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激勵人心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17日

  有力量的勵志文章,往往都能夠激勵人心,使人充滿了正能量。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夢想不是遙不可及

  文/大樹以西

  這不是一篇構築夢想的文章,也不是心靈雞湯。

  孩提時代,父母會給你造一個夢。第一次被問及夢想這個問題時,稚齡的孩子就學會了大人們給的規則。在中國,一個不巨集大不輝煌的夢想是會被嘲笑的。比如說,當大人們問你這個關於夢想的問題的時候,如果你回答的是科學家、志願軍人、工程師等看起來前程遠大的夢想時,往往能獲得一大片肯定和掌聲;如果你回答的是當一個環衛工人或者農民時,眾人一致搖頭,而你在眾人眼中,就是沒有出息,認為這個孩子沒有大夢想。

  所以,即便還不知道夢想是什麼,但是孩子們也有了自己的夢想。因為,通常孩子們對夢想的第一課是:照搬大人們給的大夢想。即使孩子已成人,模糊的有了未來的嚮往,但不遵循規則的夢想仍然不會被承認。

  在升大學的時候,班上每個人要填寫個人情況表,這關係著我們高中生涯的最後一場戰役:升大學。班上一個成績很厲害的美術特長生,在個人特長/愛好一欄,填寫的:穿針。這當然的引起了班主任和科任老師的震驚,這是一個多麼可笑的愛好啊。班主任幾次找到這個女生,要求她更改她的愛好,她憤怒的拒絕。我也很不理解她,穿針這個愛好好像聽起來並不像一個愛好。她說:我奶奶眼睛不好,卻喜歡繡一些花做些衣服。她每次穿針都穿不好,都會讓我給她穿針。我一捋線,對準針頭,一下就把線穿好了,我奶奶她每次都會誇我很厲害。我就是覺得,這是我的愛好,我不會改。我就希望我以後給我奶奶穿一輩子針。

  當時我就震驚了,我忽然就懂得了她。是啊,愛好無大小,特長無高下,心中最熱忱的那個夢,本來就是人心底最深沉的願望。愛好是自己的,夢想是個人的,別人給你畫的天空,怎麼會是你內心最想要的顏色。

  所以,當你發自勃發了熱情去努力,去做一些全憑愛好無關利益的事的時候,不要驚訝,是夢想來了。

  我的閨蜜,大學畢業的時候就想做攝影,進了影樓之後她確定,這不是她想要的攝影。於是,她畢業4年,一直在珠寶行業做文案。她拋棄了夢想嗎?不是的,以她的話說,影樓裡面的攝影模式和她夢想中的攝影是完全不一樣的。她進珠寶公司,是因為這是一個美的行業,她做文案,因為攝影背後需要有故事。於是,4年後的現在,通過學習和不斷的練習,她的攝影已經有了個人風格。她從一開始就選擇拋棄和夢想看似相似又完全不符那一層不變的影樓風格,把文案和個人對美的感知融入自己的攝影作品,她在個人追逐夢想的路上越來越順。是的,我很欣賞她,她知道自己真正的夢,並一直為了夢想咬牙拼搏著,她簡直是我的楷模。

  真誠的說一句:不要認為細微的事情不足以談夢想,也不要把夢想包裝成奢侈品,要知道,夢想不是遙不可及。不用在意別人的眼光,即使自己像個傻子。像中國合夥人裡面的長懷熱情和夢想的成東青,咬著牙,流著血,朝著一個方向,把夢想做好,做實,把夢做得,每天醒來,感覺生活充實而有意義,活力又精彩滿分。

  二:你有沒有發現,夢想變味了

  文/鹹泡飯

  謹以此文,獻給所有為理想而努力的人們。

  1

  我的堂姐,大學畢業後,在她父親的“努力”下,順利進入鎮上唯一的一所初級中學,當上了數學老師。她父親是那所中學的語文老師。他們,從父女變為同事。

  然而,這不是堂姐所樂意的。她不喜歡小鎮,因為太冷清了;她更不喜歡鎮上的青年,他們無所事事,只是在等待拆遷,然後拿一大筆補償款,住進安置房,娶妻生子。

  她對我說:在鎮上,一眼就能把自己的未來望到頭。

  她父親辦公室裡那把已經快被“坐沒了”的椅子,就是證明。她就要在自己的“椅子”上消磨青春。

  那時候,我尚未畢業,對前途感到迷惘。我沒有資格給她建議,只是安慰她:工作你先做著吧,畢竟,那是一個鐵飯碗,有編制,工作輕鬆,收入穩定。

  她答應著。

  每隔半月,她就會打電話給我,以至於舍友都以為她是我的一位“看不見”的女友。我們通話時間很長,不知不覺就聊一小時以上。她不停向我抱怨——學生調皮,同事奇葩,家長難纏,工作沒勁。

  我則勸她,調整心態,嘗試著喜歡自己的工作。

  她說,她努力做了,但做不到。

  她終於還是決定考研。

  我問她:考研是為了什麼?

  她回答:考研是安全離開小鎮的唯一方法。

  是啊,考研成功,她父親不會阻止她繼續求學,可以名正言順地從學校辭職,可以離開冷清的小鎮,可以去繁華的花花世界,去找靠譜的青年戀愛。

  她向家人宣佈了自己的決定。不出意料,家人反對,親戚們都苦苦勸她——別放棄一份“別人求都求不來”的好工作。他們以“愛”的名義,綁架她,囚禁她。他們不停地潑冷水,他們用“語言的暴力”,令她遍體鱗傷。

  這些,她都默默忍受了。

  她開始複習,利用一切空餘時間。下班後,窩在宿舍裡,足不出戶。寒來暑往,從未間斷。

  最難熬的是考前兩個月。寒冷降臨,親人的不支援,更是摧殘人心的寒冷。她打電話給我,向我訴苦,我只能說些不痛不癢的安慰話,根本幫不到她。

  我能做的,只能是等待她的訊息。

  她如願以償。一切都非常順利,第二年,她去了一個一年四季都溫暖如春的地方,讀研了。

  暑假回家,我見到她。她看上去並不十分開心。說起未來,她態度平淡。

  我說:你的夢想都實現了,應該感到開心才對。

  她說:我也是這麼想的,但不知道為什麼,就是開心不起來,就像吃了方便麵裡的速幹蔬菜,雖然看上去是那個樣子,但味道早已經變了。

  2

  為什麼,明明實現了夢想,得到了想要的東西,卻反而開心不起來呢?

  因為在追夢的過程中,我們遭受了阻礙,遭受了別人的反對、質疑、誤解以及嘲笑,我們因此覺得心累。追尋的痛苦,消解了如願以償後的快樂。

  我相信,堂姐的父親是真心為她好,她的親戚們也都出於一片好心,但是他們不知道,有著一顆“玻璃心”的堂姐,想要的不是安穩的收入和生活,而是心靈的豐富,是精神的自由,是感情的多元。小鎮的單調和乏味,只會讓她感覺葬送青春。那裡沒有她眷戀的東西,所以,她一心想要離開。

  兩代人在認識上迥然不同,老一代人以為佔據了經驗上的優勢,就以父輩的權威,反對堂姐的逐夢之舉,將堂姐置於孤獨無援的境地。雖然他們的反對行為僅限於語言,但他們都是堂姐的至親之人,所以,他們的反對給堂姐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追夢的過程中,我們迫於現實的侷限,不得不做出許多妥協,對夢想進行諸多修正,最終,成果變成了夢想大打折扣的產物。

  結果是遺憾的,駿馬變成了騾子,豪宅變成了公寓,冠軍變成了亞軍,本一變成了本二。我們只能將就,只能勉為其難地接受,在心裡安慰自己:退而求其次,也只能這樣了。

  可是,駿馬終究是駿馬,冠軍終究是冠軍。你得到的東西不是你想要的東西,差之毫釐謬以千里,對於那些“不完美”、“不完整”的成果,你怎麼可能真的接受?

  夢想實現後,你突然意識到:原來不過如此。曾經夢牽魂繞的東西,揭穿真相後,不過是絢麗的一地雞毛。你因此失望至極。

  曾以為大學校園是知識的天堂,是美麗和神聖的去處,可是有朝一日,我們置身其中,才發現它充斥著臭襪子和方便麵的氣味,翹課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不稱職的老師比比皆是,專注於學業的學生屈指可數。腐敗、色情、暴力、遊戲,這些被認為不適宜的元素,不可避免地滲透到校園之內。

  理想的豐滿和現實的瘦骨嶙峋,能不讓你心生虛妄嗎?

  3

  那麼,我們怎樣開心地追逐夢想呢?

  我在公司任職時,我們部門組織活動,去某寺廟聽一位高僧講佛經。高僧講得高深莫測,我聽得雲裡霧裡。末了,高僧為我們每人題字一幅。高僧的字我很喜歡,於是好好想了想,該請他題什麼字。

  同事們有人要了“圓融”,有人要了“行德”,有人要了“志存高遠”,有人要了“海闊天空”。臨到我,我說:我要“一意孤行”。

  同事們都說,這是個貶義詞,不好。幸虧高僧只管寫字,不問內容,揮筆之間,寫下“一意孤行”四字,至今懸掛在我的書房。

  “一意孤行”,我的理解是:認準一個意念,不顧別人說三道四,只管自己勇往直前。

  在我看來,這是追夢必須修煉的心理素質。

  舉一個例子:去年我換房,而換房這件大事,理所當然,要帶父母、丈人丈母孃一起參謀。我選中了一間院子挺大的房子,覺得甚好。結果遭到一致反對,他們羅列出各種理由證明我的眼光糟糕透頂。比如,採光不好,返潮,蚊蟲多,甚至連風水這麼玄的玩意兒都能說出來。

  但是他們壓根就不知道,我之所以換房,就是為了有個院子,能在裡面種點雜草,養些小魚,晚上躺在椅子上仰望星空、胡思亂想。假如沒有院子,我根本就沒必要換房呀。

  所以,每個人的需求是不一樣的,別人的意見只具有參考價值,但決定性因素,永遠是你自己的本質需求。你必須聽從內心的喜好,否則,你就是為別人活。

  有些夢想很龐大,想起來就令人絕望。比如,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擁有一套自己的房子。比如,職場菜鳥偷瞄那些牛逼閃閃、眾星捧月的老闆,心裡暗自發誓:有朝一日,我要成為如他她一般的人。

  為了讓夢想實現起來不那麼難於上青天,不妨把龐大的夢想拆開,分成一份份小的計劃,並且,為每一份小計劃設定一個階段性的成果。在取得階段性成果後,即時地獎勵自己。

  我在企業裡做績效管理工作。一個企業要建立績效管理體系,是一件相當龐大、複雜的工程。先梳理公司的戰略目標,再將目標分解到部門,再落實到具體崗位,接著制定崗位職責,設立考核目標,等等。稍有管理常識的人看到這裡肯定覺得頭大。而這些,也僅僅是萬里長征的第一步。

  一口吃不掉一頭大象,那就分成若干口吃唄,而且,每吃掉一口,即時給自己一個獎勵,這樣會讓你成就感爆棚,奔向目標的動力更足。我在企業裡建立績效系統時,先制定一份總的工作計劃,這份計劃由若干個小計劃組成,每一個計劃完成後,都會取得一個階段性成果。每達成一個成果,我就放自己兩天假,去短途旅行,或者與家人共進一頓充滿小資產階級情調的豐盛晚餐。

  假如我悶頭猛幹,可能根本等不到完成全部計劃,我已經身心疲憊,瀕臨奔潰了。

  在追夢地過程中,我們變得堅強、牛逼、超能,像“小強”一樣打不扁、壓不垮;像內褲外穿的蜘蛛俠一樣無所不能;像春光燦爛的豬八戒一樣逢凶化吉、處處走狗屎運。這也許比觸控到夢想更有益、更美麗。假如天上真的會掉餡餅,那麼吃到餡餅的肯定是抬頭看天、張大嘴巴的那個人,他們就連等,也等得比別人更努力。

  三:你有多自律,就有多自由

  文/楊熹文

  1、

  女友辭去工作三個月後,我敲響她家的門。

  一聲,兩聲,三聲,本期待著一個快活的靈魂,卻看見從門縫裡探出這樣一個人,蓬頭垢面,衣著邋遢,兩眼求救般地看著我,“我想去上班……”

  遙想三個月前她鐵心鐵意地對我說,“我決定辭職,朝九晚五的工作逼得我發瘋,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都找不到時間,是時候我也該享用點自由。”

  朋友辭職前是公司前臺,每天需七點起床,精心打扮,亦要在工作中的任何時刻擺出微笑的表情,這一切在她看起來皆是束縛。辭職後的她終於脫離諸多限制,頗有興致地列出一張清單,寫滿自己一直想做卻沒時間做的事,比如讀書,健身,學韓語……

  她充滿期待地告訴我,“能看見自己坐在房間溫暖的一角,喝著咖啡讀著書,陽光晒在肩膀上,那種美好的景象,我腦袋中一直都有。”

  可是三個月後的我走進她的房間,卻看到這一派景象:髒衣服堆滿了牆角,被子團在床中央,茶几上擺滿未洗的咖啡杯,吃空的餅乾盒和咬了一半的巧克力散在地毯上……我需要探著腳尖走路,才不會踏到地上的雜誌或踢倒酒瓶,整個房間猶如強盜洗劫後的場面。

  無需多問就知道這幾個月的日子她怎樣過,也自然可想象那些辭職最初的美好計劃是否落了空。她一身睡衣睡褲地看著我,言語絕望,“我已經胖了五公斤。”

  我忽然想起那句值得深思的話,“自律者方得自由”。

  2、

  剛出國的時候,我租住在一戶人家裡,男主人每日出門上班,孩子們就讀附近小學,女主人做家庭主婦,負責打理生活。

  在我狹隘的觀念裡,“家庭主婦”這種職業即代表一種自由,在“煮飯”與“做家務”之餘,可以用一種類似於散漫的態度去生活,比如可以一整天素顏,穿睡衣,不用在家中注意舉手投足,也無需有任何條條框框的壓力,就如我小時候看到的母親,姨媽,鄰居大嬸們一樣,不施粉黛,舉止粗俗,苦大仇深。

  可我從未遇見過女主人這般如此自律的家庭主婦,她每天早早起床,為丈夫和孩子準備早餐,送別家人後換上運動衣,在附近的街區跑上一個鐘頭。回來後,洗過澡化好妝,一襲裙子光彩動人,下午時則雷打不動地看上一個鐘頭的書,一杯咖啡配一小份甜點,這習慣不會因任何事讓步。除此之外的時間裡,女主人和其他的家庭主婦一樣,跳進一個盡職盡責的角色裡,去照顧丈夫和孩子們。

  我那時工作辛苦,每天都在盼望著能夠在床上躺整天的星期日,自然不理解女主人為何給自己的生活添進種種人為的約束,更無法知道為什麼她似乎比我所有見過的家庭主婦,更從容,更快樂,更優雅。

  她從不在食量上放縱自己,亦堅持運動,得以在婚姻七年中保持兩位數的體重,又一直讀書,從未和丈夫的世界脫軌,教育起孩子也溫柔有方。更難得的是,她的神色從容,一雙眼睛流露出發自內心的幸福和滿足,那是中年女人所能擁有的最珍貴的表情。

  這和我一直以為的自由有悖,但我很快發現,我那種“每日回家就倒在床上,休息日恨不得一天都在床上度過”的生活使我變得異常懶惰而不快。我意識到,自己有相當一部分的不快樂正是來自於這種空虛的“自由”裡,它讓我的生活不受控制地走著下坡路,限制了我想成為更好之人的能力,阻礙了我想獲得的那種生活方式。

  我突然覺得,這種自律帶來的自由,恰恰就是掌控自己生活的能力。

  3、

  我從2014年開始跑步,至今堅持兩年之久,起初的目的是因為無法忍受對肥胖的厭惡,可漸漸卻發現,跑步給我帶來的更重要的啟發,是讓我意識到了自律帶來的力量。這種時時與自己的惰性做鬥爭,又在一次次鬥爭中超越自己的過程,正是自律帶給我的階梯式進步人生。

  村上春樹也如此形容過跑步為自己帶來的意義,“人本性就不喜歡承受不必要的負擔,因此人的身體總會很快就對運動負荷變得不習慣。而這是絕對不行的。寫作也是一樣。我每天都寫作,這樣我的思維就不至變得不習慣思考。於是我得以一步一步抬高文字的標杆,就像跑步能讓肌肉越來越強壯。”

  以我自己兩年裡的親身體驗來說,跑步是訓練一個人“自律”能力的很好方式。我曾是一個吃無節制的人,又喜歡過度消耗自己,但跑步讓我成為一個自控力極高的人,令我可以堅持每天早起,準時踏上跑步機,拒絕拖延工作內容,在無論多熱愛的食物面前也能夠控制自己想要放縱的念頭。

  在我所結識的跑者中,幾乎所有人的生活都是自律的。大部分人有著規律的作息時間,保持著健康的飲食習慣,甚至對時間也極為珍惜。這種自律,成為很多自由的基礎,也成為很多成功的基礎。

  看過一些成功人士的新聞或自傳,發現跑步,或者說自律,是很多人的特點之一:

  蘋果公司CEO蒂姆·庫克凌晨四年半開始發郵件,之後就去健身房;

  奧巴馬每週堅持至少鍛鍊六天,每次大約45分鐘,只有星期日才會休息。

  馬克·扎克伯格本年的計劃是每天跑步一英里,除此之外他的生活裡還有每個月讀兩本書,堅持學中文。

  ……

  托馬斯·科裡創造出“富有的習慣”這個短語,他用五年時間研究了一百七十七個富有人士的生活,發現其中,76%的富人堅持每天有氧運動30分鐘以上,也有一半以上的人每天至少在工作前三個小時起床。這大概也是自律的某種形式。

  嚴歌苓總結起自己度過的經典文學作品,也說過,“我發現這些文學泰斗們——無論男女——都具備一些共同的美德或缺陷。比如說,他們都有鐵一樣的意志,軍人般的自我紀律,或多或少的清教徒式的生活方式。”

  4、

  今年年初辭職後,我的生活除了工作內容發生改變,其餘並沒有發生很多的變化,

  我依舊早上六點半起床,疊好被子,收拾好房間,去跑至少五公里。回來時換上漂亮衣服,化好妝,坐在書桌前寫至中午,下午時蒐集材料,構思文章,回覆讀者,晚間小酌幾杯,讀書或會友。生活裡一切均有秩序,在形勢上和做一份平常的工作,並沒有太大的差別,而自己也從這份自律中得益,保持身材,生活充實,事業穩定,能夠感受自己正掌舵著生活,朝著更好的方向。

  偶爾來做客的朋友會把我當作奇葩看待,“那些出門買菜都要化妝的女孩就夠令人費解了,你為什麼在家也要化妝?”

  和取悅別人和取悅自己都不同,我深以為這也是一種“自律”。在一天之初穿上漂亮衣服化好妝,整個人乾淨體面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面對這一天的態度,也應該是如此鄭重而嚴肅的,絕不容有半點懈怠和馬虎。

  記得很久前看過康德的一句話,所謂自由,不是隨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

  而現在的我更加堅信,自律是一個人在年輕時可以培養的,最有益的習慣。

  以上就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勵志文章春暖花開
勵志好的文章
相關知識
高三勵志文章激動人心
勵志文章激勵人心
高考勵志文章振奮人心文章
關於學習的勵志文章_激勵自己學習小短文
大學勵志文章激勵美文
銀行員工勵志文章_激勵銀行員工的勵志美文
銀行員工勵志文章_激勵銀行員工的勵志美文
勵志文章的學習心得
勵志文章感悟人生短文
經典勵志文章鼓舞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