層面上、社會保險專案的微觀層面上考察社會保障制度在財務方面的收支平衡問題。第五部分即第十章,在闡述社會保障基金的種類、性質、特點和運動流程的基礎上,著重論述了社會保障基金投資的意義、特點、原則、風險、投資的策略和組合,同時還分析了社會保障基金監管的必要性,提出了我國社會保障基金監管的模式選擇。第六部分簡要介紹了20世紀末世界範圍內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理論。第十一章,中國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理論的總結和介紹。最後一章,簡要闡述了世界範圍內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內容及評價。

  總而言之,本書是以干預與市場、公平與效率為主線來評價和研究社會保障制度的相關理論和實踐的。

  四、 心得評論

  全書詳細介紹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相關理論,由於時間與個人水平等問題,固選取了文章的一些部分仔細品讀,其他章節只能略讀一二,因此體會也偏向於少數精讀部分。

>>>下一頁更多“社會保障學總結報告”

社會保障學總結報告範文精選***2***
單位實習成果鑑定意見
相關知識
社會保障學總結報告範文精選***2***
社會保障學總結報告範文精選***2***
社會保障學總結報告範文精選
社會實踐的總結報告範文
財務會計個人述職工作總結報告範文精選
外出活動學習工作總結報告範文精選五篇
外出活動學習工作總結報告範文精選五篇
初中教師教學述職工作總結報告範文精選
初中教師教學述職工作總結報告範文精選
大學生教育工作實習總結報告範文精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