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孫式太極拳的站樁

General 更新 2024年06月03日

  對於習拳愛好者來說,站樁都不陌生,練習太極拳的第一步就是練好站樁。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歡迎閱讀!

  孫式太極拳的站樁

  孫式太極拳的站樁被很多學者學習,其最基本的功法有兩種,一是無極式,二是三體式,具體請看如下。

  “無極式”之練法

  起點面向正方 ***早晨要面向東方***,身子直立,兩手下垂,兩肩不可向下用力,下垂要自然,兩足為90之形式。

  兩足尖亦不用力抓扣,兩足後跟亦不用力蹬扭,兩腿似直而曲,身子如同立在沙漠之地。手足亦無往來動作之節制,身心未知開合頂勁之靈活,但順其自然之性,流行不已。

  很多人對練習站樁很反感,覺得站樁很無聊,而且很累,但是站樁為以後的學習鋪上了重要的路程。

  心中空空洞洞,內無所思,外無所視,伸縮往來,進退動作,皆無徵兆。身體內外之情景,如同雨天屋簷下之流水,似直而曲,如沐如浴。

  以上為“無極式”之練法。此式的鍛鍊,在於恢復習者天然之性,啟發習者先天一氣之源。技擊不過是極盡個性伸張與發揮之形式。故“無極式”為百形之母,萬法之基。

  “三體式”之練法

  兩手相抱,頭往上頂,開步先進左腿。兩手徐徐分開,左手往前推,右手往後拉,兩手如同撕棉之意。左手直出,高不過口,伸到極處為度。

  練習樁功要紮實的打下基礎,練樁功時先給下身訓練出力量,即腿腳的力量。

  大指要與心口平,胳膊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惟手腕至肘,總要四平為度。右手拉到小腹肚臍下,大指根裡陷坑,緊靠小腹。

  左足與左手要齊起齊落,後足仍不動。左、右手五指俱張開,不可併攏,左手大指要橫平,食指往前伸,左、右手大、二指虎口皆半圓形。兩眼看左手食指梢。

  兩肩根鬆開均齊抽勁,兩胯里根亦均齊抽勁,是肩與胯合也。兩肘往下垂勁,不可顯露,後肘裡曲,不可有死彎,要圓滿如半月形。兩膝往裡扣勁,不可顯露,是肘與膝合也。

  兩足後跟均向外扭勁,不可顯露,並與兩手之互拉相應,是手與足合。此之謂外三合。肩要摧肘,肘要摧手,腰要摧胯,胯要摧膝,膝要摧足。身子仍直立,不可左右歪斜。

  心氣穩定,則心與意合。意要專凝,則意與氣合。氣要隨身體之形式自然流行,不可有心御氣,則氣與力合。如此,則陰陽相合,上下相連,內外如一,此之謂六合也。雖雲六合,實則內外相合。亦即陰陽相合,三體之內勁因此而生。

  孫式太極拳站樁的四個要領

  第一,站樁不可太低,不可硬挺,不可努氣

  太低則堅持不了多少時間,還沒等找到感覺,腿已經站不住了。因為我們站樁不僅是為了增加腿部的力量,如果簡單地理解為增加腿部力量,那我們就不如去扛著槓鈴做下蹲訓練了。

  有一種說法,認為站樁站到腿已經很累時仍要盡力堅持,“越感吃力,心氣越要平靜,身體上下其他各處越要放鬆,後腿越要蹬住勁”,認為“吃力時維持心靜、形鬆、面目安詳,是練通此樁之關鍵”。

  第二,站樁要追求整體效果,而不能片面追求腿部的力量

  我們站樁首先是為了解決全身各個部分的協調問題,即周身一體的“整”的問題。在練拳時必須做到一動無不動,上下相隨,內外相連,其中的關鍵在腰,腰就像發動機的主軸,一切的力都是從這裡傳送出去的。

  第三,要用腦子站樁,不能傻站

  太極拳本身就是精神體操,意念第一,在練套路時,意念主要是集中在動作的貫穿連線上,在舉手投足的路線規矩和配合上,沒有餘暇去體會更多的東西。在站樁時,不動,可以有充分的時間去找勁兒,去試力。

  第四,初學者最好將站樁與練拳結合

  每天站一會兒樁,也練幾趟拳。按從前的規矩,至少要站三個月樁才能開步練拳,像我們都站了一年以上,但現在這樣教法是行不通的,且不說能有多少人有耐心堅持下去,就是有人能,也容易出偏差。

  因為從前我們練拳時是整天泡在老師那裡,就在眼皮底下,有點什麼毛病馬上就能發現指出。

  孫式太極拳練習的五大理論

  “三合一拳架”

  什麼是孫式太極拳的“三合一”,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下吧!

  “三合一”是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一,也就是說跳架子就是推手,就是散手,在跳架子時也就同時練了推手和散手。

  我在練習中發現拳架的每一式都是推手或散手的精華用法。因此,我認為,練拳架時勤加體會,天長日久,必有感受,在推手和散手時自然就會運用出來。

  孫式太極拳的所有的動作和拳架,都是需要經過反覆的練習的。

  準確地說,就是每一個動作都是武術技擊的精華全息元,也就是每一個動作包含了無限的可能性用法。

  所以說,初學者應該學一些具體用法,但必須明白,絕對不能僅僅限於這幾個用法,隨著水平的不斷提高,應該突破具體用法而達到對全息元的理解,這樣,才能理解為什麼“無限勝有限,無招勝有招”、“無勝於有”。

  “孫式太極拳修煉的三原則”

  要練好孫式太極拳,必須把握“三原則”,一是高度協調,在孫式太極拳訓練的每一個環節,每一個動作,都要全身高度協調,而且身體和心靈也要高度協調。

  在孫式太極拳的修煉過程中,最主要的運動方法就是要鍛鍊自己身體的協調性。

  一旦調性達到高水平,那就會出現德國當代著名學者哈肯的《協同論》中所說的“協調產生新的力量”,在孫式太極拳的修煉中才能產生不可思議的整勁力量。

  二是和合凝聚,和合凝聚是一種感覺,從一開始,練習者就應該把握這一點,所有的動作都必須體現和合凝聚。

  和即和諧,合即合作,凝聚是力量、感覺、精氣神,都要有一種凝聚在一起的感受,絕對不能分散,特別是感覺不能分散。

  三是向內收斂,收斂和分散是對立的,所有的動作都產生一種感覺,向內收斂,而不是向外發散。

  協調、凝聚、收斂,我認為這就是修煉中國各種功夫,特別是孫式太極拳功夫的根本原則,只有這樣,才能練成功夫。

  “打空”解

  古拳譜中說“輕比重來重比輕”,又說“打重不如打輕,打輕不如打空”,說的都是一個意思,高明的打法是打宅。

  所謂“空”有兩層意思,一是“引進落空”,使對方進入“空”的狀態,即對方所有的力量全部落空,任你千般力,瞬間全落空;二是把對方打空,比如對方一隻手過來,我抓住其手,翻轉其手,並託其肘,下壓,一個“白鶴亮翅”,對方立刻被打翻在空中。

  廣義地講,孫式太極拳的75個招式中的任何一個招式都可以瞬間把對方打在空中,把對方凌空發放出去。能同時做到這兩點,就達到了“空”的境界。

  “中正”解

  “中正”為陰陽平衡之意,在孫式太極拳的練習中,表現為在任何情況下,身體都不能失去平衡,重心不能歪斜,身形不能破體,力量不能出身形之界限。

  虛領頂勁,肩身正直,不能歪斜;頭項正直,不能歪斜;整體正直,不能歪斜。特別要注意的是,手隨身轉,手到身到,手能超越身形之中線。

  在推手與散手中,唯有中正,才能保證自己處於順勢,而背勢往往因為違背中正原則。

  論 “無為”

  “無為”並非無所作為,而是順“其 自然,捨己從人”。

  在清朝時,許多高手都已經認識到 “不求形骸似,但求神意足”,“拳無拳,意無意,九意之中見真意”,古人的見解絕非空穴來風,而是有其實踐中的深刻體會,只有當練到一定的水平之後才能體會到。

  我認為,練到十幾年後,就會感覺到,已經有一種隨心所欲的境界,無所謂練也無所謂打,練就是打,打就是練,正所謂“無為方能無不為”。
 

太極拳如何呼吸
簡述孫式太極拳的站樁
相關知識
簡述孫式太極拳的站樁
簡述孫式太極拳的站樁
孫式太極拳的站樁方法
孫式太極拳的站樁要點
簡述孫式太極拳盤架的基本意義
簡述孫式太極拳盤架的基本意義
簡述陳式太極拳的練習步驟與方法
簡述陳式太極拳的練習步驟與方法
簡述孫式太極拳修為中常見錯誤
孫式太極拳的特點簡述

Have any Question?

Let us answer it!